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淹城千古迷 儒学鼻祖南季札

 Star_dawn 2018-04-09
俗话说“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这里所指的淹城便是我们面前的春秋淹城内的春秋淹城遗址。它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三城三河地面遗址,距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淹城是高度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遥远历史的见证。

淹城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态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空中鸟瞰,城河相间,仿佛一只“天眼”,遂有“天眼奇观”之称。这座古城水灾不淹旱灾不干,历经三千年战乱却巍然不倒,这引来了学术界和考古界极大兴趣。然而经过多年的考古与论证,但,仍众说纷纭,诸多谜团。

作者:潇湘公主 出土的国宝:双龙负舟三轮盘模型

战火纷繁,淹城经历了多少的磨难?朝代更迭,淹城承载着怎样的过往?

淹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对其主人的探究了。在春秋时期,到底是谁在这里建造了这样的城池呢?淹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洗礼?

有一种说法,淹城是吴王梦寿四子季札的封地。

作者:潇湘公主               出境:幕诗

季札(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称公子札,人称“延陵季子”。这位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北孔”大家都知道北孔说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大家都把孔子称为圣人,圣人孔子推崇的圣人是谁呢?就是这位被称为“南季”的“延陵季子”季札。

作者:潇湘公主

季札谦让、诚信、守礼、清廉。

谦让,他“三次让国”,不图王位;

诚信,他“徐墓挂剑”,不欺己心;

守礼,他视周礼行为规范,以身作则

清廉,枣树挂钱,视富贵为过耳之风

作者:潇湘公主

季札赠剑

作者:潇湘公主

那一年季札在访问晋国的途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与季札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季札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使得徐国国君特别钦佩,两人相谈甚欢。在季札即将告别之际,徐国国君举行了盛大的欢送酒宴。在酒席上,徐国国君见到季札腰间精美的宝剑,十分喜欢。季札因要继续访问晋国,不方便当时赠与,便暗暗地记在心上,准备回来时将宝剑赠与徐国国君。

作者:潇湘公主

然而,当他访问晋国回来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随从人员不解,说:“徐国国君已经不在了,为什么要赠送吴国的宝物?”季札说:“当日,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我便知他喜欢,已经想把宝剑赠与他了,但是因为要继续访问晋国,必须得佩戴宝剑。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

作者:潇湘公主

季札让位

作者:潇湘公主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幼子季札。寿梦因为季札德才兼备,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谦让,认为“不可”,于是立长子诸樊。哥哥诸樊即位后,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作者:潇湘公主

诸樊死后,传位给馀祭,馀祭死后又传位给馀昧。馀昧死前又想传位给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立馀昧之子僚为王”。季札继承祖先泰伯遗风,多次禅让王位,被儒家奉为守节尚义的“君子”。

作者:潇湘公主

季札熟读《诗》《书》,通晓古今,才识出众,曾北游列国,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吴国文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潇湘公主

吴培恩称季札为“儒家的先驱”

金学智称季札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

南怀瑾称季札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冯学成称季札为“高士、逸士、博士”

作者称其为“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

季札在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排名第一。

季札在常州淹城博物馆暨武进名人馆排名第一。

季札无论在古代江阴的乡贤祠,还是在的名人馆中,都排名第一。

这些江南重镇,都不约而同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

因为他,江南的文明史要大大提前,提前到与中原孔子齐名的季札的时代。

作者:潇湘公主

季札是一个思想道德高尚,有仁心、能执信守义,属于儒家所宣导的温、良、恭、谦、让的人物。他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何为大贤,何为大德;泱泱神州灿若星河,何为大仁,何为大义;茫茫九州人才辈出,何为大智,何为大礼。那种大贤大德是让国,那种大仁大义是挂剑,那种大智大礼是观周礼,此举何人能为,唯季子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