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庆松与铜香炉的故事

 来来永胜 2018-04-09


古诗有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点一柱清烟,得一份闲悠,在历史的演进中,香文化慢慢渗透在时间里,一直延续到今时今日。


香,既能雅玩在书斋琴房间,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孟子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随着香文化的演进,存香的香具也被文人雅士追捧。


从经典的宣德炉,到新兴的印香炉,依古而仿,却又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胡庆松做出的香具别有意蕴,经得起推敲。


9年前,他创办“庆松堂”,将自己的情感寄存于香具之中,化作缕缕香霭弥漫于他人的心中。




从广东到苏州

胡庆松与香炉结下不解之缘



五福印香炉


1994年,胡庆松还和香具一点也也搭不上边。那时的他还在广东从事电脑雕刻工作,略显单一乏味。


他毅然决然来到苏州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都,精进自己的技艺。


胡庆松说,虽然自己之前是从事电脑雕刻,但对于设计工作却十分喜爱。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满怀一腔热血,胡庆松来到铜炉铸造大师陈巧生的工作室,一切从头学起,开始与铜炉结下不解之缘。初出茅庐,胡庆松对于这一项工艺认识得浅,以为只是与古玩有关,也无再深入的探究。  


为什么会钟情于古玩?他坦言,自己平日里最喜欢在古玩市场里兜转,见识多了,也就对收藏起了兴趣。如今他自己能在香具制造上开辟一片天地,自然是离不开在陈巧生门下的努力与栽培。胡庆松自己说,如果当初没有陈巧生,自己也不会进入这个行业。


香具能在近年来受到关注,自然是离不开香文化的复苏和兴起。


在胡庆松看来,如今很多工艺门类在市场的红火,离不开它的实用价值,所以诸如刺绣、玉雕、核雕、红木家具能在苏州生根立足,成为全国的收藏热点。现在越来越多人热衷于焚香玩香,才促成了香具的日益发展。


从形似到神似逐渐

将香具做出人文情怀



太平有象炉


刚开始,胡庆松还只是依葫芦画瓢,看重技术层面,如何把仿古炉做得更为精致和完美,只要能完成一件像样的成品,自己就会兴奋上好几天。


但随着技艺上的提高,审美上的进步,胡庆松的想法开始出现了转折。


他不再追求形式,而把更多精力放在香炉的内在精神。


正如古代文人求铜炉四德——正、坚、妙、雅一样,胡庆松在香炉的制作上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让香炉在耐看的同时,更要兼具当代人的审美与诉求,胡庆松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现在,我把整个宣德炉系列做了一个调整,有更多自己的特色。”


提到特色,胡庆松拿出了一尊“五岳炉”。


通体四方的香炉四面印刻着对应四大名山道教标志,顶端雕刻有八卦图案,赋予了更浓重的文化气息。打开香炉,里面隔有两层,一层燃香,一层放置小工具。


“其实按以前的设计应该有三层,我把放香粉的那层给省去了”。胡庆松解释道,因为把香粉存于铜炉内,或多或少会沾染铜的味道,所以把香粉添入瓷盒里更为合适。有这样的考虑,使得器物间都透着些人文关怀。


从研山铭到研山炉

如何在香炉上“做文章”



研山炉


在胡庆松制作的香炉里,印香炉是他在近几年尤为下功夫的系列,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研山炉”。


胡庆松介绍,研山是北宋米芾收藏的一方灵璧石山形砚台,砚与研谐音,所以古称“研山”。


据考证,此石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旧物,几经流传,到了米芾手里。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


米芾《宝晋斋研山图》》:“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


米芾得到研山后,《志林》记载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极,即兴挥毫,留下了传世珍品《研山铭》。


《研山铭》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第二段手绘研山图,篆书提款:“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正是受到米芾《研山铭》的启发,胡庆松和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历时半年设计研发而成,是传统手工艺与学界现代设计的一次融合。


“研山炉”整套材料为紫铜,表面做仿古处理。在设计理念上,研山炉融入传统文化渊源,结合传统博山炉、印香炉造型结构与工艺,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作而成。


“研山炉”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山形炉盖,以米芾《研山铭》所绘研山图为形,又似汉代博山炉样式,造型运用极简的现代设计手法,将山石呈片状依序分布排列,各片山石间隔开槽孔,便于空气和炉烟对流;下部为扁海棠式炉身,底呈四足。


炉内可燃篆香,馥馥撩人的烟气从山石间袅袅而出,与山石形成雾气氤氲之变幻,可感受“空谷香霭,万籁无声”的审美意境。


胡庆松说,自己想做的香炉不只是一件实用器,更希望像古人的作品一样,也能流芳百世。


所以,每每设计、制作一款香炉,他时刻提醒自己朝着制定的方向前行。


从学徒到管理

“庆松堂”不忘初心



方二层印香炉


从当初的学徒到今天管理一个成熟的工坊,回想起曾经的不易,胡庆松有着诸多感慨。他说,现在工坊里已有三十余人,自己也收了不少徒弟。


对于工坊的艺人们,他有着极高的要求,更多选择年轻人参与其中。起“用年轻人其实是把双刃剑。”


胡庆松说,年轻人虽然学习能力强,但比较心浮气躁,不能深入地沉浸其中。


但他之所以选择他们,是想到了年轻的自己。从最初的彷徨,到如今执迷于香炉制作中不能自拔,都需要一个过程。


相较于受到京城文化影响的北方香炉,胡庆松工坊制作的香炉更带有南方的印记,素雅简洁,体积适中更适于文人雅士的赏玩。他说,这也跟南方人温柔细腻的性格有关。虽然在香炉的制作上相当纯熟,但胡庆松与他的团队依旧要不断学习:从翻看炉谱,研习古画,到每去一个地方必去博物馆里待上半天,看看精品青铜器,唯有学习,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备丰富的内涵。


在胡庆松看来,不论自己的工坊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以匠人的心态去提升自己。


当然,他努力培养更多人才,凭一己之力是有局限的,集百家之长才能让香炉被更多人所认识。


藏家越来越年轻

铜香炉收藏空间大



帝王印香炉


从近几年的拍卖市场看,铜香炉的成交数量和价格在逐年上涨,各大拍场也频传捷报,证明铜香炉收藏市场的空间巨大。


在2010年,仅王世襄藏炉专场总成交额就高达9844.8万元。


胡庆松说,这几年开始,香炉的收藏人群越来越多,自己的作品也被藏家放到拍卖市场进行交易。但从大众的接受度而言,仿古的宣德炉依然是亮点,但自己创新的印香炉也开始被年轻的藏家关注。


根据胡庆松的客户来看,现今香炉的收藏主力集中于70后、80后,也慢慢往90后发展。


他们不仅有着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同时有着更高文化素养,他们的审美历经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你会发现,他们开始渐渐理解简约即是美,渐渐抛弃过去的繁复。”在胡庆松看来,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当然,胡庆松也提到,因为政府与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宣导,也让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或许是手工艺从业者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手记/


在胡庆松店里,记者看到他手写的一份工作心得,密密麻麻的字足足有一页纸,全是他对于“匠人”的理解。时至今日,对“匠人”这个词开始有了很多的解读,也慢慢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胡庆松关于制炉的愿景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执拗,在利益至上的今天,他却首先想要做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好作品,并为此目标而耕耘。这是胡庆松对于铜香炉的一份情愫,难以言尽,但暗留余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