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粉彩瓷中的寿桃纹

 芝润斋 2018-04-09


摘    要:在我国古代瓷器中, 植物图案源远流长, 种类繁多, 就其数量而言, 远远超过动物图案, 而植物图案中的桃纹 (包括枝叶、果实) 在植物图案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 寿桃纹仍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寿桃纹形式感强, 适宜入画, 更因为寿桃有着许多吉祥寓意, 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关键词:雍正粉彩; 寿桃纹; 折枝桃纹; 过枝;

一、寿桃的寓意

桃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水果, 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果实多汁肉厚, 老少皆宜, 深受人们的喜爱。桃在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可广泛栽培和种植。桃全身都是宝:桃的果实是味美的水果, 桃花可供人们欣赏, 中医里桃仁、桃叶、桃树胶均还可以入药。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与桃相关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有“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 其枝间东北曰鬼门, 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 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 主阅万鬼。恶害之鬼, 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 以时驱之, 立大桃人,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悬苇索, 以御凶魅。”根据该传说, 民间迷信桃木可以避邪治鬼, 桃木剑更能镇宅、纳福等。再后来流行的道教神话传说记载有主宰人寿命的南极仙翁经常手托鲜桃, 来寓意长寿幸福, 因此“桃”也被称为“寿桃”。受此影响民间在祝寿时会用面捏制成桃形来取长寿之意, 已成为较普遍的民俗。桃具备的“幸福长寿、健康祥宁”的寓意就一直深入人心, 人们对寿桃是情有独钟的。


二、瓷器上寿桃纹的产生和发展

寿桃纹从什么时代开始作为装饰图案应用在瓷器上还尚不可知, 但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龙泉青瓷桃式洗和河北定县塔基出土的桃形粉盒可以判断应该是始于宋代, 不过这两件都是模拟桃子形状的瓷器。到元代, 发现的《青花双桃大盘》、《釉里红桃纹大盘》在盘心出现了折枝桃果实图案。

从明代开始寿桃纹开始较多地应用在瓷器上面, 此时的寿桃纹制品是以主纹和副纹搭配的形式出现, 有的以折枝桃纹为主纹, 周围配以其它的花卉装饰;有的是以重复出现的折枝桃纹来做装饰 (这种装饰手法多出现在碗上) ,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部分以寿桃纹为边饰的陶瓷制品, 受当时工艺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寿桃纹瓷器的装饰手法以青花或者斗彩为主, 也有个别是刻花后施以彩釉的方式来装饰。

清乾隆景德镇窑蓝釉描金银桃果纹瓶


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 珐琅彩的出现和粉彩的创烧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彩瓷品种, 这一时期装饰题材空前拓宽, 装饰手法不断创新, 其中寿桃纹作为当时流行的三果实图案 (石榴、佛手、桃) 之一, 被广泛运用在瓷器上面。


三、雍正时期粉彩寿桃纹

1、雍正粉彩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成功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瓷。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 成熟烧制于雍正, 并于乾隆时期达到高峰, 它成为了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品种和一朵亮丽的奇葩。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这一时期官窑和民窑同时大量生产, 当时官窑制作的粉彩作品精细程度可与清宫造办处出品的具有纯正皇家血统的珐琅彩相媲美。雍正粉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首先要归功于雍正本人对粉彩的重视,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制瓷工人都努力做出更好的粉彩瓷来讨好当政者, 这很大程度促进了粉彩的发展。其次是制瓷工艺的成熟, 当时白瓷的烧制, 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瓷, 陶瓷史学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 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 因而受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的效果。 ”再次, 对工艺和绘画技艺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对恬淡幽静、清雅唯美境界的追求和悟道使得雍正粉彩瓷有着与众不同 的高雅气质。


2 、 寿 桃 纹 在 雍 正 粉彩瓷中广泛应用

寿桃纹在粉彩瓷中的广泛应用与雍正皇帝的喜好有关, 在瓷器上面装饰桃纹早在宋代就有出现, 之后至雍正前的每个时期都以不同形式对寿桃纹进行了诠释,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对传统纹样的一种继承;另一方面, 桃关于长寿的独特寓意也应是寿桃纹在瓷器上面广泛应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先帝康熙的长寿, 导致雍正在其45岁时才得以继承皇位, 他自然希望长寿从而延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间, 继而用彩瓷制品来寄托美好寓意也是雍正时期彩瓷制品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彩瓷作品 体现出“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的写实寓意风格, 寿桃纹因其长命富贵的独特寓意得到了雍正皇帝的亲睐, 它较好地契合了雍正帝对幸福长寿、健康祥宁的心态和诉求。


 (图一) 

新的粉彩 料的发明, 丰富了粉彩的颜色种类, 使粉彩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粉彩在彩绘中运用“玻璃白”打底, 然后再用所 需要的颜 色在上面进行绘画渲染,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 画出的图案 颜色呈现 一种粉润柔和的视觉效果, 再在玻璃白颜色上用洋红颜色进行由深至浅的洗染, 突出明暗的关系和立体的质感, 这些对于颜色的应用和技法的发明使得桃果实的表现力很强。粉彩颜色种类丰富, 其中的净苦绿、净大绿都非常适合桃枝叶的表现, 这种表现效果完全区别于康熙时期五彩桃纹的表现, 五彩以单线勾勒轮廓后再罩以水料, 烧成后水料呈现玻璃质感, 而桃果实、叶子和枝干的色泽、质感、明暗及各种细微的变化无法体现, 粉彩的出现解决了这方面的工艺问题, 可以相对准确地还原桃本身的颜色和质感。粉彩中以玻璃白打底后再进行洗染, 玻璃白烧制后有一定厚度, 这种方法表现的桃果实不仅可以很好地表现桃果实的色彩又使其有一定的立体感。对比雍正粉彩五福九寿桃纹橄榄瓶和雍正青花五福九寿橄榄瓶, 两个作品造型一致, 纹饰题材相同, 但是给人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 后者虽然在高超的写实工艺基础上表现出了桃树纹的造型, 但是色泽和质感比前者要差很多, 前者更写实更显精雅细致, 粉彩寿桃纹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四、雍正粉彩桃纹的独特性

雍正时期粉彩瓷的寿桃纹是区别于之前各个时期的。从构图到表现手法都有其独特性:之前各朝所出现的寿桃纹大多是与其他纹饰搭配出现, 单独以写实风格的寿桃纹来装饰整个瓷面在雍正时期之前是很少见的, 雍正时期的寿桃纹则不然, 桃果实硕大饱满, 通常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位置;叶片纤细柔和, 且多转折卷曲显得更为丰富生动;枝干穿插交错, 虚实得当, 疏密有致。在构图时, 叶子、枝干和圆形桃果实看似随意组成的、却又是匠心独具的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的效果是非常入画和耐人寻味的。清代被广泛应用的三果实图即石榴、佛手、寿桃常常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 寓意多子、多福、多寿。而雍正朝用蝙蝠来代替佛手亦寓意多“福”, 这是雍正寿桃纹瓷器的又一创新之举, 凌空飞舞的蝙蝠与静谧绽放的桃枝和桃果实形成了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构图更加整体和情趣性, 使得画面更趋向于宫廷绘画的写实风格。

清雍正 斗彩花卉寿桃“福寿”纹碗


雍正时期的粉彩寿桃纹以折枝寿桃纹为主, 在瓷面上描绘出苍劲有力的桃枝、盛开的桃花、红色的桃果实。构图饱满又富有韵律变化, 用色淡雅柔丽, 如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所绘的桃树枝繁叶茂, 枝头挂着八颗硕大饱满的桃果实, 画工精细雅致。雍正粉彩折枝桃纹的另一种装饰形式为过枝装饰。所谓过枝, 是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皿与器身的纹饰相连, 浑然一体, 宛如花枝越过墙头, 从外壁延伸至内墙的一种表现形式。过枝的装饰形式打破了仅在外壁或内壁单独装饰的固有模式, 开创性地将内外相连的装饰增强了器皿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种装饰形式增加了一种延绵不绝和意犹未尽的寻味和把玩的空间, 十分受人喜欢。这种装饰手法多出现在粉彩瓷盘和粉彩瓷碗等较敞口的器物上, 如 (图一) 就是一件精彩的过枝寿桃纹粉彩瓷盘, 盘的外壁底部彩绘一株桃树沿盘壁蜿蜒伸展至盘内, 延展出完整细腻的画面, 桃枝旁盘旋飞舞着数只红色蝙蝠, 好一派生动的景象。整只瓷盘装饰有九枚桃果实和五只蝙蝠, 其中六枚桃果实和两只蝙蝠在瓷盘内壁, 三枚桃果实和三只蝙蝠在瓷盘外壁, 总体形成“五福九寿”的效果, 构思巧妙, 精美绝伦, 彰显了雍正粉彩瓷的特点。


五、结语

寿桃纹一直以来被赋予了长寿安康的美好寓意, 雍正时期粉彩瓷的发展使寿桃纹有了全新的表现方式。这一时期的寿桃纹作品构图巧妙和绘制精美雅致, 用独特的玻璃白打底和洋红洗染相结合的粉彩方式来绘制桃纹可以更好地还原桃的色泽和质感。寿桃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祝寿场合, 雍正时期粉彩瓷寿桃纹对工艺的探索、艺术表现手法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的追求仍然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学习, 其发展将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占锐, 郑茂民.浅谈清粉彩瓷各时期的特点.景德镇陶瓷, 2009. (03)

[2]蒋志荣, 江俐凡.粉彩瓷的装饰特点及雍正粉彩浅析.景德镇陶瓷, 2009. (03)

[3]萱草园主人.浅谈明清官窑中的桃纹.萱草园官窑瓷器网

[4]萱草园主人.浅谈“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区别.萱草园官窑瓷器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