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机枪马克沁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一天杀伤60000名英军,采用的是什么射击姿态?

 黑龙江波涛 2018-04-08

不要把索姆河可怕的7月1日(通常被单独称为“索姆河的第一日”、“血腥一日”)全部归功于马克沁机枪。西线的堑壕战发展到索姆河时代,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了。被精确测量过的中间区域,或者我们称为无人地带。

无人地带和防御者借以躲避对方的堑壕都经过测距甚至是测距射击,一方可以参照某些地形标识物来迅速得知坐标,只要获知大致目标就立刻可以展开多层火力,从直瞄的步枪,到带有间瞄性质的重机枪远程抛射(这就是你所问的姿态,机枪的超越射击更类似与野炮的使用,基于对射击阵地与目标的距离,得出弹道,计算弹道搞点和机枪枪口的抬高尺寸,最终得出瞄准点数据,通过三脚架上的高地手轮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机枪子弹落区是一个纺锤形或者说椭圆的覆盖范围,子弹与地面有很大夹角,因此单纯卧倒无法有效遮蔽,反而会增大被单面积),再到速射野炮、臼炮以及远程间瞄炮群。告知坐标的方式,既有电话(索姆河战役德国炮兵观察员和后方的电话联系几乎全被摧毁),也有相对不算准确的信号枪。

攻击者想到抵达对方的堑壕,需要通过无人地带,然后破坏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爬进敌方的工事,例如堑壕和守军进行肉搏,一道一道的夺取堑壕,在这个过程中,本方的远程火炮会延伸火力去覆盖成为下一个目标的敌人堑壕,因此攻击者只能得到手榴弹和少量堑壕步兵炮的支援,不过索姆河时期英国人似乎不太喜欢用这样的东西。

具体到德国人这里,每一道堑壕之间的距离被很好的进行规划,主要堑壕之间的距离和障碍会防止英国人的野战炮伴随步兵前进,提供抵近炮兵支援。

应该注意的是,同一天法国人的损失很小,法国第六军仅损失1590人,取得的成果不比英国人差。英国人一方面过分信任开战前进行的坑道作业爆破的效果(有些区域确实摧毁了德国人的防御体系,至少让大多数能够封锁无人区域的机枪失效),另一方面整个攻击正面太宽,炮兵数量有限,又要兼顾不同的任务。结果但爆破效果不足,例如有部分德军通过侦查手段得知英军的爆破和攻击,预先撤到安全区域,几乎没有收到坑道爆破的影响。这时英国炮兵不能有效对德国防线进行覆盖和压制的问题,给了德国人安全回到阵地和工事中的机会。这点上,法国炮兵做得比较好,德国战报里对法国炮兵赞赏有加。

堑壕步兵炮的缺乏,30公斤单兵负荷影响机动性,呆板的队形不够有效(英国人并没有继续玩布尔战争时那种找打的队形,但队形的密度还是太大),让英国人在面对射程1500米的采用抛射弹道的德国火力点时完全进退两难。而英国的二线部队,很多遭到了德国远程炮群的屠杀。所以说,机枪压制英国步兵攻击阵型是个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堑壕战成熟、英国攻击准备的缺陷都是主要因素,至于机枪,实际上任何一种拥有长时间连续射击能力的重机枪,例如维克斯等,也能实现那样的打击效果。

还有一点,近六万(57470伤亡)很大一部分是被弃置在德国防线和无人地带上导致,英国战前对伤亡准备严重不足,英国一个师战前应准备近20辆救护车,通常只有不到5辆到位。整个军级野战医院病床数不到一万。到7月4日英国第四军才对发现的所有伤员进行了治疗,第34师师长威廉姆斯亲自参与搜索伤员。很多倒霉的伤员竟然在无人地带躺了一周,幸存者吃死尸的补给求生。7月6日英国人发现自己的伤亡达到六万,而7月3日,英国人认为最多就是4万伤亡。


看着这么多回答没有一个靠谱的,我还是真的坐不下去了,让我来好好回答一下吧!一战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之所以能创造这样惊人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四个字“交叉射击”!这里我就不多说三遍了!先上一个示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陆战以堑壕战为主,重炮和机枪崛起,虽然靠士兵冲锋夺取阵地,但是正面机枪对冲锋的士兵威胁并不是很大,看似很容易被马克沁射杀,其实不然,正面射击收效甚微!然而大批装配马克沁的德军最终发现将机枪放在阵地两侧,以夹角之势向阵地中央射击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每个侧面阵地达到两挺就会形成一到弹幕,敌军士兵通过率为200分之一。

1915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第一天,英法联军炮击德军阵地后开始向德军阵地发动冲锋,德军从掩体从容的爬出来进入预订位置,但不立即射击,静静的等着联军进入最致命的区域,长长的战线上200挺马克沁机枪被部署成为几十个交叉火力点,开始向英法联军喷出火舌,机枪声响伴随联军的惨叫,可怜的英军全部冲进交叉火力网里,索姆河战役第一天,联军就死伤两万余人。有一部1930年拍摄的电影真实还原了当时情况,大家可以搜索察看一下。


后经估计整个一战仅死在机枪下的就达到550万,二整个一战士兵死亡才1000万。可见一战的机枪对士兵的伤害是多大!手打原创,欢迎大家交流。下图上一张四联装马克沁大家欣赏。



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以其血腥和残酷闻名。

对阵的双方是德军和英法联军,其中德军投入67个师,英军投入54个师,法军投入32个师。最终参战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约53.8万人。

1916年7月1日是人类战争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里,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在经过整整一周的炮火准备后,7月1日一大早,英国远征军以密集队形向德军阵地发起猛烈突击,此战中英军的勇敢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扬,军官(大部分是贵族)勇敢地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大大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一时全军士气高昂,势在必得。突然,德军阵地上枪声大作,无数挺马克沁机枪突出猛烈的火舌。让人震惊的是,子弹并不是从水平方向射来的,而是如下雨一样从天而降!这让英军官兵们任何卧倒或者找隐蔽的战术躲避动作成了徒劳。子弹如雨点般从天空落下,无处可躲,无处可逃。身处地狱场景的英军官兵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无数人被顷刻扫到,后面的人踩着战友的尸体往前冲,又被扫到,如此往复。打了一天,也未能突破德军阵地。负责指挥的法国将军F.福煦见状,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战后统计,将近6万英军官兵横尸阵前。这也是英国陆军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以我们的平常理解,机枪怎么射击?是这样?

还是这样?

都不是,其实是这样的:

间接瞄准法。把机枪枪口上台,形成一个角度,同时士兵整个身体,包括头部都隐藏在战壕里,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敌人直瞄火力造成的伤亡。士兵操作机枪对空射击,由于重力,子弹的飞行轨迹成一条抛物线。根据事先的战场勘察,经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枪口需要上抬的角度。在敌军经过弹雨覆盖区时,扣动扳机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用到准星。

这就是德军使用的射击姿态。


谢邀。马克沁机枪是重机枪,在当时的一战中大放异彩,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杀伤60000民英军,足以证明该枪的强悍。那么该机枪是什么射击姿势使用的呢?首先一般枪械都有一定的重量,特别是重型机枪,随着时间,据说每分钟可以发射5百多发,那么该枪的后坐力可想而知有多厉害,人绝对不可能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射击。那么早采取什么姿势可以最大程度的对比战场,又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我觉得采取抛射是最好的,因为到时的索姆河是有很多战壕的,如果采取一般的措施是很难射击到战壕里面的敌人的,而抛射怎不然,通过计算机枪射出角度,可以大约预计出机枪子弹的落地点的,通过抛物线的形式对敌人有效杀伤


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所使用的水冷马克沁机枪在超级武器里有介绍,分为上下两部,在机枪的一侧有一铜牌表示了机枪子弹入射角度及距离,当英军冲锋时,德军机枪手在战壕内仰射,其子弹在给定的坐标区域内如同下雨一般,有一名英军士兵肩部中弹后子弹从手臂穿出,也就是说趴在战壕内也会被射杀,不要说是集群冲锋了;一天伤亡6万士兵有些夸张,应该在4万差不多,那时主要是战场无人区受伤后无法救治而造成的,马克沁机枪后来被称为生命收割机。


抛射式,一战当时双方都是堑壕战发挥到最大的时候,因为双方都在堑壕里,所以才用抛射式,这种机枪的应用方式更接近于火炮。在机枪的落点范围内,一般的躲避子弹方式【匍匐爬行,战壕,掩体】接近于无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尽管机枪已经崛起,但受置于弹药消耗巨大,加上大量士兵在各国受训还是以步枪和刺刀作为战术训练,士兵作战发起冲锋越过战壕,抵达敌方防御阵地进行厮杀,当时德军装备大量马克沁重机枪,当英法联军像潮水一样涌向德军阵地时,等到的是德军早已上膛的机枪,德军采用的是近距离交叉式射击,一天的战斗时间,英法联军死伤57000人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