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骨关节疾病 23.1补肾清热治旭汤(焦树德) [组成] 生地15—25克桑寄生20一30克桑枝30克 地骨皮10一15克酒浸黄柏12克知母12克川断15—18克 骨碎补15—18克 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 羌独活各9 克忍冬藤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 炙山 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功能] 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主治] 旭痹,肾虚标热重证。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令、 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 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象轻者为轻证,热 象重者为重证。本汤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病肢放 到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 肿,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弱小等。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方解]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和补肾 强筋之品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 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腰;除风通 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温;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 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 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络石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 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 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 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内湿利关节为使药。 [加减] 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一 30克;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一15克、海桐皮15克;晨 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僵蚕10一12克、木瓜10 克、生苡米30克、地鳖虫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 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肿 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拊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 连翘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 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一日2次,装 胶囊,随汤药冲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lo一15克、泽兰10一15 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口渴思冷 饮者,加生石膏30克。 注意事项(r)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补 肾清热治旭汤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 则须投以补肾祛寒治旭汤而渐致痊愈收功。此时可参考补肾祛寒 治旭汤的注意事项。(2)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三小时以上, 捞出入煎药中同煎。 [按语] 本方既注意到旭痹以肾虚为本这一特点,又充分考 虑目前已化为标热重证,故除用生地、川断、桑寄生等补肾外,又 根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的理论,特以黄柏坚肾清热。巧妙 之处是采用了朱丹溪先生潜行散的方法,先用黄酒将黄柏浸泡 3—4小时,然后入煎。这样不但避免了热邪时凉药的格拒,而且 又借黄酒之辛通作用,使黄柏更能深达病所而加强了坚肾清热之 作用。旭痹之化热,往往病程较长,病体虚赢,热入阴分,下午 加重,故选用了地骨皮、知母滋肾降火,治骨蒸劳热、止盗汗除 燥烦之品为辅佐,再配以生地、白芍等补肾养血之品,合以方中 行瘀活络等药,才能逐步清除其标热之邪。另外,前人有“治热 勿过用寒”之戒,故方中又反佐以桂枝、羌独活之辛温通达,以 防寒涩之弊‘。总之,本方非一般治热痹诸方之可比。 附 焦树德简介:生于1922年,河北省辛集人。现为北京中 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焦氏临床擅治内科疑难重病,如心 脑血管疾病,对类风湿的诊治尤有心得。 通讯地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邮编:100029 23.2补肾祛寒治旭汤(焦树德) [组成]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 淫羊藿9—12克炙山甲6—9克 防风10克制附片6—12 克(用到15克时,需先煎10一20分钟)骨碎补10一20克桂枝 9—15克赤白芍各9—12克 松节10克地鳖虫6—10克 麻黄3—6克苍术6~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 膝9—15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9—12克(另煎兑入) 如虎、豹、熊三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 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三药同用,以代虎骨。 [功能] 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 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 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 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表现为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 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方解] 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 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肾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 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 壮骨,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 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 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 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 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疼痛明显者,可去 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 用量,吃药时再嚼胡桃肉(炙)1—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 防风、松节,加生苡米30一40克、木瓜9—12克、茯苓12克、白 僵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 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12克, 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可再加 草乌6—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 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 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 加黄柏10一12克、秦艽15—20克、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各15克, 或生地20克。 , 注意事项(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 效,故需耐心坚持服用,不可仅服几剂即改方。(2)服药2—3次, 温开水送服,长期服用,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 [按语]本方以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后世方虎骨散加减变 化而成。因为焦氏认为痹的病因病机特点是肾虚,寒温之邪深侵 入肾(肾主骨,故骨质受损)所致,所以药方的特点也是突出了 补肾祛寒这一治本大法,而体现了前人“疏风勿燥血”的理论;配 有知母、赤芍、地鳖虫性寒清热,又体现出“祛寒勿助火”的治 疗思想。方中药味虽多,正如韩信用兵多而不乱,主辅佐使,作 用分明,相须相使,配伍巧妙,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辨病辨 证,整体治疗。所以病人服药后,不仅肢体关节肿消痛减,更重 要的是全身气力增加,面色润泽,活动能力增强,非一般祛风湿 药方所可比拟。 23.3通经行痹汤(林沛湘) [组成] 桂枝10克 白芍30克炙甘草8克生姜7克 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牛膝10克苏木15克 大枣15克 [功能] 散寒祛湿,调和气血,通经行痹。 [主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痹阻,气血凝滞者。 (用法] 清水煎服,每日1剂,5天为一疗程,可连服2— 3个疗程。 [方解] 坐骨神经痛中医多按痹症辨治。痹症的病因早在 《内经》已有定论。此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气血凝滞,营卫行 涩,经脉不通所致。痹症病机大致相同,然治疗有异。林氏根据 痹症的病位,与足太阳经脉走向相似,其症多属寒湿,且与筋骨 肌肉失养相关,故治疗宜温宜通宜养。本方以《伤寒论》中太阳 经方桂枝汤加味,桂枝性温味辛,入足太阳经,可温通经络而达 营郁,开痹涩而利关节,方中用之专通太阳经脉之阻滞;遣大量 白芍配炙甘草,以缓经脉肌肉之拘急;再合大枣益养胃气而为通 阳之资,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调和营卫气血之运用;独活长 于祛腰以下风寒湿邪,合威灵仙、徐长卿更能祛寒散湿,活络止 痛;苏木、牛膝共有行血散瘀、强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独活 引药下行,使桂枝汤成为有的之矢。观全方对证对症对位,温通 并作,峻而不燥。 [加减] 气虚加黄芪15克;寒凝痛甚去徐长卿,加制乌头 6—10克(先煎);腰痛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服药后偏热者 加知母、黄柏各10克。 , [按语] 本方的立意,乃通太阳经脉之经气。故凡太阳经脉 不通所致之痹痛,证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疗。如颈、项、 肩胛痹痛,可去独活、牛膝,加葛根、羌活、姜黄等。 因子腰椎骨质增生继发的坐骨神经痛,用本方治疗时,应酌 加鹿含草、寄生、骨碎补等壮腰健肾之品。 [典型病例] 曹某,女,34岁,1990年1月13日初诊。 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 侧及后侧向下放射。症状常年不断,时重时轻,冬季为甚。近2个 月来疼痛很明显。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药多 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诊得舌质淡、舌苔白、脉虚。证属 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予通经行痹汤加味治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炙草8克生姜7克大枣15克 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牛膝10克苏木15 克制乌头10克(先煎) 全蝎7克。 上方连服5剂,右腿疼痛明显减轻。去乌头再进10剂,症状 基本缓解。后用独活寄生汤化载,调理近1个月。随访一年,未 见复发。 附 林沛湘简介:1906年生于广西贵港,现为广西中医学院 教授。林氏治学严谨,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从医50余年,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治内科疾_;两及眼科疾病,尤以治疗慢性肝 炎、肾炎、胃炎等有独到之处。 通讯地址:广西中医学院邮编530000 23.4活血顺气汤(诸方受) [组成] 当归尾12克广郁金10克枳壳6克软柴胡6 克制香附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广木香10克红花 6克白茯苓12克丝瓜络6克降香3克 [功能] 散瘀生新、顺气通络、和伤止痛。 , [主治] 胸部挫伤、扭伤、瘀凝气滞、疼痛肿胀等症。亦可‘ 用于四肢扭挫伤: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 [方解] 胸部挫伤为伤科常见病之一。暴力撞击、挫伤胸部, 瘀血凝滞于肌肤腠理,既痛则肿。或因举重用力过度,运气不当,震 激过甚,气壅失宣,肿胀不重,胸痛明显,即为扭伤,或称迸伤。 活血顺气汤为气血并病之方。当归活血补血,.用归尾则长于 散瘀生新,佐以丹参能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川I芎活血兼 能行气,川芎嗪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循环。古谓:“伤损一症, 专从血论”,故本方以散瘀活血为主。但气为血帅,无形之气可统 有形之血,伤血常兼气滞失宣,故配以木香、郁金、香附疏肝行 气。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按语) 本方辛香走窜之品,对外伤郁血之初病者确有良效。 但辛香易伤阴耗气,故虚者或旧伤者不宜应用。 23.5化瘀通痹汤(娄多峰) .. [组成] 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9 克制没药9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透骨草30克 [功能]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主治] 瘀血痹症(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瘀血痹是由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引起 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 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加重络脉闭阻,导致 痹症。此证临床实为多见。此类病症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 寒热有关。治疗时单用祛风除湿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祛风除湿药物则收效甚捷。方中乳、没,前者活血、后者散 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 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 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 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目的。 [加减] 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偏热者加败酱、 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 梢蛇。 、 [按语] 瘀血痹症,当以活血通络为主,然气为血帅、血为 气母,故活血勿忘行气、通络勿忘益气,气血同调,方收全功。本 方即为气血同调之方。 [典型病例] 刘某,女,16岁。 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关节着地,当时听蓟“咔嚓”声响,随 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 痛,经常“打软腿”,甚则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质淡红, 脉弦。证属外伤瘀血‘,复感寒湿,经脉闭阻。用化瘀通痹汤加细 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 服,每日一剂。连服15剂,疼痛消失,未再出现“打软腿”。随 访1年未复发。 ’ 附 娄多峰简介:1929年生于河南原阳,现为河南中医学院 教授。娄氏幼承庭训,少随祖父习医,18岁悬壶故里。在长期'的 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痹证、骨伤科有独到之 处。 ’ ’ 通讯地址:河南中·医学院 邮编450000 23.6清痹汤(娄多峰) [组成] 忍冬藤60克青风藤60克络石藤18克败酱 草30克 土茯苓21克老鹳草30克丹参30克香附15 克 [功能] 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风湿热痹症。 [用法] 日一剂,水煎,饭后分服。 [方解] 风湿热痹可直接感受风湿热邪所致,也可由素俸蕴 热或青少年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蕴久化为湿热而引起。表现为 关节疼痛,扪之发热,甚则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遇 热则剧。证属风湿热之邪郁壅脉络。方中用忍冬藤、络石藤、青 风藤,一则其性俱凉,功在清热解毒,二则均为藤类药物,凡藤 蔓之属,皆能通经入络,治一切历节风痛;土伏苓、败酱、老鹳 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且能除湿利水消肿;尤其是土茯苓能健脾 胃、去脾湿、绝水湿之源;脾胃健则营卫和,水湿去则筋骨利;丹 参、香附能活血通络行气。诸药相合,共达清热解毒,疏风除湿, 活血通络之目的。治疗本病必须以清热解毒为主,不宜妄投辛燥 通络之品,以防助热耗阴。热症除大半后,当益气育阳,扶正祛 邪。但须注意清除余热,不然可死灰复燃,使病情反复难愈。 [加减] 风热盛者见发热、咽喉肿痛、瘾疹、疼痛涉及多个 部位,加连翘、葛根、秦艽;气分热盛者见口渴、汗出、发热、脉 洪大、舌苔黄燥,加生石膏、知母、黄芩;湿热盛者见胸脘满闷、 身重以下肢为甚、舌苔黄腻,加防已、白花蛇舌草;热入营血者 见心烦、皮疹、舌质红,加生地、丹皮、元参;阴虚内热加生地、 自芍、知母。 [按语] 痹症多为寒症,然久治不愈,也易郁而化热,而到 热痹,对此应以清热、除痹治之。方中三藤为清·吴瑭治疗热痹 之首选药。娄氏以此为主,配以养血活血,利湿通络之品,而成 是方,可谓师古不泥。 [典型病例] 毛某,女,25岁。 全身诸关节肿痛,反复发作近10年。近3个月病情复作,全 身多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烧,肢体僵硬,卧床不起,双手指关 节变形,呈“类风湿性”手,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数。证属 湿热阻络,瘀血内结。用清痹汤加白花蛇舌草30克、防已18克、 地龙15克、当归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六剂,诸关节 热痛大减,舌质淡红、脉弦。热象大部已除,重拟方:清痹汤加 鸟梢蛇12克、地龙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每日l剂。服 20剂,全身诸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自如。嘱上方加黄芪30克、白 术30克、生地30克炼蜜为丸,每服9克,每日三次,以巩固疗 效。3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 23.7通痹汤(娄多峰) [组成] 当归18克丹参18克鸡血藤21克海风藤18 克透骨草21克独活18克钻地风18克香附2l克 (功能]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活血养血。 [主治] 风寒湿痹。 [用法) FI一剂,水煎服。 [方解] 正气虚弱尤其是卫气虚之时,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机 体,闭阻经脉,乃成痹症。若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冬 天和阴雨天气易作,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遇寒冷痛增,得 温痛减,则证属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方中当归、丹参、鸡血藤 一举多能:一则俱为性温之品,能温通气血,宣络蠲痹,二则活 血养血,为祛风之先决,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故也{ 三则补血生血,为扶正之要药,与它药共达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 香附理血中之气,气行则血行;海风藤、透骨草、钻地风、独活 祛风除湿,散寒舒筋通络。此方用独活甚妙,其味雄烈,芳香四 溢,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和关节。风寒湿邪之痹于肌 肉、着于关节者,非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络脉骨节之间,故 为风寒湿痹症必不可少之药。上述诸药配合,相互为用,甚合病 机。本方祛邪力强,且久用不伤正气。 (加减) 风邪偏胜,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性、闪电样、涉 及多个部位者,加防风、羌活、威灵仙;湿邪偏胜,疼痛如坠发 裹,重着不移,肿胀不适,以下肢多见者,加薏苡仁、牛膝;寒。 邪偏胜,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局部欠温,冷痛畏寒者,加制肌 草乌、细辛、桂枝、淫羊藿。 :’. (按语] 治痹方药多辛燥,有伤阴耗气之弊。本方则在祛风 湿的同时,伍以养血治血之品,使扶正而不恋邪,除痹而不伤正, 故为治痹之良方。 j 23.8强腰散 (张鉴铭) [组成] 川乌30克 肉桂30克干姜30克 白芷20克 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 [功能] 温散寒邪,行滞通阻,活血镇痛。 (主治] 慢性腰腿痛(寒痹型、劳损型)。 [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用30克一50克,开 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上,趁热敷贴于痛处,隔日一换。 [方解] 腰为肾之府,肾多虚而常不足。腰痛时久,久痛则 虚,虚则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则腰无力,故法当助阳补虚。本方 以乌、桂、姜为主,有温而散寒、助阳补虚之功;辅之以白芷、南 星行滞通阻,助之以赤芍活血散瘀;加樟脑有兴奋镇痛之力,使 药物更加发挥其渗透作用,趁热敷上,倍感舒畅。综观全方,有 助阳、补虚、通滞、镇痛、活血之功,故每用而收奇效。余前治 腰痛亦用传统活血化瘀方,但收效不佳,改用此方后,每每应验。 (按语] 慢性腰腿痛多夹虚症,然本方并无扶正之品。可见, 病患为慢性亦有实症之时,否则,必犯虚虚之戒。盖沉寒痼冷久 痹经络、关节,腰府与正气“和平相处”,未致正虚也不鲜见。对 此,非强腰散类重剂不足以根治。 [典型病例] 彭素珍,女,50岁,厨师。, 患腰痛数年,入冬更甚,屡治无效,疼痛加剧,卧床两月余。 来时左侧下肢不能触地,需人搀扶,呈跳跃状行进。询前诊断为 。增生性脊椎炎伴左侧坐骨神经痛”。 检查:腰、臀、腿部有灸痕十余处,臀肌弛张,萎软无力,腿 肌萎缩,膝呈蜷屈状不能伸,伸则剧痛,面色青白,畏冷着重衣, 脉沉迟。诊为寒痹型腰腿痛。以强腰散外敷,五次后痛稍减,10 次后痛大减,可步行来院。经二月余治疗,基本痊愈。 附张鉴铭简介:1927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为成都市中医骨 伤医院主任医师。张氏师骨伤科,1948年行医,1956年创办骨科 诊所,后发展为专科医院,业医40余年,专于治疗骨伤疾病,尤 精于腰腿痛及陈旧性损伤等治疗。 23.9加减痛风方 (汪履秋) [组成] 生麻黄10克川桂枝10克制苍术10克熟附 片10克 防风10克 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5克 全蝎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能] 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 风湿顽痹。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 硬变形,屈伸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淡苔薄微腻,脉象细 弦带涩。 [用法] 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次煎煮时间不 少于45分钟。 (方解] 风湿顽痹主要隶属于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古代亦称为“历节病”、“痛风”等。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 湿邪,病久邪气痹阻络脉,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因久痹正虚,推 动无力,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痰浊与瘀血。因此,风湿痰瘀 痹阻络脉实乃本病之病理关键。针对这一病理特点,治疗则应采 取祛风、宣湿、化痰、消瘀的方法。朱丹溪“上中下通风痛风 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拍。汪氏以该方为基础9结 合临床经验,自拟加减痛风方。方中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 湿,附子温经散寒,防风祛风胜湿;桂枝祛在上之风,防已除在 下之湿;威灵仙通行二十经脉,祛风通络;南星化痰燥湿、桃仁 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又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露蜂 房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当, 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 [加减] 寒邪偏盛,关节剧痛,形寒怕冷者加用制川、草乌 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沉寒痼冷;热邪偏盛,局部红肿,扪 之灼热者加用右膏、知母、虎杖、忍冬藤等寒凉之味以清络中之 热。风胜游走合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 胀者加入枳壳、川1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参入归、芪或地黄 之类以补气血、养肾补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 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 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按语] 本方是汪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方,曾以本 方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结果临床治愈1例,显效22 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9例类风湿因子阳 性者,有14例转阴,转阴率35.9%。 [典型病例] 陈某,女,51岁,1982年12 El入院。 肢体关节酸痛1年,加剧1周。入院时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 起僵硬,两膝、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局部怕冷,苔薄白,脉弦 紧。查血沉73毫米/d,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 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久伏,痰瘀痹阻,络脉失和。治拟散寒除 湿,化痰祛瘀,通络止痛。服本方10剂,疼痛缓解,肿胀减轻。 续服50余剂,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如常,血沉降至15毫 米/1小时,类风湿因子转阴,临床近期治愈出院。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2.对症辩证选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