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定樟子松,俩树一嫁接,身价倍增,变身成了“摇钱树”!

 榆杨 2018-04-08

2017.10.1

红松果,原本只属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并且红松树要生长三十年才能结果。现在,在黑龙江省龙江县,有一片红松果林,只要五六年的时间,就能结出红松果。


红松“情”定樟子松

这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个很明显的豁口,上下两部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原来这是一棵“混血”松树,双方父母是樟子松和红松。

  

龙江县林业局种苗站站长于学勇说,樟子松的特性在龙江是抗寒、抗旱,适应能力强,而且分布范围广,唯一的缺点就是短期内没什么效益,红松一是果实,二是木材,把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整合体。
 
 
通过这种髓心形成层贴接技术,人为干预,当地人让红松和樟子松喜结连理,孕育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新松树。
  
  

    嫁接时,首先要选取已经结果的红松穗,把穗削成楔形,插入樟子松幼树的切面处,做到接穗的形成层和砧木的形成层吻合,用塑料绑好后,露出饱满的顶芽,就完成嫁接了。

鲁河乡位于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年降水量只有200-400毫米,春季十年九旱,是碾子山的余脉,土壤贫瘠,主要是砟石,适合樟子松的生长,所以在2000年,鲁河乡全乡境内200座山头,全部被种上了樟子松。但樟子松成材需要六、七十年,见效太慢。2002年,县林业局引进了这种嫁接技术。2006年嫁接技术开始大面积在全乡推广,刘秀华就是最早一批响应号召种植樟子松,并学习嫁接技术的农民。

现在是收获松塔的季节,新鲜的松塔从松树打下来后,并不能马上脱粒,因为松塔里面的油脂会让脱粒机器罢工,等到上冻的时候,油脂冻得跟冰碴一样,才能把松子打出来。

俩树一嫁接  变身“摇钱树”

一棵樟子松,一棵红松,两者一结合,一棵新的松树就孕育而生了,这样的一棵松树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呢?


       作为最早种植樟子松,并学会嫁接技术的刘秀华来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200亩荒山能收大概5000斤松子,还没等松塔打子,就有人来预订了。

      松子富含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磷、锰等矿物质,对大脑和神经有补益作用,是学生和脑力劳动者的健脑补品。

       随着松树慢慢长大,松子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龙江县鲁河乡副乡长刘金说,十年左右的时候,基本上每年每棵树的接塔应该在七到八个,每个塔的产籽的重量应该在一两半到二两,这样一棵树的平均产量在一点五到二斤左右。

       按照市场价,每斤松子四十块钱,一棵树就能收益六十块钱,每亩地能种植74棵松树,当年嫁接技术不成熟,大概能成活三十棵,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就在一千八到两千左右,除去管理费和人工费,亩纯收入在一千五百块左右。
 
      
      刘金说,目前樟子松全乡境内3.8万亩,樟子松嫁接红松已经达到1.6万亩,到目前为止,结果的可以达到1.2万亩。

       其实,松树从花粉到松子都是宝,随着鲁河乡红松生态经济果林的结实量越来越多,一些村民也开始考虑建立深加工企业。像哈工大有松多酚的专利技术,想和他们合作,把附加值提升到最大。

      鲁河乡红松嫁接樟子松算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个特色产业,十多年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支12人的嫁接能手,嫁接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每到嫁接期,内蒙古、黑河等地的商户都派车来接这里的嫁接手。

      龙江县鲁河乡嫁接手刘秀英说,摘穗,削穗,接,口合不合,缠得紧不紧,要是一个步骤整不好它都不活。
 
        嫁接后的松树五到七年就能结果,三十年左右进入盛果期,盛果期至少一百五十年,亩收益在两千元左右,而且随着树龄增长,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松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不仅当代受益,还能造福后人。

刘金说,未来他们打算最近几年所有的益林地块,包括采伐更新,退耕还林,包括防沙治沙,未来几年鲁河乡的红松要达到八万亩。

李兴山的兴山梦—记黑龙江省绿野红松果林公司董事长李兴山 2017年11月29日

齐齐哈尔新闻网11月29日讯 (李福山尹伟明梁辰) 初临龙江县鲁河乡高台山,尽管已经入冬,仍可见成片的松林郁郁葱葱。远望青翠的松林,听着脚下积雪咯吱咯吱的声响,大自然之秀美令人无限陶醉。谁能想到,早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山。而让荒山泛出无限生机的,则要归功于一个人的执着与梦想,他就是黑龙江省绿野红松果林公司董事长李兴山。李兴山,1953年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普通农家,19岁时因投奔远亲来到龙江县。在那个能吃顿饱饭都倍感幸福的年代,李兴山一天有16个小时都要在砖厂出苦力,晚上就窝在亲属家的仓房中睡觉。在砖厂打工期间,李兴山的能干是出了名的,年青人吃饱饭后总是在一起嬉笑打闹,而李兴山却从不参与,而是省下力气多干活挣钱。寄人篱下的生活和从小生活在山区的环境熏陶,让李兴山有了一个梦想:啥时候自己能有一片山林,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吃苦耐劳、抱朴含真。当年还是年轻小伙儿的李兴山,通过几年的努力,从两手空空到慢慢有了积蓄,还在众多朋友中拥有了良好口碑。1985年经济改革大潮涌动初期,他毅然创办了龙江县兴龙建筑装潢有限公司并担任经理,当时就有30多人跟着他从小零活入手,先修厕所后盖厂房,逐步发展壮大到建楼、修桥等,现在公司员工近500人,年产值5000余万元。2006年,无论对李兴山个人,还是对鲁河乡的那片荒山来讲,都颇具纪念意义。时年53岁的李兴山,事业有成,怎样回报社会,回报让他兴旺的这块土地和人民,成了首要“念想”。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对“山”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李兴山毅然决定投资绿化荒山。当时为改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长年干旱的生态环境,政府号召群众栽樟子松,但由于樟子松经济效益不佳,老百姓怀有疑虑。李兴山多处咨询得知,龙江县大部分地区属于碱性土地,降水偏少,只适合樟子松生长。樟子松虽没什么经济价值,但红松的经济价值却很高。红松不仅是质地优异、用途广泛的用材树种,且是珍贵的经济树种,红松种子具有食用、医疗的保健功能,红松的针叶、花粉、松油、松根也都是宝。以樟子松为砧木,以红松为接穗,把二者嫁接到一起,是否可行呢?当时,正好赶上国家推介红松、樟松嫁接科研成果,李兴山筹集资金购买了3000亩樟松,聘请林业部首席苗木嫁接专家来到龙江,用樟松做母本,用小兴安岭的红松枝进行嫁接,并获得了成功。经过几年的努力,荒山变绿,樟松结出红松果,几年后,每棵樟松结果年产值近两百元,亩均效益达万元,也给周边的荒山改造提供了成功借鉴。用李兴山的话说,“发展红松果林是一次性投资,收益百年的林业产业,能做到一代人植树几代人受益”。樟子松嫁接红松让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了,荒山荒坡变成了绿色银行,富得不仅是李兴山,还有更多的周边村民。鲁河乡的张辉算是企业自己培养出的嫁接手之一,每年4月和7月的嫁接期张辉都要从早忙到晚,但2个月3万多元的纯收入,也着实让很多人羡慕。从整地、挖坑、起苗、栽树,到打草、浇水和看护,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操作,仅这些日常工作,李兴山每年都要支出20多万元,让周边百姓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人生需要梦想,梦想让人生多姿多彩。如今的绿野红松,让李兴山常挂在嘴边的“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东西”这句话成了真,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得意之作,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也都离不开这片松树林。有了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成功经验,5年前,他还把这个事业从黑龙江做到了内蒙古,让更多人见识到了樟子松嫁接红松的魅力,让他的兴山梦想走得更远。为了让红松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李兴山与长子李冬正在准备启动松果提炼物的开发,提升松果附加值。在松林间种植紫花苜蓿,养殖小笨鸡、梅花鹿和山野猪,深度开发山林旅游资源,松上结果,松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幅林下经济的大美画卷正随着李家父子的兴山梦徐徐铺展。


龙江三北 传承绿色力量 2014年7月2日


中国绿色时报7月2日报道(记者  牟景君  邢晓然) 30多年来,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态保卫战一直在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的战场上鏖战着。

  有着“绿色万里长城”美誉、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东起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在龙江大地上巍峨延绵,所及之处,均绿染河山、富美家园,为生态文明、绿色中国建设书写了壮美篇章。
  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三北工程为4300万亩土地披绿,其中,人工造林3566万亩,封山育林734万亩;西部地区森林覆被率由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12.48%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8.7%。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明显减轻,据全省第三次、第四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0年间,全省沙化土地减少61万亩,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人进沙退已成不争事实;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工程实施前的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减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公顷减少9.4吨;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8.9%,气温提高0.8°C-1.9°C,相对湿度提高22%,蒸发量减少18%,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3次。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提高15%,基本杜绝风蚀造成的“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天蓝、水清、地绿、民和,在龙江大地呈现。
  荒山筑绿  经济林建设添活力
  6月中旬,盛夏的感觉早已悄然入侵,没有蝉鸣的黑龙江少了些许的燥热。我们一路向西北,驱车来到了黑龙江省龙江县。
  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被称为“风沙口”。
  自2002年以来,龙江县通过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降伏“沙魔”有了突出成果。他们共综合治理了52.54万亩沙化土地,其中林业工程建设的23.04万亩土地中,就治理沙化草原21万亩、沙化土地8.5万亩,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36.2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5.8%。截至目前,全县沙区面积从437.8万亩减少到362.2万亩,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从46.05万亩减少到30万亩,潜在沙化土地面积从222.26万亩减少到150.26万亩,受沙化危害的耕地面积从112万亩减少到62万亩。
  总结龙江县的治沙成效,县林业局局长王新颖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三北工程对龙江县的贡献不仅是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在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双赢”路径,就是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大力发展经济林,为生态建设增添了活力,积累了后劲。
  目前,全县生态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10.71万亩,樟子松嫁接红松2.3万亩、山杏6.19万亩、甜杏仁3571亩、寒地果树1.74万亩,这些生态经济林多集中在西部浅山区,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林业经济也已发展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在走访中我们有了更深的体会。驱车来到鲁河乡农民吴永泉的家,看到他2004年利用830亩樟子松嫁接的部分红松已开始结实。此时,他正将一个个菠萝大的红松塔倒挂在枝头上。老吴告诉我们,一棵树最多的可接60个松塔,怕累伤了树木,得人为打掉许多,只留30个左右。目前,老吴家果实年收入20多万元;优良种穗每年可产10万株,按每株1元计算,可收入10多万元;林下野生蘑菇,林中空地种植的黄芩,栽植的平榛等收益,加在一起可达四五十万元。他现在又联合几家亲属成立了红松果林合作社,准备建一个储存带加工的场地,现在正忙着建厂房。他告诉记者,和老伴商量好了,厂房建好后,准备把山下的房子卖掉,全家都搬到山上加工厂住,他说自己以前有心脏病、脑梗,这几年天天在山上忙活,每年松树开花时,他就弄些松花粉喝,没想到这两种病全好了。所以他下决心要搬到山上来,就是要守护着这些树。
  在济沁河乡兴玉果业合作社,我们见到了陈兴玉,他创建的合作社已达480户,1.6万多亩地,栽植的山杏嫁接甜杏仁供不应求,去年纯收入1400多万元。他比前两年显得更成熟了,清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告诉我们,已联合7家合作社成立了绿色有机食品商会,未来,他会坚持以发展林果经济为主,要创出绿色有机果品的品牌,让乡亲们吃到放心果品。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也许不会相信樟子松嫁接红松之后的奇迹;
  如果不是亲口尝到,更不会相信山杏的杏仁居然苦中带甜,这是务林人的智慧,这是三北人的坚守。
  就这样,沙土地在几十载的树木固守、落叶为泥、葬花为土的轮回中,改变着自身的结构,以回报的姿态融入了松嫩平原。
  庄园治沙  绿、利、益三效统一
  从龙江县出来,我们驱车向南,来到了泰来县。泰来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属科尔沁沙地延伸部分,处于嫩江沙地腹地,是全省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和生态最脆弱地区。总幅员面积593.6万亩,其中耕地231.5万亩、林地76.8万亩、草原30万亩。1978年泰来县被纳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1992年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进泰来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间还得补”,这是昔日泰来的真实写照。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泰来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治沙造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选择。县委、县政府从三北工程入手,坚持把治沙造林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探索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统一”的治沙造林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变害为利的治沙造林之路。
  泰来县坚持把成片治理、规模推进作为治沙造林的突破口,以6条大沙带为治沙的重点,先后对宁姜至胜利、好新至泰来镇、克利至江桥、大兴至汤池等沙带进行集中治理,实行整乡、整村推进。截至2013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76.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4%,2008年以来,泰来县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推进治沙造林,全县共营造千亩片林5个、500亩片林25个、百亩以上片林100个。
  在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几种治沙模式:高效庄园治沙造林模式、生态屏障治沙造林模式、林水结合综合治沙造林模式。
  在江桥镇豆海高效庄园治沙小区尚国申的家,53岁的尚国申,黝黑的皮肤写着沧桑。他一家4口人,共承包该小区2个,治沙园面积约200亩,随着小区所栽植的防风固沙林防护作用的逐年增强,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在合理利用小区配套设备的同时,充分利用所承包的沙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耕种,由原来的单一种植经济作物转变为以繁育苗木为主,不但生产普通造林用苗,还大面积培育绿化用苗,收入由原来种植经济作物不足万元增加到15万元,人均收入由不足千元增加到3万元以上。目前,他家经营了沙棘生态经济林50亩,种植农作物120亩,经营各类苗木30亩,年收入可达25.4万元,人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
  我们看到院子里,鸡、鸭、鹅、狗和谐地嬉戏着,樱桃树上挂满了红灿灿的果实,我们摘下一把,没洗就放进嘴里,甜甜的。园子里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老尚说:这些菜都是没有农药的有机蔬菜,现在有人想和我换,出很多钱让我进城,我不同意。这里多好呀,空气清新,吃的东西没污染,还有这些树,我一天不走一圈,不看看他们就睡不着觉。
  正说着话儿,一大群喜鹊叽叽喳喳围着我们转,老尚说:我们这里野鸡也很多,如今生态环境好了,还有些我叫不出名的鸟,家里粮食多,老伴有时就往远处撒点,让那些鸟儿吃。
  门前,那一排排笔直的白杨树,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向上生长着,那枝繁叶茂的体态告诉人们:是三北工程给了它们这样温馨的家!
  政府要绿,群众要利,社会要益。怎样把这三者协调统一,已成为治沙增绿工程的重要课题。泰来给了生动的回答。
  泰来县通过不懈的治沙造林,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
  2008年以来,共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4.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4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76.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4%。在林地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形成了庇护农田和草原的绿色生态屏障,沙漠化蔓延趋势得到一定遏制,自然风速降低,空气湿度增加,自然灾害减轻,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流沙埋没村屯、阻塞道路的现象基本杜绝,农民不在辗沙种地、等雨种地,人们深刻感受到这里的环境变了!
  治沙造林,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成果!
  沙海掘金  生态变迁富一方
  从泰来出发,我们沿着乡村公路向东行驶,一路上两侧高大的树冠蔽天遮日,既养护了道路又庇护了农田。我们坐在车里,行驶在路上,仿佛感觉有一把巨伞为我们遮挡烈日。
  我们不由得感叹:这条道路的绿化太棒了!
  车上,三北站庄站长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全省的乡村绿化样板路。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蒙县是黑龙江省西部严重风沙干旱区,为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也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县。上个世纪60年代,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0.36%,只有人工林65亩和天然林3.3万亩。自1978年被国家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后,杜蒙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杜蒙县启动了“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工程,规划用10年时间造林50万亩,对中西部的八大沙地、两大荒坡进行综合治理。
  十多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和杜尔伯特县委、县政府携手石油、石化等省直大企业,每年春季都组织市直机关干部、当地群众和石油石化职工在“西北风口”区域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活动,累计参加造林人数超过14万人次,出动各种车辆4.3万台次,投入资金3亿多元,栽植樟子松、云杉、银中杨、糖槭、锦鸡儿、沙棘、紫穗槐等20多个树种。
  截至2013年,全县人工林面积已达126万亩、森林覆盖率13.6%,一个以林业为基础的生态格局已经形成。这个曾经唱响生态变迁的“贫困县”,已经彻底脱贫致富!
  莽莽苍苍的樟子松林像变戏法似的连片成5.4万亩,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樟子松林。
  他们结合“旅游大县”的战略,快速发展经济林业,共发展经济林3100亩,两个国有林场和个人苗圃50多处,主要以培育造林用苗为主,年出苗400万株,林农的收入大大增多。
  我们来到一处农户家里,他就曾经因为风沙严重无法生存而被迫搬家。这几年,在县林业局领导的鼓励下,他承包了一块林地,现在在林中空地种植板蓝根、防风等药材,平均每亩年收入1000多元。他说:苦日子已经过去了,多亏这些树,不然怎么能种这些药材呀?至于收入,当初连想都不敢想呀。
  县林业局副局长蔡鹏介绍:2012年,经过调查研究,采取直接播种锦鸡儿间种紫花苜蓿的方式,确定“畜用林业”的发展战略,这两种植物堪称最佳组合。目前,全县锦鸡儿间种紫花苜蓿2500亩,每年可收割2—3茬,亩产450公斤,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4元左右,直接经济效益在270万元。
  县林业局局长潘永福说,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的植被已经得到较好的恢复,原来的大沙丘正被绿色所覆盖。如今,杜尔伯特风沙侵蚀少了,降水量增加了,就连戴了近3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也于去年彻底摘掉了。
  我们看到,这些年当地热情好客的民俗没有改变。变的是,昔日沙进人退,今朝绿进沙退。
  返回的路上,我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可喜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6个年头,人们由毁林开荒到营造“绿色万里长城”,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工程建设还在不断书写奇迹。今年,全省营造生态经济林约19.63万亩,其中新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9.63万亩,其中红树莓、蓝莓2200亩、红松及嫁接红松坚果林7.37万亩、大榛子1.14万亩、沙棘1300亩、其它7700亩;采取林药作间方式营造经济型防护林约3万亩;林粮(豆类等矮棵作物)间作7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加快了全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统筹发展步伐,有效缓解了造林用地难等困难,促进了生态林业向生态经济林业的转变。沙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可赞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用30多年的时间记录了一幕幕造林护林的感人画面,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三北精神”随着年轮的增长已深入人心。
  可思的是:龙江、泰来、杜蒙等类似的县市,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战胜了风沙造成的灾难,但局部的富裕并不代表林区全部富裕,林业彻底停止采伐后,植树造林的任务会更加艰巨,怎样才能让林农自愿植树造林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是摆在每一个务林人面前的责任。资金投入不足,落实工程造林地块一直是困扰三北工程的大问题。据测算,黑龙江省人工造林每亩平均成本500元-1000元,国家每亩补助只有300元,远不能满足造林实际需要。资金投入不足,势必影响造林绿化的标准和质量以及后期抚育管护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老百姓的造林积极性。
  从沙地植树造林,到周边环境的改善。人类除了改变自己以外,已经无路可走。这是一种艰难的灵魂深处的改变,这是一条小心谨慎地为后人的生存着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目前,三北工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需巩固已有成果,同时要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根据三北五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龙江工程区需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与前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工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
  我们有理由相信:造林绿化由过去的行政推动变成了现在的自觉行动,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三北工程的崭新历史。
  三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临江林业局松果飘香喜丰收  2016年9月22日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临江林业局辖区闹枝林场的红松果林里也格外热闹,林场承包户和采摘工人们正在林间采集红松塔,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闹枝林场辖区总面积2200公顷,是临江林业局红松果林资源比较丰富的林场之一。2014年,闹枝林场有40多名员工以竞拍的方式与临江局签订了为期六年的红松籽采集合同。林场员工参与红松果林竞价承包人员达80%,是员工发展自营经济的主要项目之一。

为使员工在红松塔收获时节顺利完成采摘工作,做到工作与自营经济两不误。闹枝林场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深入了解员工在松塔采摘期遇到的实际困难,采取措施,为员工尽力提供帮助和扶持。针对部分管护人员上班与采集发生冲突的问题,场领导对他们的管护范围做出调整,使员工能在自己承包的红松林附近区域进行管护,既不耽误工作也能照顾到自己的自营经济。林场还于近期对辖区内塌方、水毁、滑坡的支线公路和冻坂道进行修补,既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工作做好准备,又为员工将采集到的红松塔运输出山提供了便利。林场在无偿为员工提供空闲仓库以储存红松塔的同时,场领导主动联系承包户,将林场没有自营经济项目的困难员工介绍给他们,帮助采摘收集松塔,为困难员工提供增收的机会。

松塔的采摘工作危险而辛苦,由于红松塔生长于树的顶端,工人在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后,携带打塔的钩子,借助特殊的装备(脚扎子)攀爬上二十米左右的树上去采摘松塔。松塔被采摘下来后,树下周围一般会有两三人将打下的松塔装进袋子背到山下。采摘工人介绍说,爬上一棵树后,可以同时将周边树上能够得着的松塔都打下来。多的时候可以打下上百个松塔,而有时只能打到两三个塔。采摘工作都是班组作业,从上树采摘、树下收集、背运、装车一条龙服务,每个采摘组一天平均可以打塔3000至5000个,对于采摘工人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由于闹枝林场年均气温高于其他林场,无霜期较长,因此红松籽成熟周期较其它林场相比要早半个月左右,红松塔的采集工作预计在10月1日前全部结束。(孙强 刘建普 张旭 薛莹)


 

工人正将打落的松塔装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