分享

金铜佛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来来永胜 2018-04-08


上师 蒙古 十七世纪 高18.5厘米 黄铜鎏金 藏传佛教向蒙古地区传播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元朝时期,元朝统一全国后任命八思巴为帝师在蒙古地区推广佛教。到了清代由于清皇的推崇和满蒙藏联盟的建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又一次得到广泛的传播。著名的艺术大师扎那巴札尔活佛,继承了西藏和尼泊尔造像传统,并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蒙古造像。

阎摩敌 内陆 汉藏风格 十八世纪 高17厘米 黄铜鎏金 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为常被单独供奉。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尊,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阎魔敌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炯炯有神,獠牙外露,眉毛和头发如火焰状上扬。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穿璧式璎珞和人头鬘。身材矮胖,肌肉结实有力,双足右屈左伸,两手高举,四肢充分伸展,其动作有如舞蹈展姿。其伴侣阎魔女的左足高高抬起如要攀到阎魔身上,左手捧颅碗。足下所踩水牛表情凶愤,似在挣扎,水牛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背饰连珠式璎珞,身下压作恶者“挪细”的尸体,其比例与肌理都相当写实。下承单层覆瓣莲座,莲瓣圆润。

释迦牟尼 蒙古 扎纳巴扎尔风格 十七至十八世纪 高23.5厘米 红铜鎏金 藏文题记:礼敬善逝狮子吼 佛教以慈悲为怀,释迦牟尼像多为面容丰腴圆满,慈眉善目。蒙古风格的造像在平静和悦之外,还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胸部肌肉宽厚健壮,臂膀紧实有力,腰肢柔和,比例匀称,令人感受到工匠炼铸金铜的高超技艺的同时,仿佛能碰触到肌肤的质感和温度。佛陀完美的身形无需华丽衣饰的装点,简洁的百衲袈裟斜披在肩头,轻薄合体,只在左肩和足边结成舒缓的衣褶,衣缘刻花朴拙生动。莲座高挑大方,双层的莲瓣平阔舒展、交错排列。莲座下方有藏文题记,称佛之名号为“善逝狮子吼”,狮子吼佛是表示佛尊贵无比具有大威神力,能降服一切烦恼魔障,毒龙恶鬼。上下饰连珠纹,金水亮丽,为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中的精品。

文殊菩萨 克什米尔 十一世纪 高9厘米 银 克什米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中国古文献曾称为迦湿弥罗、罽宾等。这里是古犍陀罗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该地区造像源于犍陀罗艺术,并受到笈多时期秣菟罗风格和萨尔纳特风格的影响。 6 世纪开始,克什米尔地区开始独立创作本地风格的造像,到 7 - 8 世纪,形成了克什米尔风格。克什米尔造像艺术是印巴次大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这尊菩萨像即表现出鲜明的克什米尔风格。菩萨头戴三叶冠,冠叶尖锐挺拔,这样的冠式对西藏西部造像都有重要的影响,托林寺克什米尔风格的札卡菩萨像(图1),在造型上与其极为相似。发辫在两侧弯曲下垂,眉似柳叶,眼如鱼腹,面庞圆润,表情慈祥。左手抚髋牵一茎莲枝,右手置于膝前似为与愿印,双腿结半跏趺坐,腰身直挺,显得端庄大方。菩萨宽肩细腰,呈倒三角形,显示出健美的身姿。胸前戴简洁的璎珞,臂钏较高靠近腋下,这都是早期造像的特征。披帛萦肩绕臂而下,虽然残缺不全,依然能感受到它随风飘扬的样子。以其坐姿及手印来看,单茎残缺的莲花上应有文殊经箧标识,故推论菩萨的身份就应该是文殊。

图2

更为重要的是这件文殊菩萨以白银铸造,克什米尔地区铜造像,名贵者多嵌银。然而白银作为古代通行的货币在克什米尔地区依然十分稀有珍贵。克什米尔风格银质造像的珍贵程度由此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