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镜是一种古老的由青铜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艺品。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是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径6厘米,厚0.3厘米,镜面有光泽,镜背中央有一个桥形钮,未施纹饰。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古代青铜镜是当今古玩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收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青铜镜的精湛制作工艺和异彩纷呈的纹饰艺术分不开的。无怪乎有人将它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在贞观中期,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就从这点就可以体现青铜镜在古时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从文献资料看,按《轩辕皇帝传》:'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楚辞九辨》:'今修饰面窥镜兮。'再从考古发掘资料看,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出土铜镜,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青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以前的齐家文化。它的发展历程从殷商时的多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铜镜,到西周时有多重环纹、鸟兽纹镜,春秋战国出现的有山字纹、凤鸟纹、雷虬纹镜,到了两汉时最流行的是规矩纹(又名六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弧纹铭文镜,三国两晋又多为神兽纹、变开四叶纹、画像纹镜,到了隋唐时代,铜镜发展最为兴盛,这时有瑞兽纹、四神纹、海兽葡萄纹、花鸟纹、生肖纹镜。嗣后,到了宋、元、明末时期,铜镜铸造业便是江河日下,铜镜逐渐实用的玻璃镜子所代替了。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兴衰。 四山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分,“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分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连弧螭凤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8.3cm,重480g。 铜镜圆形,边缘作内向12弧相连,弦钮,圆形钮座。自钮座向外对称伸出四片叶状纹,外环以螭龙、凤鸟各一对,龙回首张口,舞足摆尾,凤长翅伸展,身体倒卷。地纹为菱形格内满铺碎点、云纹。 此铜镜主题图案突出,各层纹饰相互呼应,气势连贯,表现出战国时期抽象与写实的装饰图案并用的意趣。 凤鸟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8cm,重179.3g。 铜镜圆形,外缘为素面低卷沿,弦钮,方形钮座。4只回首的凤鸟各占踞钮座一角,尾羽高扬舒展,呈流畅的“S”形线条。四凤之间沿镜内缘各伸出一花枝形图案,上立一短尾小鸟。铜镜的地纹为布满碎点的连续山字纹并间以云纹。 此铜镜图案主次分明,对称规整,线条流畅,与四川省羊子山工地征集的一面铜镜十分相似。 蟠螭纹铜镜,直径19.3cm,重0.527kg。 柱形钮,圆形钮座中空,凸起于镜背,有镂空花纹三组,主纹为三条相互盘结缠绕的螭龙,螭口怒张,吻上下各有一长牙,头上独角,一前足高举,团身。纹饰充满动感。地纹由圆形与三角形相间的雷纹组成。镜卷缘。 铜镜为鉴照之器,属日常生活用具。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时代为齐家文化时期,但是直至春秋时期,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战国时期,始大量生产。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东汉,面径17.1cm。 镜圆形,圆形钮和钮座,钮上下之镜面有二平行线将内区分为三段。上段中间为一龟负华盖,龟右侧有一高大人物,其左右各饰一侍者,右侍后有一蟾蜍。龟左侧依次排列4人,最后一人身后立一鹤。中段左右各饰一舞狮。下段中间为盘丝形图案,左右各2人,分别盘坐、踞坐。中区为一周半圆形流云纹与方枚相间,地饰细点纹,每一方枚内各有铭文两字,可连读:“吾作明镜,幽炼川冈。巧工所居,尾克童上。有四守名,流美宜王。”外区饰菱形涡纹。 博物馆征购藏品一三九六七三七幺七幺幺 征集部小李 铜镜圆形,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海兽、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华丽而繁缛。其构图方式分作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此唐镜兽形钮,镜外缘为高直的窄线棱边。 嫦娥玉兔菱花镜,唐,直径19.1cm。 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一幅月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杵捣药,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饰蝴蝶、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