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之成语:人生智慧

 geros 2018-04-09

作者简介:夏海,浙江孝丰人,法学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架构》《政府的自我革命》《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出自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著作和思想经过长期传播,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鲜活生动的词句典故像闪闪发光的金子,逐渐积淀在语言长河的河底,强化了汉语的表现力,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成语,特别是儒道两家所产生的成语,数量多、范围广,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品格和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先秦诸子思想转化为成语的方式,一是原文摘录。“大器晚成”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二是词句压缩和改写。“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是不同出处的词句黏合。“独夫民贼”出自《尚书·秦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和《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四是寓言归纳。先秦诸子著作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大多以标题性或概括性的词句转化为典故式的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据有关学者研究统计,《老子》产生了近70条成语,《论语》约产生了380条成语,《孟子》产生了200多条成语,《荀子》产生了70多条成语,《庄子》产生了170多条成语,《韩非子》产生了近100条成语。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统计口径和方法,对于出自《论语》的成语,有的认为只有173条;有的认为有384条,其中首见于《论语》的有158条,直接从经书引用的为10条,源于经书经过《论语》加工的有197条,源于《论语》经过后人加工的有19条。《老子》亦然,有的认为有68条,有的认为只有41条。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儒家产生的成语明显多于道家等其他学派,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政治性的,即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东汉以后,《论语》被列为经书;宋代以后儒家典籍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使得儒家不仅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也为产生更多成语以影响人们日常言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先秦诸子中,《论语》有一万五千言,《孟子》有三万言,《庄子》有十万言,而《老子》五千言的内容却是最丰富的,建构了朴素自然、飘逸豁达的宇宙观、方法论、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的宏大框架,从而为产生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成语奠定了坚实基础。《老子》成语绝对数量不多,相对比例却是较高的,即使按41条统计,那也是平均140字左右就有一条成语。《老子》成语的产生方式,与其他诸子基本一致,有的是直接截取原句而产生的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第六十四章;有的是把较长的句子压缩精简,“知雄守雌”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有的是通过原文语句概括出来的成语,“无中生有”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成语的最大特点是含有较多的反义词,这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密切相关。在这些反义的成语中,有的是名词对名词,“祸福相倚”出自第五十八章;有的是动词对动词,“出生入死”出自第五十章;有的是形容词对形容词,“柔能克刚”出自第七十八章。老子之成语既是其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其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的凝练集聚。

关于政治思想。老子是政治思想大家,《老子》一书充满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以致许多学者认为《老子》是言“君人南面之术”,宋代欧阳修指出:“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这些政治智慧浓缩在成语之中,作为阐述老子统治方式和政治谋略的有力支撑。

无为而治。《词典》从儒家立场出发,解释“为”是刑罚。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政治民,不用刑罚,叫“无为而治”。后多指寓治于教化之中。在先秦思想家中,老子与孔子都提出过无为而治的主张,但老子早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为而治的发明权应属于老子。更重要的是,孔子并没有展开和论述无为而治,老子却全面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内容。无为这一概念散布于《老子》全书,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词典》后一部分解释则比较接近老子思想,即现指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治理方法。出自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使老子饱受争议,认为是在搞愚民政策。从老子的思想逻辑分析,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不应受到后天和外界污染,因而提出净化民众心灵,减少贪欲之心,保证他们过上温饱的生活,使其体魄强健而成为健全的人。这一主张与统治者有意推行愚民政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小国寡民。《词典》解释小国为小的国家;寡为少。国家小,百姓也少。在《老子》一书中,这是老子阐述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成语,集中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社会生活图景,意指小国少民,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俗淳厚,过着淳朴的生活,有着一种生存的满足感;后来演变为自谦之词。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什伯之器,意指各种器具。王弼注云:“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老子》一书共有八十一章,这一章产生的成语最多,除小国寡民外,还有结绳而治,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等成语,以至后人经常运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绝圣弃智。《词典》没有收入这一成语,却是理解老子政治统治方法的重要成语。在《老子》一书中,经常批判文明的弊端,认为圣智、仁义等都是统治者设立的用以愚弄民众的工具,也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病根,意指只有放弃圣智、仁义,才能恢复没有个人私欲和权谋欺诈的小国寡民社会。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意思是,抛弃聪明与智巧,民众才能获利百倍;抛弃仁与义的法则,民众才能回到孝慈;抛弃机巧与货利的诱惑,盗贼才能消失。以上三种巧饰之物,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要让民心有所归属:外表单纯而内心淳朴,少有私心降低欲望。摒弃所谓的学问,就能无忧无虑。这段话容易使老子被误解为推行愚民政策,但詹剑峰认为,上述圣智、仁义诸种观念“其涵义绝不同于儒家所说或现代人头脑中所有‘圣’‘智’‘慧’‘学’等概念”,而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宗教迷信、奸巧诈伪,以及卜筮、巫守、图谶、堪舆等前识和术数之学。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词典》解释天网为天道之网,指自然的惩罚;恢恢为宽广的样子;疏为稀,不密。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天道无为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天道无边笼罩万物,作用柔弱而又无所漏失;后来泛指坏人得到惩罚。出自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勇于坚强的就会死,勇于柔弱的就会活。这两种勇或有利或有害,有时似乎并不易知。天有所厌恶,谁知道它的缘故?天之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使万物自来归附,坦荡无私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稀疏却无所漏失。

天道好还。《词典》解释道为道义。指作恶必然得到恶报。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军事和战争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好战者会得到报应。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意思是,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强行天下,发动战争很快就会遭到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就会荆棘丛生;打了大仗之后,必定有荒年。军事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老子目睹民众遭受战争的苦难,鲜明地提出反对战争的主张。而且,《老子》一书有四章论及战争,但反对战争的态度却是一以贯之,这充分体现了老子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于圣人之道。老子是理想主义者,在《老子》一书中,圣人概念出现了24次。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老子之圣人既有政治思考又有人生思考。这些思考浓缩在成语之中,作为阐述老子理想人格的载体和无为政治的保证。

被褐怀玉。《词典》没有收入这一成语,许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认识老子理想人格的重要成语。在《老子》一书中,圣人的品质是素朴纯真,与社会和光同尘,意指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贫寒出身而有真才实学。出自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没有人能了解,没有人能实行。言论有宗旨,行事有要领。正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不能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了,那我就更加高贵了。所以圣人常常穿着粗布衣服而怀揣着宝玉。

轻诺寡信。《词典》解释诺为答应,许诺;寡为少。轻易许下诺言的,很少守信用。在《老子》一书中,强调圣人讲信用,很重视诚信问题,意指轻易答应别人要求的,一定难以遵守信用和做到诚信。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轻易许诺,一定会缺少诚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受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都把事情看得很难,也不轻易许诺,这样最终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守住了诚信。

去甚去泰。《词典》解释甚、泰为过分。做事不能做得太过分。在《老子》一书中,反复强调无为治国,坚决反对贪欲和胡作非为,意指治理国家要去除过度,去除奢靡,去除极端。出自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想治理天下而任意作为,我断定他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宝物,不能用强力去求取。任意作为必然失败,想要把持必定失去。所以世间众生,有的积极前行,有的消极尾随;有的性情和缓,有的性格急躁;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瘦弱不堪;有的小受挫折,有的全部毁伤。所以圣人不要乱加干涉,而要清静自守。

功成不居。《词典》没有收入这一成语,却是理解老子的圣人之道的重要成语。在《老子》一书中,圣人与治国理想密切相关,意指事成而不居功自傲,不去占为己有;后来泛指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胡作非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持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关于人生启迪。老子无疑是一位人生导师,《老子》一书由宇宙观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人生论是宇宙观与政治论的中介和联结点。老子思考的重点是人生论,这些思考浓缩在成语之中,作为阐述老子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可靠平台。

赤子之心。《词典》解释赤子为初生的婴儿。纯洁、善良的心。《词典》认为这一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实际是源自老子。婴儿是老子常用的比喻,他希望成人在精神上永远保持婴儿心态,不被名利和私欲玷污。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人的自然本性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心地淳朴,天真无邪;后来泛指个人的忠诚之心。出自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新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会螫他,鸷鸟猛兽不会搏击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不知男女之事,男性性征却很突出,这是因为元气精纯之至的缘故;整天号哭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虚怀若谷。《词典》解释虚为谦虚,谷为山谷。胸怀谦虚得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非常虚心。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人的品格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得道之人的心胸就像山谷一样空旷;后来泛指谦虚谨慎。出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意思是,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描述:迟疑不决啊,就像冬天赤脚蹚河;心怀畏惧啊,如同强敌在四邻;恭敬严肃啊,仿佛出外去做客;顺应潮流啊,恰似春来冰雪融化;敦厚诚实啊,就像木材未经雕琢;襟怀宽阔啊,就像空旷的山谷;深厚含蓄啊,就像浊流盈江河。

自知之明。《词典》解释自知为自己了解自己;明为看清事物的能力,对自己能做出正确的看法和评价的能力。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要修养到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做一个明白人。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王弼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云:“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慎终如始。《词典》解释慎为谨慎。谨慎到最后,也像开始时一样。即始终如一谨慎从事。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人对待工作、事业态度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做人做事要谦虚谨慎,始终如一;后来泛指有始有终,以免功亏一篑。出自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慎重对待事情的终结,就像对待开始一样,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大器晚成。《词典》解释是旧时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或事物成就得要晚。后指有大才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成大事,做出成就。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人生励志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有才之人会经受很多磨难,才能百炼成钢。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意思是,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功成身退。《词典》解释身为自身、自己。功业建成后自己就引退了。在《老子》一书中,这是阐述人对待功名利禄态度的一个重要成语,意指急流勇退,避免居功自傲;后来泛指及时退出官场。出自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灌注;器具捶打得过于尖利,不会长久得以保持。纵然金玉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自取灾祸。功成名就抽身而退,这才符合天道。这段话对于任何成功人士而言,都是振聋发聩,不无警示提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品读老子之成语,心情是愉悦的,仿佛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享用着老子人生的智慧,沐浴着中华文化的阳光。在老子的成语中,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对自然的崇拜。自然界众多景观成为老子的移情对象,天地的广阔,使得老子想到了“天长地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告诫人们要尊天敬地、顺应自然;山谷的博大,使得老子想到了“虚怀若谷”,告诫人们要有山谷一样的胸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水的柔弱,使得老子想到了“上善若水”,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立身处世、为官做人。在老子的成语中,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对农耕文明的眷恋。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成为老子的精神寄托。袅袅炊烟的村落古居,亲情融融的街坊乡邻,使老子想到了“小国寡民”,告诫人们要返璞归真,那里的生活宁静平和,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和睦相处。在老子的成语中,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对财富的态度。金子的贵重、玉石的圆润成为老子的警惕对象。金子虽然光泽耀眼,玉石虽然圆润无瑕,却是财富、身份、权力的象征,这些都使老子想到了“金玉满堂”,告诫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为财富所累,不要成为财富的奴隶。在老子的成语中,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均衡和谐的审美理念。天地万事万物的矛盾对立统一成为老子的思想源泉。任何事物既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使得老子想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喜用成语的四字格和对偶结构,告诫人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更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老子认为,与正面相比,反面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在学习运用成语时,不要忘记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浸润在民族文化之中,品读老子之成语,更是一种无上的精神享受。



——摘自 夏海 《老子与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