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张水库的前世今生

 星海经 2018-04-08

视频费流量,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


东张水库的前世今生

文字:陈仁杰 林明

视频、摄影:陌泥


夕阳西下,78岁的林道云老人站在石竹山半山腰上,看着脚下的那方天地,那山、那湖、那景、那楼,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老人的女儿在石竹山半山腰开了个小杂货铺,老人给女儿帮忙来了。没想到,这一呆就是4年。眼看着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女儿想让老父亲回家颐养天年,可没想到,老人在这小杂货铺里呆出了感情,不愿意走了。“你可知道,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它的前身是繁华的东张古镇,雄伟的水库大坝,是靠咱福清老百姓肩扛手挑垒起来的,这其中我也出过一份力……”老人的思绪渐飘渐远。

往昔,这里是一座繁华古镇


东张水库的前身是旧东张镇。这是什么概念?


旧东张镇原住民黄卓金(81岁)、黄以飞(76岁)、林春森(81岁)、余春桂(72岁)、池金春(83岁)、余国桂(68岁)、敖炎玉(68岁)、吕福英(65岁)、倪政飞(78岁)等老人经常在记忆中回想着故乡的种种风情——自古以来,东张镇就有“七乡八乡、不如东张”的传说。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旧东张街道呈南北向,长约1000米,宽约6米,清一色的石块铺在街道路面上,排列有序,十分整齐。


东张街的集市相当热闹。每天上午,来自永泰、莆田大洋、一都等地的木炭、毛竹、木材、柴薪、竹笋等物资和来自沿海一带的鱼鲜海货在此汇合,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走卒商贩各取所需。由于东张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选择了东张作为沿海与山区经贸交易的前沿与中转站,“山海”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碰撞火花。


旧东张街道有许许多多的店铺,其中以小吃店、京菓店、光饼店、米粉店、饭店(旅馆)、服装店和筙篾店等商铺居多。还有百货店、理发店、鱼货店、食杂店、陶瓷店、酱油店、米店、文具店、书店、箍樋店等等。东张街虽小、五脏俱全,可谓应有尽有。其中,中街的“以居点心店”为旧东张街最大的点心店,店里有十几张八仙桌,可坐几十人,在当时颇有名气。


旧东张镇其实很长,方位在现在鲤鱼岛的东北面至石竹山下,这里原本是有一条路的,镇里的水资源极其丰富,溪流长年不涸,宽约50米,里头尽是清澈见底的鹅卵石。溪流的源头在上圳和下圳,也就是今天龙江水的源头,浇灌着上、下圳周边的千顷良田,尔后流经“马齿桥”( 又称“马齿道”),到达“下窑”。“马齿道”在明清时期曾经是古驿道的重要一部分,从莆田大洋乡经东张古镇,通往福清城关。

 

那时居民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两层楼土木砖瓦结构,家家户户都有水井。但老百姓还是习惯了到溪里挑水、洗菜、淘米,与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里的好水质,非常适合做“米粉”,当时,东张的水磨坊很多,米粉业十分发达。


在街头的里尾洋,有一实心七层塔,塔座约16平方米,建造时间比紫云塔还早,是旧东张镇的标志性建筑物。旧东张地势十分平坦,有良田万亩,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且民风民俗极其淳朴。正月十五,以乡为单位出“元宵节”灯,夜晚游灯。八月十五日垒瓦塔、放鷂灯、盘诗、赶野猫、赶黄鼠狼,场面十分热闹。

建水库的号角吹响


历史追溯到公元1957年。


这一年的秋夏之交,福清县里来人到东张镇宣布一条令所有居民“砸锅”的消息:县政府决定,要在东张建一座水库,所有的住民都要搬迁。如同晴天霹雳,所有的居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正式动员搬迁是在1958年的1月,动员工作很简单:没有走村入户,没有张贴告示,没有广播喇叭,没有过细的思想工作,没有大会小会,一切仅凭着那一纸“要改变福清面貌和十年九旱的历史”公文,拆迁工作便开始了。


紧接着的,便是挨家挨户丈量房屋面积赔偿。黄以飞老人回忆说,当年拆迁赔偿没有标准,随意性很大,全凭工作组说了算。大跃进时期,人民的思想觉悟很高,只要国家需要,从不向政府讨价还价,政府赔偿多少就拿多少,拆迁根本没遇到任何阻力。


黄卓金老人回忆说,旧东张镇真正进入大拆房的时间点是在1958年的夏天。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车辆运输,部分居民靠的是土车拉,而绝大多数则靠肩扛、手提、袋背,整个画面犹如“闯关内”、“走山西”,满街都是破烂坛罐。看到世代生活的家园成了残垣断壁;看到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从此天各一方,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令人心酸落泪。


东张水库的蓄水,是从1958年的国庆开始的。有不少老年人,怀着对家园的眷念之情,说什么都不肯离开。有的老年人一直坚守到水都已经淹进床脚了,才被人硬背了出来。


一切,都是为了东张水库的建设让位。


如今这里是福清的生命线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首“月光光,照厅中,大水库,向东张。横直几十里,蓄水亿万方。天做旱,不用慌,水库开起,金水银水流田中……”的民谣,唱遍了福清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当年,建成的东张水库,其蓄水量是继浙江新安江水库(即现在的“千岛湖”)之后的全国第二大水库,其面积为杭州西湖的3倍。东张水库因此成了福清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而闻名全国。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大型的水库,居然是福清老百姓“做”出来的。


东张水库于1957年11月16日,由国家建委核准批建,水库大坝长210米,坝高38米,设计库容1.85亿立方米。1958年2月大坝清基动工,7月下旬浇筑混凝土,同年12月中旬完成,紧接着进行闸门及管道的安装,共完成土石方7.1万立方米,混凝土5.73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投资527万元。


据福清县志记载,1956年东张水库的选址原是定在东张镇道桥村的东门坝。但经过几个月的钻探,工作人员发现原来设想建设大坝的位置为松散型地质,不宜建大坝。后经多方论证,才最终选择坝址建在今天石竹山坝址的方位上。


东张水库大坝建设,其工程量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建造时间之短,创造了福清历史纪录。让人惊叹的是,如此雄伟的工程,完全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点一点垒出来的!


吴金宝回忆说,他是在1957年11月25日随东张六区水库建设中队进驻大坝的。当时工地上有六个中队,每个中队约有250位来自福清各地的民工。这些民工的主要任务是铲草皮、挖地表土方、搭草棚,为大规模的工人进驻和大坝正式建设做好先期的准备工作。


1958年元旦过后,又有7个中队的民工从乡下各高级社陆续抵达库区,至此参加水库建设的13支队伍全部到位,累计有4000多人。当时,建设大军住在石竹山下真丰村临时搭盖的几十座大草棚里,那地方就是现在的合成氨化肥厂旧址。


1958年初,大坝建设拉开帷幕。几千号建设者们忙碌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开山的开山、备料的备料、挖基的挖基……铁锤声、号子声、广播喇叭声汇在一起,整个工地一片沸腾。开山时期,许多炸药眼都是靠铁锤、钢钎一锤一锤打出来的。装好炸药后,每天开炸两次。起先是人工点炮,频频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后来才改为用电线起爆。

当时,没有运输汽车,更没有推土机、吊车、铲车,所有的石碴全部靠人工清理。工人们将石碴一块一块地从坝区抬到旧东张镇区摆放,一直铺到东张镇的“里尾塔”下。等浇灌大坝混凝土时,又一块一块从“里尾塔”抬回大坝,用于回填。


没有电灯,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县里买了大型柴油机发电,但照明只限于大坝工地使用。整个坝区,夜晚灯火通明。大坝建设期间,每天实行三班倒,一班好几个中队,千把号人,日夜不停,搅拌机从未休息过。


水库的建设者,基本上都是来自全县所有乡镇年轻力壮的劳动者。那时的群众思想觉悟特别高,一听说建水库,情绪都很高涨,年轻人都踊跃报名。吴金宝说,他所在的城头乡五龙大队参加建设的人数就达到70多人。工地上,在现在的纪念碑地方,立着一根十几米高的旗杆,根据每天的工作量统计,悬挂“优胜中队”的旗帜。当时,所有中队都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攻坚小组”,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成就感极强。为了这面代表荣誉、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旗帜,13个中队每天都开展轰轰烈烈的角逐竞赛。高音喇叭里,每时每刻都在滚动更新着好人好事和你争我赶的报道,催人奋进。


东张水库大坝从1958年8月1日开始浇灌,10月1日合龙,到12月1日建成完工,总共历时4个月。1959年正月,大坝建设基本完工,原定3年完工的建设,在建设者们忘我的工作下,最终只用了一年。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坝第一次开闸放水。放水那天,坝边凉亭挂两幅巨幅标语,一幅写着:“破虎石向天宣战,锁龙江要地献粮”。另一幅写到:“毛主席功高如山,共产党恩深似海”。整个坝区人山人海,人们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后来,经受了1960年8月8日的8号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的首次高水位考验,大坝安然无恙,证明工程质量完全合格。


东张水库建成后,灌溉福清约26万亩土地,彻底改变了福清“十年九旱”的历史。据了解,灌区由建库前的1958年平均亩产251公斤,发展到1990年灌区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福清由历史上的缺粮县变为余粮县,对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此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东张水库成为福清人民主要的饮水水源地,而后,又成为我省著名的“水利风景区”之一及国家4A级旅游胜地。


来源:印象福清/视频、摄影:陌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