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斗兽纹铜镜。战国 秦。照面用具。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直径10.4厘米。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秦是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大国,疆域自今甘肃东南沿渭河到达今陕西腹地,都雍(今陕西凤翔),后迁泾阳(今陕西泾阳北)、栎阳(今陕西富平北),最后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战国初期秦尚不甚强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尚武的风气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铜镜上装饰武士斗兽的场面,正是当时尚武风气的一种表现。 透雕蟠螭纹铜镜。战国 楚。照面用具。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直径20.5厘米。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楼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这件青铜镜由银白色镜面和透雕镂空的镜背合体而成,镜面包裹于镜背之中。背中间小环钮,柿蒂纹钮座。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透雕的四组龙纹,外区为一周透雕的交叉云带纹;内外区交界处饰一周重环纹和三角云纹。整个青铜镜构思巧妙,制作精美。透雕双层青铜镜,是青铜镜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其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然后嵌合在一起,镜背的镂空花纹繁缛细腻。此类青铜镜流行于战国时期,主要见于东周王城所在的洛阳地区及楚国。其中楚国是战国青铜镜出土最多的地方。这件青铜镜的纹饰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常用纹饰,应该是楚国借鉴了洛阳地区的 工艺风格铸造的。 六山纹铜镜。战国。照面用具。直径23.2厘米、边厚0.6厘米。这件青铜镜为桥形小钮,地纹是细密的云纹和叶纹,主体纹饰是钮周围均匀分布的6个“山”字纹。“山”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青铜镜装饰纹饰,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几种,统称为山字镜。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都出产山字镜,以楚墓出土的最多。山字镜以四山镜最多,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六山镜,这样大的六山镜则十分罕见,为六山镜中的最精者。山字镜的名称最早见于清代梁廷所著《藤花亭镜谱》。山字镜的“山”字一般都呈左旋或者右旋排列,左右两竖皆内收成锐角小三角形。“山”字纹虽然类似当今楷书中的“山”,但与当时“山”字的字体相去甚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