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知道】这八味药,你用到极致了吗?(下)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4-09



山药理脾治泻

本品为四大补益药之一,性味甘平,搓圆打光而后入药,主要补益脾、肺、肾三脏,张锡纯根据《内经》理论重点掌握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谷气下流可“中央绝灭”,善用山药调治脾、肺、肾方面的亏虚性疾患。“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沉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长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

陈某大便不实,两年来时发时止,屡治不愈,从7月中旬次数增多,先硬后溏,略感下坠,医家按休息痢治疗,用通利药症状转重,增加低热,又以为元气下陷、阴火上升,取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服药4剂,不仅病情末减,反而口渴耳鸣、头面如同火燎,由此不敢再吃药物,先生根据锡纯理脾治泻的经验,用大剂一味薯蓣饮,山药半斤,打碎水煮成粥状,空腹服,以愈为度,两月后痊愈。

赤小豆行血止吐

赤小豆为谷类菽科植物的种子,《五十二病方》谓煮熟食之可以“解痛”,说明在金创、跌打方面有活血化痕作用,同《神农本草经》所载主治,基本一致。

《朱氏集验方》说,宋仁宗幼时患痄腮,方外人赞宁以此碾成细末涂之而愈,亦充分证实确有“消”、“散”的作用。从其“通乳汁”、“下胞衣”、“利小便”的功能讲,还是一味能通降的下行药物。《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金匮要略》之赤小豆当归散对它的使用,无疑也是基于这一点的。但至今尚有不少医家仍执赤小豆味酸,和瓜蒂配伍,强行附会《内经》“酸苦涌泻”语,泛指为吐药。

据先生经验,该品在瓜蒂散内起不了多大作用,催吐之力不是赤小豆,而在瓜蒂身上。有人讲,虽然不能“因而越之”,但能增加药物体积取得辅助作用,实际未有考虑它与瓜蒂各一份的相等剂量,则是太不足道了。如果这样,那么淡豆豉在方中竟用一合,又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赤小豆属舟楫之物,既不能载药上浮也不能刺激胃黏膜发生呕吐,否则谁还敢吃赤小豆粥、豆沙馅的糕点呢?李时珍曾明确地提出过此乃“止吐”药。所以我们应溯本求源、立足现实,《五十二病方》所述的功效,是符合客观情况的。

 

石韦利水排石

石韦性凉微苦,柔软如皮,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于下肢水肿、膀胱湿热、“玉茎”涩痛。黄元御长沙药解》从其配人鳖甲煎丸进行研究,认为属“泄水消瘀”药,山东崂山所产之小叶石韦,曾广泛用于肾炎、尿路感染等症。

本品治疗石淋,历代文献报道不多,除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唐人甄氏兄弟《古今录验方》也记有这一经验,同滑石配伍,用米汁或蜂蜜调服,名“石韦散”。

先生以前对它的应用,主要是取其利尿退肿,虽然亦不断以之治疗淋病,但大都局限在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方面,自马王堆帛书问世后,才开始单独实验石韦的确切疗效。

膀胱结石,每日用石韦60g,水煎,4小时一次,分3次服下。石韦治疗石淋确属经验记载,而《古今录验方》则继承了这一遗法。

商陆消疽热红肿

商陆之根入药,口中嚼之过久能麻舌,可见肿消。《五十二病方》内言其以醋溃之外涂“疽”证,可“熨”红肿,实则和《神农本草经》所记完全一致。《张文仲方》谓“传恶疮”,发病较慢,高出皮肤不太明显,表现红肿热痛的外科疾患,同后世痈属阳、疽属阴之区分方法不同,究诸实际,还应归人阳证范围。

关于该药的外治作用,已故耆宿万先生曾向先生传授过他的经验,先将商陆打碎,轧为细末,加醋调匀,贴于患部,以之治疗无名肿毒,方法简单,疗效甚好。用于痄腮、丹毒、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再配合内服清热解毒、通络散血之品,则药效更佳。

放胆应用石膏

石膏入药,首见诸《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宜于产乳。张仲景《金匮要略》以之与竹茹、桂枝、白薇、甘草配伍,枣肉和丸,治疗产后呕恶、烦乱。锡纯据此以为“其性纯良可知”,对适应症要放胆用之,“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

临床运用此药主要把握两点,一是生用,非疮疡收口外敷绝对不能火锻;二是用量要大,如不打破前人习惯用量,则不易取得较好的效果。“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者亦必至两计,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为避免“病家之疑虑”,采取多煎缓服法,无论单用或与他药同用,浓缩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服下”。

受其启示,先生在实践中体会:

第一,师法《伤寒论》,不应株守吴瑭用白虎汤必须具备四大证的观点。从《伤寒论》所列白虎汤证条文可以看出,凡有热象者都能投用,如伴有口渴则加入人参。先生遣用石膏扩大其使用范围,其上承渊源即基于此。

20世纪50年代鲁北脑炎流行,先生曾参加医疗,大部分患儿均以白虎汤为主,只有1/3的病例参考了《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将君药石膏用到21〜60g,并未泥守《温病条辨》提出的大热、大渴、大汗、大脉之所谓四个标准。仅在“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方面,谨慎从事,当时尽管诊治病案不多,但大剂应用石膏约70%见效,根据具体情况,增入了薄荷、菊花、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辛凉解表药,亦突破了“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的信条。

第二,继承前人经验,广开大量应用石膏治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将石膏大量用于临床者,首推明末缪仲淳,鼎革入法则为吴门的顾松圆、桐溪余霖、湖州江涵暾。淮安吴瑭也是用本药的高手,“绍兴赵大兄伏暑痰饮大喘”案,每用至500g,“期年间用至一百七八十斤之多”,闻者咋舌。

先生用石膏,无疑从先辈医家吸取了不少经验,凡遇外感时行疾患,温病邪入阳明,或内科杂证之有蕴热者,最喜以石膏为主,治某患者高热9日不退,清凉解毒药不效,证见寒热往来、气喘无汗、脉搏频数不已,按少阳病予小柴胡汤,服后症状略减,仍然无汗,热势不衰,乃于原方内加生石膏90g,水煎服,3小时一次,分3次服完,翌日复诊,遍体汗出,体温下降,减石膏为45g,又进一剂,即恢复正常。可充分说明石膏并非表证不解之禁忌药,“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实热,“他凉药或在所忌,而独不忌石膏”。

山茱萸益阴又养阳

山茱萸味酸收敛,性温能补肝肾,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其对遗精、阳痿、血崩皆有疗效,特别是对大气下陷诸证更为擅长。自《神农本草经》载入后,现存含有本品最早的处方属《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明末张介宾极其赏识它,在《新方八阵》左、右归丸中,均配加此药,既益阴又养阳,临床常以之为君治疗四种疾患:

①阅读书报不能持久,时间稍长则“目眩无所见”,将山茱萸同熟地黄、枸杞、甘菊花配伍,炼蜜为丸,疗效显著。

②女50岁、男65岁左右,进入更年期,经常腰痛腿酸、头晕耳鸣,可和杜仲、女贞子、旱莲草、十大功劳配伍。

③女性在生育期不孕,月经周期延后,血下过多,冲任无损,宜与当归、茜草、紫石英、鹿角胶配伍,民间验方续嗣丹即由此五药组成。

④大气下陷汗出不已、心中怔忡、呼吸微弱、手足厥冷、动则头眩,呈现虚脱之象,配以参附急火煎服,用量45-75g,能收良效。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