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八角形铜镜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波照影,铜器发明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据文献记载,我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可以说,一面铜镜,映照的不仅是先人的容颜,也映出了一代代王朝的更替与兴衰。 铜镜虽属艺术市场上的杂项小品,但小品却拍出了大价钱。近年来,铜镜现身各大拍卖会的场次逐渐多了起来,每回少则数十件,多则上百件,都创下了骄人的佳绩。 汉代双鱼纹铜镜 战国鎏金五山镜 梳妆佳品,源远流长 铜镜,又称青铜镜,即古代用铜做的镜子,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唐太宗李世民曾留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句。 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在国内都有零星发现,战国铜镜开始盛行,产量大增。战国镜的形制,除透雕方形镜外,都是圆形,质地轻薄。战国铜镜的纹饰,明显地追求繁缛,并采用浅浮雕、透空雕等技法处理;到了汉代,战国时期抽象的纹饰已不复见,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镜、星云纹镜、神兽纹镜、日光镜等,汉代铜镜中以铭文镜居多,这一时期出现的“长乐未央”、“君宜高官”、“家常贵富”等铭文,内容多为祝福、吉祥式颂语;大唐是中国古代的盛世,国泰民安,唐代铜镜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从造型和装饰上看,唐镜既端重厚实,又新颖别致。唐镜最显著的工艺特征在于镜背的纹饰多为高浮雕,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唐代铜镜还打破了传统圆形、方形的框框,开始铸造八角、八弧、海棠花、菱花等式样铜镜,有柄铜镜也开始出现。 唐镜最有名的当数海兽葡萄镜;宋金辽元时期的铜镜,虽很少有发现超过汉唐镜精美程度的品种,但由于传世量大,在铜镜的内容上也变得更为丰富,尤其是增加了许多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如“柳毅传书”、“吴牛喘月”等,倒也别具特色;明代中期出现了玻璃,逐步替代铜镜。 明清铜镜制作一般较为粗糙,大都作为冥器用于陪葬。明清时期的铜镜失去了汉唐镜的华美风采,也失去了宋金辽元时期的丰富内容。吉祥语、祝贺语多是这个时期铜镜纹饰的特点,偶然也出现一些龙凤图案,但不够精美。 真品仿品,鉴赏有道 随着近年来铜镜收藏持续升温,铜镜的新仿品也日渐增多。笔者在一些古玩市场上见过大量的新仿品,有来自河南、河北的,也有安徽、山东等地的,收藏者在购买时,要了解和熟悉古铜镜和新仿品不同特点。 古代铜镜通常是深坑,锈色入骨,和铜结合在一起,而仿锈用手触摸后,锈色极易剥落;其次,古铜镜主要是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颜色大多为灰白色,放白光,以水银古或黑漆古常见,而仿品多为黄铜,颜色不一样;此外,古铜镜纹饰流畅,自然,而仿品花纹多不自然,很呆板,收藏者只要仔细察看,不难辨别。 1、听声音: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2、闻气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3、看形制:从形制和纹饰上对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说,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镜面基本为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面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在镜面边缘往往形成棱角。所以新仿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会很清晰,甚至有时会出现变形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