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身体可以感受到穴位存在,但是科学技术却检测不出来?

 tjboyue 2018-04-08

原因就两个字:迷信

凡事还是要讲科学,我们将科学引入医学,不是为了迎合西方,而是实践科学精神。将论文发表出来,接受同行评议,别人做同样的试验,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才能叫通过了实践。

搞什么千人千方,那如何接受同行评议?那江湖郎中的偏方、祖传秘密要不要搞千人千方?其实就是在自说自话。

我们认为治疗有效,不仅要排除“自愈”,而且要排除“安慰剂效应”。

以前看过一个例子挺好的:肺结核不治疗,五年生存率大概是50%,也就是说,在古代,100个结核病人,每天吃一颗糖豆,也有50个人不会死。看了这么句话,有没有想到“不信我者不治”?

这里引用一篇论文,这里的关键词是“得气”。以下不是我说的,而是论文就这么写的,所以如果有人要说什么“中医黑”的话,不要带上我,我很无辜的:

  年龄分布 56例病人第一次被随机分为两组。 A 组 27 例; B 组 29 例,

A 组选用长度约 67 mm(2 寸)针灸针进行治疗。 A 组进针 50mm(1.5 寸)。

B 组选用形状相似, 但长度约 50 mm(1.5 寸)的针灸针,即安慰针(已截去部分的长度等于该部位进针的长度)进行治疗。B 组仅刺入皮内, 不穿透皮肤;使针外露部分与 A组相同。

56人共进行了336次的针灸

这个实验结果是什么意思呢?

A组是刺入“穴位”的,B组根本没有刺入穴位。但两次比较,A 组中有“ 得气感”占 69.64%,但在 B组中也高达 64.29%者有“ 得气感”, 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 =0.64)! 综合 336 人次的治疗结果:“ 得气”者225 人(66.96%),“ 不得气”者 111 人次(33.04%)。

最后再提醒,针灸做不到双盲,所以目前只能是单盲,而且本文还真的针刺“穴位”了。我一直认为偏那么1厘米对检测是不是安慰剂才更有效。

这篇论文是我们中国人写的,也发表了出来,其实一句话总结就可以:“得气”感就是病人感觉到了治疗后的安慰剂。

那么“得气”在针灸中又是什么地位呢?

得气——是针灸术语,也叫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身体后所发生的感应。针灸在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如鱼吞钩饵之浮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之感。 得气感越强则疗效越好,而且还可以以此来判断预后是不是更好。

1、《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

2、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得气在针灸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知道中医爱好者对此有什么话说?

另外我还要说说为什么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穴位、经络还是检测不出来?

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对解剖已经非常熟悉了,小到可以分析蛋白质,怎么可能对已经存在的超过细胞大小的生理结构还不了解?你可别说穴位比细胞还小,那针灸怎么刺中的?

那么最后可以对提问者的回答了:虽然你感受到了穴位,但这“得气”,就是得到治疗后的安慰剂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