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部国内外最常上演的中国交响乐作品

 酌乐古典 2020-12-22

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好几轮海外巡演的过程中,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演奏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国(华人)音乐家们,也越来越热衷于往自己的保留曲目当中增加中国作品的分量。在中国乐团与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以下就是近 20 年以来,国内乐团在海外演出期间上演频率最高的十部中国交响乐作品。

1. 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 余丽拿、陈钢和何占豪(从左到右)

毫无疑问,自 1959 年问世以来的接近六十年时间里,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一直被牢不可破地打上了“最具代表性中国音乐作品”的强烈艺术烙印。

近年来,《梁祝》国际化的趋势更是日益明显,演奏《梁祝》早已不再是中国小提琴独奏家的专利。包括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吉尔·沙汉姆、奥古斯丁·杜梅、诹访内晶子在内的西方顶尖小提琴家也都将《梁祝》纳入到各自的保留曲目当中。尤其是文格洛夫和沙汉姆两人,前者如今在国际舞台上频繁演奏该曲,后者则更曾携手新加坡交响乐团为 BIS 厂牌灌录过该曲的唱片录音。

| 2007 北京国际音乐节,岳母是广东人的沙汉姆在演奏《梁祝》

| 图为俞丽娜在向诹访内晶子传授《梁祝》的演奏技巧

2016 年的第一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梁祝》列为参赛选手所必演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愈加凸显出了该曲的国际地位。

2. 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改编自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黄河》钢琴协奏曲

有一句话叫做,“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其实这句话还应该再加上后半句,即“有中国人的地方还有《黄河》”。

1969 年问世,1970 年 5 月 1 日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民族宫剧院首演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跟《梁祝》一样是另一座中国交响乐作品文献里至今都无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

《梁祝》与《黄河》这两部器乐协奏曲,为后世的中国作曲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树立起了两座比肩而立的不朽丰碑。前者在音乐上的缠绵悱恻和后者在音乐上的激情澎湃,共同构成了永远都将萦绕在中国观众内心深处,并且始终都会割舍不下的两种情意结——童话般浪漫的男女私情,以及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

3. 陈其钢的管弦乐组曲《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水)陈其钢

| 2013 年 9 月与 Pascal ROPHE 排练《五行》

《五行》是一部管弦乐组曲,分为“水、木、火、土、金”五个小品。有评论认为,技术精湛、形式精美的《五行》可算得是一部难得的“现代配器教科书”,音色、和声都是它的亮点所在。在作曲家陈其钢眼中,《五行》的是一次不带观念的创作,因此欣赏时唯一需要携带的只是想象而已。它好比一幅印象派的油画,以客观角度去表现一种静态的观念。

1998 冬到 1999 年春是《五行》的诞生期。这部作品是陈其钢受法国广播电台委托,为电台播放而写的。

在法国,这类作品与听众见面的方式非常奇特: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播放乐曲的一个乐章,到了周六再将整部作品完整播放。陈其钢坦言,一开始自己对这种奇怪的方式并无兴致,但后来他意识到这对听者来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欣赏既然会中断,五个段落就要相对独立,何不就此尝试一种描述意象而非宣泄情感的创作呢?

经过考虑,他选取了极其中国的“五行”概念。金、木、水、火、土既有抽象的一面又分别能在显示世界中找到实物。但是,《五行》又毕竟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作品,在结构上必须符合交响乐的通常特征———在平静中开头、在高潮中结尾,于是陈其纲在参考了历史上对“五行”的说法后,将这五个意象的排列重新做了铺就。“从水开头,依次木、火、土、金。这样开头的乐章就显得透明纯净,中间有高低起伏,收尾则铿锵明亮。而‘五行’本来就有着循环相生的意思,无所谓谁排行第一。”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于 2001 年入选英国 BBC 国际作曲“大师奖”前五名,在 2002 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更成功进行了中国首演。

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一轮的北美巡演当中,曾将《五行》作为最重要的巡演曲目之一。而在许多其他国内乐团的海外演出中,也都乐意将这部短小精悍、特色鲜明的管弦乐组曲纳入节目单里,向西方观众展示这部中国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 陈其钢:后排左四,叶小纲:后排右五,郭文景:中间排右三,谭盾:中间排右四,陈怡:前排左二

4. 陈其钢《逝去的时光》大提琴协奏曲

《逝去的时光》是陈其钢作品中最有感而发的一首,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某些“现代音乐”过分追求技巧的新奇、复杂,远离传统和人们的审美习惯不同。《逝去的时光》采用了中国听众非常熟悉的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旋律作主题,并作为唯一的主要动机贯穿全曲;由主题素材的变化铺垫到原样主题的出现和两次再变化、再出现,使全曲高潮迭起,气势恢宏。

这部 1995 年由陈其钢接受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委约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1998 年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与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棒下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在巴黎进行了世界首演。在此之后的 20 年当中,此作一再被国际一流演奏家和职业乐团演奏,除了有大提琴协奏曲的版本以外,还有二胡协奏曲、中提琴协奏曲的版本,且都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好评。作为大提琴协奏曲的《逝去的时光》,如今正被包括王健、秦立巍、莫漠在内的华人大提琴演奏家,以及包括戈蒂耶·卡普松在内的西方大提琴演奏家,在国内外舞台上频繁演出。

5. 陈其钢《蝶恋花》(2001)

“蝶恋花”一词在法文中,是一种蓝色的花,又是彩虹,又是美女。所以,陈其钢写完《女人》以后,一下就把这部作品改名为《蝶恋花》了。

《蝶恋花》代表了陈其钢对女性的爱和他对女人心理的一种解读。他关切女人的命运,欣赏女人的纯洁,享受女人的美丽,体验女人的脆弱,以一种近乎女人的敏感,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女性世界。

作品将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与西方音乐形式相融会,以独特乐器组合和细腻音色运用传达女人情感特性:大型交响乐团结合京剧青衣的低吟浅唱、女高音的烘托营造、二胡的迂回流转、琵琶古筝的轻抹重挑,唯美诗意地织绘出女性最为内在真实的纯、柔、媚、狂。

陈其钢说,“《蝶恋花》是写女性世界的,从九个不同方面去看、去观察、去表现女性之魅力。在法国演出时,当地媒体对第二段羞涩、第五段温柔和第九段情欲评价最高。第二段羞涩,我运用了京剧青衣的道白做主要表现手段,而乐队作为背景,我觉得女人的性格越刚烈、越有冲击力,她就越羞涩。第九段被翻译成‘情欲’,我非常不喜欢,在法国这个词是魅力、欲望和性感的综合体,外国人看这个词不是贬义,这一点是文化上的不同,永远不能统一。”

近二十年时间里,《蝶恋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演出次数最多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曾随中国指挥家张弦执棒下的 BBC 威尔士管弦乐团一道,亮相 BBC 逍遥音乐节等重大场合。京剧青衣孟萌、歌剧女高音陈小朵、古筝演奏家常静,均因演出该曲而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6. 郭文景《为打击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山之祭”》(2009)Op.47

▲ 郭文景《山之祭》,视频来源:腾讯视频用户-李先生

作曲家郭文景表示,2007 年时任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谭利华和打击乐演奏家李飙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 2009 年出访欧洲巡演写一部打击乐协奏曲。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悠扬的曲调寓意了四川人民最终走出阴影,走向光明和希望。作品深深地感染了亲历过 2008 年汶川地震救灾和援建的志愿者们。

又正如作曲家郭文景说:“我要为汶川大地震死难的、幸存的父老乡亲,写一部有力度、有深度的音乐作品,一部全新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是汶川大地震在我内心最真实的反映,一种灵魂之光的投射。”

作为该曲的首演者,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李飙更是通过他的鼓槌,将这部作品带到了世界各地的重大音乐舞台上。无论是跟中国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下的古本江管弦乐团在葡萄牙里斯本演出此作,还是跟意大利指挥家法比奥·路易西执棒下的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在哥本哈根演出该曲。刚刚过去的三月中旬,李飙才又一次将这首《山之祭》带上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

7. 郭文景《愁空山》竹笛协奏曲

曾经被《纽约时报》称为“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郭文景的《愁空山》的确是匠心独运。无论是中乐版还是西乐版,均是鬼斧神工。

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作为《愁空山》的代表诠释者,郭文景认为她是《愁空山》的“救星”。他坦言以前曾经深信别人告诉他的一个观点:“《愁空山》只有八孔笛才能演奏”。2003 年,唐俊乔用她精湛的技巧向郭文景证明,六孔笛也能演奏这部作品。她还用对学生的爱心和优秀的教学水准向他证明了,她那些杰出的学生也能演奏它。郭文景很感激唐俊乔“解放了”这部作品。

从 2003 年唐俊乔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出了《愁空山》之后,这部作品的上演率便大幅增加,中乐版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多次上演,西乐版更是奏遍全世界。15 年间,已由唐俊乔演出了 100 多场的《愁空山》,从一个几乎没人敢触碰的作品,幻化成被经常演奏的经典乐曲。而让郭文景最高兴的是,在香港和台湾也开始有青年竹笛演奏家演出了《愁空山》。通过这部作品,他看到了竹笛演奏水准的全面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 年郭文景与唐俊乔喜结连理,很显然《愁空山》在一定程度和某种意义上也或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这门婚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出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浪漫与美妙……

8. 叶小纲《大地之歌》(2005)Op.47

▲ 叶小纲《大地之歌》节选,视频来源:哔哩哔哩up主-栾复祥

叶小纲说,他自己创作的《大地之歌》既是源于马勒《大地之歌》的启发,也是对这部百年之前的经典作品所做的一个音乐回应。不同的是,叶小纲认为马勒在作品中更多表达了作曲家精神幻灭的痛苦和失望,希冀在天堂中寻求灵魂的安宁,而自己创作的状态是比较入世的,作品体现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励志的激情。马勒的创作是在辗转翻译过几次的德语语境上进行的,而叶小纲的创作基础是唐诗,语境完全不同,音乐结构则充满了叶小纲自身的特色。

《大地之歌》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被演过很多次。2005 年,由余隆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就携《大地之歌》(第一版)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首度登台,独唱者为女高音柯禄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前几年春节期间,又由余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中国新春音乐会上演出了其中一个乐章,演唱者是女高音黄英。

今年四月份底,余隆还把这部《大地之歌》搬上了香港舞台。他执棒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一连两晚上演了该作,由著名女高音于冠群献唱。

9. 谭盾《永恒的水》(1998)

▲ 谭盾《永恒的水》,视频来源:腾讯视频用户-Vicky

| 谭盾“永恒的水”协奏曲演出

“湘西音乐鬼才”谭盾创作的协奏曲《永恒的水》,是其“有机音乐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活泼的行板,是极具音乐色彩和中国曲调韵味的一个乐章。《永恒的水》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别,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

1999 年 6 月 3 日,《永恒的水》首演。这部奇特的作品时长尽管不足 10 分钟,但作曲家竟使用了 50 多件装置,与水交流、对话,发出不同的声音,讲述着人类与水的永恒故事。谭盾的“水乐”又被称为“大自然的眼泪”。

谭盾说,这部作品一是强调人们生活与其中从未听到的声音,听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环保,沈从文有几句话,大意是,水除了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能不能听到清澈、宁静,也是物质环境对人的乞求。

10. 朱践耳《第二交响曲》Op.28

去年 8 月中才刚刚过世的著名中国作曲家朱践耳,以其作曲的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而闻名。殊不知他从 60 岁才开始作曲,用短短 22 年创作出了别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够写得出来的,洋洋洒洒十部带有作品编号的交响曲。打破了很多西方作曲家在交响曲作品创作数量上很难突破 “9” 这个数字的魔咒,可谓在中国交响乐创作史上独树一帜。

朱践耳《第二交响曲》是其《第一交响曲》的姊妹篇,“朱二”延续了“朱一”对十年浩劫的反思与拷问,可称之为“悲剧交响曲”,着眼于人性的复苏、忏悔和彻悟。 

一个能认知自身悲剧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才是文明、自尊、自信的民族。 

该曲是一部单乐章交响曲,时长 22 分钟,内含四个部分:惊-悲-愤-壮。各种特色乐器的独奏传递出不同人物的心声。尤其是在交响乐队中引入了一件奇特的乐器“锯琴”。它时隐时现,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别开生面,堪称一绝。

即将到来的 4 月 11 日,苏州交响乐团会在音乐总监陈燮阳的带领下晋京参加“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演出,被公认为国内朱践耳交响曲作品演绎权威的指挥家陈燮阳,届时便以这部交响曲作为当晚主题为“赤子之心”音乐会的开场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