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反映,孩子磨蹭、拖延,完全没有时间观念。最近有位妈妈专门给我们写邮件,问能不能开发一款像憨憨爱刷牙那样的游戏,教孩子起床后能紧接着就去刷牙洗脸,不迟到?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很感谢这位用户对我们的信任! 虽然,时间管理,很多大人都搞不定,孩子就更难办了,不过,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用心,解决孩子磨蹭、拖延的方法还是有的。 下面就推荐一种针对 0~6 岁宝宝的好方法,超级简单有效,只要家里有钟表就能做!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仅对孩子的磨蹭、拖延有效,顺带连孩子的数学启蒙也能一起搞定!快来看看吧~ 0~2 岁:从认识时钟开始 有位妈妈对哭闹不止的新生宝贝无计可施,随手拿起尿布台上的小挂钟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没想到,奇迹居然发生了——宝宝立马停止了哭泣,还盯着这个新奇玩意出神!而且,此后屡试不爽! 怎么回事呢?想必大家做早教都用过「黑白卡」,因为 6 个月之前,宝宝只能看到 18~70 厘米之外的物体,而且对黑白对比强烈的物体比较敏感。 而这个挂钟正好就是白底黑指针,也就是说,这位妈妈其实是误打误撞给宝宝拿了一张「黑白卡」! 所以,没事就给宝宝看看时钟吧,一开始就当黑白卡用了。 建立起了对钟表的感情之后,慢慢长大的孩子会逐渐发现时钟上的数字细节。你可以把他抱近钟表,使他够得着数字,然后依次给他指认「1,2,3……」,让他了解数字的音、形和顺序。这样多指认,到 2 岁多的时候,孩子差不多就能从「1」认到「12」,且能分清长短针了。 这样做,本意是培养时间观念,但顺带连数学启蒙都有了呢! 2 岁:在谈话中引入时间 2 岁的孩子,还不能读表,但他已经有基本的时间感了。他知道昨天意味着过去,明天意味着未来,不过对他而言,今天早上或上周可能都是「昨天」。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判断时间的依据主要是他每天可预测的日程。比如,他知道,当你进入厨房时,差不多就是午餐时间,午餐后他会睡午觉。所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小让他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你可以指着时钟告诉他,时针(短针)靠近几,就是快几点了。在日常的谈话中,你也可以多引入跟时间有关的词。比如:
这么说孩子未必能理解,但别着急,这只是在帮他适应常见的时间概念。 3 岁:一起制作一个小「周历」 3 岁的孩子可能会理解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多长时间,但像过去(昨天)和未来(明天)这样的概念依然很混乱。 他可能会问你:「我们什么时候去?」 「明天」,你回答。 孩子眼巴巴看时钟,5 分钟后,他又问,「我们可以走了吗?」 有研究发现,当问到昨天发生过或是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时,只有 1/4 的 3 岁儿童可以给出合理的答案。(Busby & Suddendorf, 2005; Suddendorf, 2010) 想帮孩子更好地了解过去和未来,除了借助时钟,你可以跟他一起制作一个小「周历」。制作方法很简单,便签纸就可以,每次拿出 7 张,分别写上「星期一」到「星期日」。上边可以记日程,也可以记奖惩,比如,每天按时做完一件事就记一颗星。 这个「对付」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很管用。比如,周一早上,孩子懒在床上说:「妈妈,我还想过星期天。」你可以让他翻翻「周历」,他会发现,再过几天就又是星期天了。哇,孩子会很惊喜,也会充满期待。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你还可以让他算算还有几天到星期天?一个星期一共有几天?2 天后是星期几? 注意,数学启蒙再次现身啦~ 4 岁:坚持跟孩子讨论当天的计划 前面已经提到,遵循日常习惯有助于孩子了解时间和顺序。4 岁的孩子一般已经可以主动遵循熟悉的习惯了,比如,洗完澡后,他会自动拿出牙刷准备刷牙;穿好睡衣,他会主动拿起床头的书。 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就算他还不知道「明天」就是第二天,那他很快也将了解「几分钟」和「1 小时」之间的差异。
5 岁:通过提示,让孩子更准时 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回顾昨天和预测明天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对于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他们大概可以回想起 66%;结合日常习惯,他们推测出明天要做的事情的几率大概是 63%。(Busby & Suddendorf, 2005) 根据这一特点,你可以让他逐步认识到,每天 24 个小时是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的,我们每天必需要做的事也都是可以计划的。 这样,如果孩子再跟你讨价还价,「妈妈,让我再睡 5 分钟吧,就 5 分钟」,你就可以指着时钟提示他,「宝贝,如果你起床晚了 5 分钟,那想按时到校,是不是路上就必须跑步,把这 5 分钟追回来?」 让孩子知道,他在这件事上拖几分钟,在其他事上就一定会损失几分钟。比如,「你可以再玩 10 分钟,但是看动画片的时间就会减少 10 分钟。」孩子会自己权衡利弊,想想还是算了吧,就不会拖延了。 养成了「准时」的好习惯,上小学后,做作业都不用你督促呢! 6 岁:通过时间预估,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掌控感 研究表明,6 岁左右的孩子已经知道今天是哪一天、星期几啦!恭喜我们的孩子吧,他的每一个进步,都那么让人欢欣鼓舞! 相比之下,看时钟说几点的难度要高一些,很多孩子到 8~10 岁时才能准确说出时钟显示的时间。不过,你已经可以开始教他数分钟标记了。让他知道,一个小时有 60 分钟;分针指向几,就代表有几个 5 分钟等等。 这样,孩子就可以对着时钟,预估并自行安排时间啦。有研究认为,时间估计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即清楚一个活动要用多长时间,比如「吃早饭用了多长时间」;明确一个时间区间,比如「我还有多久过生日」「等长针指到 8,包子就蒸好啦」等,都有助于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掌控感。这样,孩子就可以预估自己要等多久?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事? 一旦孩子建立起了对时间的掌控感,你就把生活的主动权交到他手里啦,你就再也不用做「催催催」型家长啦。 认识时间,免不了使用数字。数字又能促进孩子更精确地认识时间。所以,一边教孩子认识时间,一边帮他做数学启蒙吧~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到孩子 6~8 岁的时候,他掌握的时间知识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由于时间知识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到时候,孩子的数字知识、数量估计和计算能力也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们对时间的掌握差异很大。如果你家宝宝达不到本文所说的程度,并不一定是能力的问题。做任何事,只有孩子投入精力了,家长引导到位了,孩子才会表现得更擅长。比如,文中提到的第一个例子,那位妈妈可是在孩子 6 个月之前就开始让他认识钟表了呢!所以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