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迹心理学基本知识 123

 翛然的馆 2018-04-08

二、字行辩证

 

单字排列成行称字行。汉字的排列格式曾经是由上至下、由右至左。这样排列既不便于阅读,也不便于书写。人的目光习惯于横向移动,由上至下则与之相抵触;人写字一般是右手执笔,由右向左逐行书写则右手会挡住已经写过的墨迹,不便于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况且,古人用毛笔,一不小心,手或衣袖极易碰触未干之墨。

 

如果按照现在的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行文方式,则阅读、书写皆变得简单。我想,古人应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但流传几千年,看来传统习惯的确是势强力大。从笔迹分析的角度看,这其实与行文格式没有多大关系,字行所对应的心理含义是相同的。字行可分析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行距 字距 行势 线格

 

行距 指相邻两行字之间的距离。因为有行距,才可以把字书写成一行行,一排排,显得连贯而有序,有条而不紊。行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篇章的序列是否清晰分明,体现作者把握事物的层次度、条理性,处理事物的有序性(行距受线格的影响制约则另当别论)。

 

行距过大,显得空空荡荡,体现作者不善于利用空间,不善于占据有利位置,不善于竞争,且有谦谦君子和铺张浪费的本性。

 

行距适中,松紧适宜,体现作者善于计划和安排,善于把握分寸和掌握火候,是那种事前有周密计划、行动中又不放松警惕的人。

 

行距过小,显得挤密或杂乱无章,体现作者不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安排,不擅长组织和管理。做事多理不清头绪,喜欢埋头苦干而很少进行观察和反思。

 

行距均匀一致,显得井井有条,体现作者思维清晰、办事严谨,理智、稳健、从容、平和,或严肃古板、循规蹈矩。

 

行距忽大忽小,字行高低不平,体现作者思维跳跃、情绪波动、心态失衡、做事随意,或多奇思幻想等。

 

另外,行距与字距结合一起分析:

 

行距大、字距大,体现作者挥霍浪费、大方豁达、大大咧咧、自行其是。

行距大、字距小,体现作者条理分明、主次有序、富有主见和独立性。

行距小、字距小,体现作者孤僻吝啬、斤斤计较、小心谨慎、沉闷压抑。

行距小、字距大,体现作者散漫自在、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投机耍滑。

 

字距 指相邻单字间的距离。每个单字独自成体,但又无不受前后左右空间的制约。手写体不同于印刷体,一般情况下的书写,不仅考虑字的独立性,还必须考虑书写的连贯性,和字与字之间的相互避让与呼应,是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这种字与字之间的相互照应状态,体现作者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表现,单字间的距离反映作者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距离,或说对自身生活空间大小的心理需求。

 

字距宽大,反映作者需求空间宽大,体现作者独立、孤傲、不合群、自行其是,不喜欢拥挤和与人亲密接触。

 

字距狭小,反映作者稽需求空间狭小。如字形独立而拘谨,则显示其孤僻自卑,宁愿龟缩于小小的空间之内;如字形柔和舒放,则显示其害怕空旷幽静、孤独寂寞,害怕失去与周围人物的联系,喜欢热闹和依赖。

 

字距适中,反映作者对需求空间调整适度。如字形独立,显示其人与人保持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之心态,端庄、稳重,彬彬有礼;如字形呼应,显示其人善于观言察色、见风使舵,灵活、机敏、精明能干。

 

行势 指字行走势,体现作者在做事过程中的气势和精神状态。

 

行势渐高,如人喜欢爬彼,体现作者热情、积极、开拓、进取,精力充沛、斗志昂扬。

行势平直,如人稳步前行,体现作者理智、冷静、从容、平和,处世老练、办事稳重。

行势渐低,如人顺流而下,体现作者随意、放任、消极、被动,听天自命、得过且过。

行势飘忽,如波涛起伏,体现作者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神不宁、时冷时热。

 

线格 许多人其实不习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而是喜欢印上线条或格子的纸张。有了线格,人不需要太多地考虑排列情况;同时,也显得整齐和规范。从美观或方便的角度看,行线或格子对字行或单字起规范、导向、约束作用;从笔迹学的角度看,则是象征'依靠也象征'束缚

 

喜欢线格,说明作者喜欢依赖、愿受束缚,顺从、随和、遵纪守法,喜欢有秩序性的、有规律性的生活,喜欢稳定的、按部就班式的工作。

 

不喜欢线格,说明作者独立自由、热情奔放、我行我素、反抗叛逆,善于应变和抓住机会,富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喜用线格又越出线格,反映作者希望依赖又不愿受约束的心理。没有依靠无所适从,循规路矩又心有不甘。

 

字在线格中间,反应作者不过于依赖又自觉自律的心理:自信、从容、理智、稳重、有毅力、有恒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