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鼻腔及鼻咽血瘤 [概述] 概述 生长于鼻腔的血瘤,称为“鼻腔血瘤”,即鼻腔血管瘤。生长于鼻咽的血瘤, 称为“鼻咽血瘤”.即鼻咽血管纤维瘤。鼻腔及鼻咽血瘤均以鼻塞,反复鼻衄为特点。常。 可因反复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鼻腔血瘤多发生于鼻中隔的“易出血区”,多见于女性。鼻咽血瘤则多发于青年男 性,故有“男性青春期出血性纤维瘤”之称。 [病因病机] 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阻滞不畅, 久则气滞血瘀,阻塞脉络. 日积月累,渐成肿块。 二、肺经蕴热,脉络瘀阻 由于肺经素有蕴热,火热蒸灼鼻窍,致使鼻窍掀痒,常 挖鼻窍,鼻窍脉络破损,或反复染毒,则脉络受阻,血流不畅,日久脉络瘀阻而成肿块。 [临床诊断] 症状:以鼻衄、鼻塞为主要症状。 . 鼻腔血瘤:血瘤较小者,只有一侧鼻塞,若肿瘤长大,可压迫鼻中隔,使鼻中隔弯 向对侧,出现双侧鼻塞,反复鼻衄,涕多。鼻咽血瘤:初起瘤体小,可无明显症状,或 时有涕血。瘤体胀大,则出现鼻塞,耳鸣耳聋,耳痛,张口呼吸,吞咽困难,甚则引起 视觉障碍,眼球突出等。 检查:鼻腔血瘤。可见鼻腔肿物呈紫红色,柔软,触之易出血。鼻咽血瘤,可见鼻 咽部肿物表面光滑,呈圆形隆起,血丝相裹,手指触诊,肿物坚韧而易出血。 鉴别诊断:鼻咽血瘤须与鼻咽恶性肿瘤相鉴别:鼻咽恶性肿瘤除局部表现不同外, 恶性肿瘤发展快,早期多发生颈淋巴结转移,x线颅底片,可能见有骨质破坏。 [辨证论治] . 一、辨证 I.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证候。鼻衄反复发作,量多色深红.鼻塞。鼻腔或鼻咽血瘤色暗红,血丝缠绕。全 身或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不舒,胁痛耳鸣,舌质红,舌尖边瘀点,苔黄.脉弦 数或细数。 . 病机分析: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凝,阻塞脉络,久则结聚而成暗红色肿块。因肝 郁化火,肝火上炎,蒸灼脉络,脉络破损.故鼻衄反复发作.色深红而量多。肿块堵塞 鼻腔,故鼻塞,肿块堵塞耳咽管,则耳鸣耳聋。肝郁气滞故胸闷胁痛。舌尖边瘀点为气 滞血瘀的表现。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细数,为肝胆火热之证。 2。肺经蕴热,脉络瘀阻 证候:鼻衄反复发作,色红量多,鼻塞涕多,鼻腔血瘤色红,血丝相裹。全身或见 咽痒咳嗽痰多,或鼻窍干燥,干咳少痰,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数。 病机分析:因肺经蕴热,火热上蒸鼻窍.患者时感鼻窍干痒不适.故时挖鼻.致使 鼻窍脉络损伤,或鼻窍肌膜反复感染邪毒,因而导致鼻窍血液循环不畅,血脉瘀阻日久 而成肿块。肿块破损,故鼻衄反复发作.肿块堵塞鼻窍,肺气不得宣畅.故鼻塞涕多。 肺经有热,肺失肃降,故咽痒咳嗽痰多。若肺经热盛,肺阴不足,则鼻窍干燥.干咳少 痰。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数为肺经有热之证。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肺气郁结,气滞血瘀 、 治则:疏肝理气,养血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丹栀逍遥散由逍遥散加月皮,栀子而成,逍遥散 豌肝解郁,健脾养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祛瘀消肿。四物汤中熟地改用生地,白芍 改用赤芍,故有养血活血凉血之功。两方合用,疏肝理气.养血泻火而散结肿。如鼻衄 量多,头晕目眩,烦躁易怒, 口苦咽干,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上逆,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丹皮、白茅根、赤芍、茜草根等药,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2.肺经蕴热,脉络瘀阻 , 治则:。清肺泻热,祛瘀散结。 . 方药:泻白散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泻白散为主治肺中伏火郁热之剂,方中桑白皮泻 肺以清郁热,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会厌逐瘀汤中桃仁, 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活血祛瘀散结,柴胡、枳壳理气,桔梗、甘草、玄参宣肺化痰 散结。故两方合用,清肺泻热,祛瘀散结。 . (二)外治法 , 1.鼻腔及鼻咽血瘤的外治,主要为手术切除。 , 2。麝香散或碧玉散涂或吹于肿瘤,以促进瘤体消散。 .‘ 3。鼻衄者,应按“鼻衄”处理。 [转归及预后] 鼻及鼻咽血瘤,可因反复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预防及护理] 活检虽可确定诊断,但易引起严重出血,通常列为禁忌。鼻腔及鼻咽血瘤,鼻衄者. 可参考“鼻衄”的护理。 ’ . [小结] 鼻腔及鼻咽血瘤,以反复鼻衄、鼻塞为主要症状,临床辨证分为两型: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养血泻火,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肺经蕴热,脉络瘀 阻,治宜清肺泻热,祛瘀散结,用泻白散合会厌逐瘀汤加减。外治以手术摘除为主。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2.对症辩证选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