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艺术 下篇:青铜器分类简说(含黄铜及铜鎏)

 百眼通 2014-09-11

 食 器

  我们现在所用的各种青铜器名称,多数是沿用宋代金石学家的定名。青铜器的分类,科学的方法是以用途分类,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簠、盨、敦、豆、铺、盂、盆等。

  师趛鬲 西周早期 50.8×47厘米 饪食器或盛食器。器表光洁。圆形,平沿,平唇,三袋足,二腹耳高出口沿。颈部饰上、下顾首三角形夔纹,袋足中线饰高大扉棱,足饰大型夔纹。铭文5行30字。造型雄奇瑰丽,回首张口大夔纹,在装饰上也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铭文书体镌刻坚刚有力,精到有致  鬲

  番君鬲 春秋 高11.8厘米 其形敛口外侈,束颈圆肩,无耳。与早期鬲相较,腹已渐浅,分裆平缓,蹄形足细长,器身呈横宽发展,饰纹已无繁缛之气,回旋曲柔,简洁抽象,风格自由随意,令人赏心悦目。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鬲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鬲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鬲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袋足逐渐蜕化,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西周中期后出现附耳,有的口沿外侈无耳,晚期部分鬲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袭西周造型。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

  虎耳方鼎 商 高95厘米 此鼎49千克,形体巨大,造型雄伟,装饰华丽,四角饰羊角兽面纹,方鼎古时之用,无论大小,多为偶数,此似为定制。此鼎体近正方形,平唇大立耳,耳上铸虎形样饰,耳外侧作空槽形,深腹平底,下承四足,鼎身四壁饰以乳钉纹。整器极尽王权风范。  鼎

  铜鼎 商末 饪食器或盛食器。此鼎硕大浑厚,为商代末期典型器具,通身雕刻兽面纹等各种纹饰。上有双耳,下有三足,造型生动奇伟,古朴典雅。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以圆腹、双耳、三足为主,腹用以盛鱼肉等食物,耳用钩钩起或用棍棒抬起鼎体。商早中期,鼎为小直耳、深腹、短锥形足,其中一耳与一足在一条直线上,一耳在另外两足之间。鼎体较薄,花纹简单。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鼎腹稍浅,两耳稍大,三足变为圆柱形,两耳位于三足之间,胎体厚重,花纹精美,这一时期也有分裆鼎、四足方鼎和扁足圆鼎。西周中后期,鼎开始出现附耳、兽蹄形足。春秋时则均变为附耳,蹄足,鼎身渐薄,出现鼎盖。战国后期,鼎胎更薄,盖上加环,可翻转过来用作盘,鼎身纹饰细碎。秦汉时,鼎为素面,器型沿袭战国式样,有的鼎足做成熊足状。

  商周时期,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势的象征。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不允许随意僭越。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反之则少。礼书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和奴隶则不能用鼎。

  簠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作用与簋、盨相同,用于祭祀时盛放煮熟:的饭食。造型为长方体,口部外侈,上大下小,四壁斜直,平底。腹壁外有两耳,下有四面做出缺口的方角圈足或四短足。

  格伯簋 西周 高31厘米 此簋内底铸有铭文8行83字,记录的是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买卖活动,大意为格伯用30亩的田产换取了倗生的4匹好马,双方刻木为凭,并勘定了田界。  簋

  秦公簋 春秋 19.8×18厘米 有盖,圈形把手,鼓腹,圈足。腹部有兽首双耳。器及盖均饰细小蟠螭纹。盖器同铭,盖54字,器51字,字体与石鼓文相近。  簋,又写作匦、朹,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繁缛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首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弇口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饕餮、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盨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西周中后期。作用与簋相同,都是放置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造型为椭圆形或圆角长方形,敛口,鼓腹,两侧有兽形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有的在圈足下附四个矮足。带盖,盖上有四短足或凸起的圈足,可翻转过来仰置食物。

  三联铜甗 商 68×103.7×27厘米 此为商代重器,乃大型祭祀及宴享时所用,因是三甗联成一体,故名。其构思奇巧,前所未见。鬲呈长方形作禁状,甑为敞口敛腹,三甑内壁及双耳外侧均有“妇好”二字铭。整器纹饰简洁有秩,形制独特,是研究商代青铜器文物类型学的重要史料。  甗

  甗 西周早期 此器造型古朴大方,生动奇伟。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下部是鬲,用以煮水,外壁饰有兽面纹,底有三足。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鬲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觑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是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甑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干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甑,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匜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蟠虺纹青铜豆 春秋 高17厘米 豆有微损,小环耳,无柄,器身近圆形,遍饰蟠虺纹,下承镂空圈足。蟠虺纹实为盘曲酌小蛇纹样,以其饰青铜器,春秋时期颇盛,此为典型器。  豆

  嵌红铜龙纹方豆 春秋 高30.5厘米 河南省固始县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豆盘与盖呈斗状相合,深腹细柄,下铸圈足,豆有数对环纽。器表通身嵌饰红铜,为细工装饰,一改以往纹饰拘谨之风,气韵鲜朗。此法始于春秋,后广为流行。  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豆身常见纹饰有蟠螭纹、蟠虺纹等。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敦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有盖。器身常饰有环带纹、蟠虺纹等纹样。

  酒器和水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酒器主要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大类。水器多用于盥洗,所以亦称为盥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种,器型不多,主要有盘、匜、鉴。

  青铜斝 商后期 高24.5厘米  斝和卣

  青铜方斝 商后期 高43.4厘米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一面有鋬,鋬上端饰带卷角的兽头。平底,四足,足呈四棱尖锥形。器内底部中央有铭文“亚址”。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体侧有鋬,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裆袋状几种;鋬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缛,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祀时盛放(牛+巨)鬯(一种香草泡过的酒)。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已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鴞、豕、虎等造型,鴞卣一般是器的两侧各为一个猫头鹰形象,盖为鴞首,器为鴞身,足为鴞足;豕卣也如此,由对称的两豕形象合成,足为豕蹄形。提梁卣的器身与尊一样,饰有繁缛的云雷纹和各种兽面纹、动物纹,并将装提梁的系做成各种动物头像,与厚重的器物造型相呼应,显得雄浑而庄重。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竖颈,圆腹,下部微鼓,圈足。器侧面附有提粱,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顶面饰涡纹。盖、腹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的龙。提粱饰龙纹,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器内有铭文“史”字。此器出土时内盛透明液体,有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两件卣造型相同,均为椭圆形,横置提粱,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提粱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卣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爵 商  爵、角和觚

  青铜角 商后期 高21.4厘米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口有两翼,呈凹弧形分离,两翼尾呈锐角;深腹,一侧有鋬;卵形底,下有三棱形尖锥实心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夔纹,两翼下饰三角纹、夔纹,云雷纹作地。鋬内有铭文“亚址”。殷墓随葬青铜酒器,一般以觚、爵相配,此墓无爵,代之以角,共出10件。  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鋬(即把手),下有3个锥状长足。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是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鋬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缛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觚 商 此器敞口,外撇,体较高,细长颈,圈足。其通体雕刻纹饰,侧附扉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铜出戟花觚 清 高19厘米 此器为清代仿作,敞口,粗腹,体较低,颇具商早期风格。然其颈蕉叶状纹,腹及底足饰纹繁碎,侧附扉棱,又有商晚期特征,不伦不类。与典型器相比亦显呆板,缺少神韵,仅为品析赏玩之用。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觚,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上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是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妇好偶方彝 商晚期 88.2×60×17.5厘米 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有盖,盖似屋顶形,项两端置纽。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  方 彝

  垂鳞纹铜方彝 春秋早期 32×18.4厘米 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丁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龙纹觥 商后期 长24.1厘米 1959年山西石楼花庄出土。此觥首部作龙头状,上铸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可作注酒之用,独显其妙。龙背作盖,上有纽状捉手,下承方形圈足。整器呈牛角状,造型奇特,为商代著名青铜器。  觥

  折觥 西周 高28.7厘米 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贶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有流和鋬,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尾为鋬,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盆

  大型食器与水器。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也可见到,用途与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形为圆形,折肩,深腹,平底,双环耳或兽耳。多数带盖,有底设三足的。器身多饰有春秋战国时流行的铜器纹样,亦有少数为素面。

  铜饕餮夔龙纹尊 商 直径23厘米 此器为圆形,圆口外侈较大,长颈,腹外鼓,圈足。器的腹部饰有饕餮夔龙纹,纹饰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铜尊的典型特征。  尊

  豕尊 商晚期 40×72厘米 此座豕尊由考古工作者于1981年在湖南湘潭发观。尊口呈椭圆形,位子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觚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寸’”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扉棱,雕铸着繁缛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觚形尊的气势。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宴乐铜壶 战国 此为战国时期著名青铜器。圆口,斜肩,鼓腹,圈足,侧附双耳。壶身遍饰嵌错图案,纤细精美,结构严谨,有如在器表绘画一般。仅从其水陆攻战纹饰中便可看出战国的布兵阵势,写实明细,开创了我国装饰艺术的先河,亦极具史料价值。  壶和钫

  铜蛙形双系壶 清 高29.5厘米 此器宽腹细嘴,底承圈足,肩负双系。器作蛙形,新颖独特纹饰精细流畅,为清代佳品。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瓠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螭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和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  鎏金铜钫 汉 13.5×6厘米 此器形制简单实用,日臻生活化。器表鎏金,这种形式在汉代相当普遍,是不同于贴金,包金的新工艺,亦称“火镀金”,增加了青铜器富丽贵重之感,颇具审美情趣。瓠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鋬,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瓠瓜。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镶红铜龙纹罍 春秋 高45厘米 此器口沿较短,有盖,广肩敛腹,上铸龙形双耳,下坠垂环为饰。形制略显轻盈,纹饰亦较清新。春秋时期金属细工充分发展,镶红铜等新工艺已甚为普遍。  罍和瓿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蟠龙纹和蕉叶纹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青铜瓿 商晚期 此瓿圆口,颈部饰有两道弦纹,鼓腹;高圈足,腹部饰长鼻兽面纹,双目凸出,其余部分辅饰雷纹。瓿的器型存在时间不长,约在商中期至晚期,发现数量也不多。    饕餮纹瓿 商后期 高42.5厘米 湖南宁乡寨子山出土。器为圆体,有盖。通身遍饰饕餮纹,亦呈一定的变化:主纹底部加刻一层细纹,浮面则细刻阴线,形成三层纹饰,亦称“三层花”。整体效果比前期更为精致,颇具威严神秘之感。

  执把兽头盉 春秋 高17.7厘米 腹形扁圆,带盖,前铸曲形兽头流,后附鋬,均较短,下承四兽形足。整器饰纹精美,形制已趋饱满,颇具时代特色。  盉

  蟠虺纹提梁盉 春秋 高27.2厘米 此器为扁圆形腹,带盖,小口,带有弯曲提梁,并用环索与盖相连。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后有鋬,下设三是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裆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是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是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铜嵌银丝盉 清 13×15厘米 此器为商代风格,顶为平唇圆口,直流细长,侧附大弧形鋬,下铸三深袋状足,器形较高。器身通体光洁,以银丝嵌饰,工艺精湛,为清代佳作。

  缶

  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实用缶多为陶器,青铜缶数量很少。基本造型为圆体,大口,深腹,圈足或平底,上腹部有四环耳可套绳索,有盖。有极个别方形缶。

  盘

  青铜盘 西周 直径44厘米 

  单盘 春秋前期 此盘为盥洗器,浅腹,直壁,平底无圈足,三蹄足式。外壁刻有精美花纹。 承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作用是承接盥洗时用匜或盉浇下的洗手后的污水。商早期即出现,至战国以后演变为洗,仍在使用。商早期和晚期的盘均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圈足上有“十”字孔或方孔。西周盘多为圈足,附耳,有的盘前有宽流,后有兽首形鋬,也有的为环耳。春秋时期,圈足盘数量渐少,至中期,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浅腹,直壁,平底无圈足,三蹄足式;另一种为平折口沿,深腹,斜壁,平底式。战国的盘多数无足,折腹,圆底,式样接近于汉代的洗。

  鉴和匜

  “齐侯”鉴 春秋 高46.5厘米 此器敞口,鼓腹,下承圈足。侧附四兽形耳,曲颈卷尾,甚为精致,下坠饰环。器身有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鳞纹。整器形制规范,做工精而不繁,端朴中略见轻灵,为其独到之处,乃属典型器。    吴王夫差鉴 春秋 40×70.6厘米 圆形,兽首衔环双耳。器内有铭文12字,从中得知,器主为春秋吴国君夫差。

  鉴,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鉴即是大盆,作用有三:一是盛水照面,用作镜子;二是盛冰;三是沐浴洗澡。造型为圆形或方形,大腹,兽首形双耳或四耳,平底或圈足。器身装饰有春秋战国时的流行纹饰。

  匜,注水器。流行于西周至汉代,用于盥洗时往手上倒水。匜身为椭圆形,前有注水的流,后有端持的鋬,下有足。西周至春秋早中期多为四足,兽首形鋬。春秋中期后,出现圈足,并有一些将流做成兽首形。春秋晚期以后,是逐渐消失,变为平底。

  单匜 春秋 高20.7厘米 此为注水器,其形制已臻成熟。前有较长的弯曲形槽状流,后附大弧度龙形鋬,宽额卷尾,极具神气。整器腹呈椭圆形,侧饰花纹,下承四兽足,为春秋时期的标准形制。     羲首铜匜 春秋 此匜前有兽首形流,圈足,具有春秋时期典型风格,铸造精良,造型独特。

  兵 器

  兵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器中较多的一类,它包括戈、矛、戟、钺、刀、剑、匕首等。

  龙纹戈 西周 18.5×11.5厘米 直内,宽胡,栏下三穿。胡援交接处饰一夔龙纹,巨夔张口怒目,有弯曲角,凶猛刚烈。夔身细长,两足,夔尾上卷。  戈、矛和戟

  戈,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钩杀。由戈头、戈柲(用于手执的木、竹、铜柄)、柲冒(柲顶端的铜冒)和铜鐏(柲末端的铜头)4个部分组成。戈头每部分又有专用名称。戈下部为刃,戈刃上面的长条形部分叫“援”,刃与援之间的尖端叫“锋”。戈嵌入木柲中的部分叫“内”,由刃部向柲部转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用于穿绳缚柲的长方形小孔称“穿”。商代早期和中期的戈,器身短而粗,无胡,有的内有銎用以穿柲,有直内和曲内等不同形式。商代晚期至西周,部分戈开始出现胡,胡上有一穿或二穿。春秋战国的戈,援部细长,胡上有三穿,有的内上刻有铭文或花纹。此外,春秋战国时还有许多特殊形式的戈。

  蝉纹铜矛 战国 高28.3厘米 1991年四川省彭州市致和乡红瓦村战国窖藏出土,四川省彭州市博物馆藏。两件成对,形制纹饰均相同,矛身略呈菱形,两面分别饰变形蝉纹、手纹。其刃口锋利,纹饰精细,为巴蜀式铜矛中的精器。  商鞅戟 商 钩刺兵器,形似戈,长援向上微弯,上下有刃,中部有脊。此戟上有铭文“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  矛,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刺杀。由矛身和矛骹两部分组成。矛身有一锋二刃,中部为隆起的脊。矛骰即矛的銎,为直筒状,用于安装木、竹或藤条制作的长柲,柲的末端有铜制的镦。商周时,矛骹的两旁常铸有两个环耳。商早期矛身短而狭。商晚期、西周和春秋初期矛身宽大。春秋中期后的矛,多细而长,有血槽,有的在骹部铸有精美的花纹,各地出土的矛数量较多。

  戟,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戟是戈和矛的合体,即在戈柲的顶端铸有或装上矛形尖刺,西周时期也有戈和刀的合体。戟集戈与矛的性能于一体,既可刺杀又可钩杀,杀伤力较强。商周时的戟,戈、矛多铸成一体,戈体和矛身均短而宽。战国时的戟,一般为戈、矛分铸,矛头可随意装卸,戈体与矛身都较细长。这一时期,也有在戟柲上装有两件或三件无内戈的多戈戟,杀伤力更强。

  人首纹青铜剑 战国 青铜质地,由剑身、剑把两部分组成,雕有人首纹,雕工精美。  剑、钺、镞和匕首

  云雷纹钺 商后期 高36.8厘米 直内,援部呈方形,宽弧刃,两角外侈。阑部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穿孔。援部边沿饰云雷纹两组,中央有齿状镂空孔。  剑,流行于西周至汉代。是随身携带的短兵器,可斩可刺,由剑身、剑把两部分组成。各部位均有特定的名称,剑身前端突出的尖称“锋”,中间凸起的棱称“脊”,脊两旁从棱至刃的斜坡部分称“从”,从两边的刃部称“锷”,脊与两从合称为“腊”。圆形或扁形的剑把称“茎”,剑把与剑身之间的相隔处称“格”,又称“卫”、“镡”,茎末端的圆形部分称“首”。剑鞘顶端的玉饰称“珌”,中部穿带的玉饰称“珥”。西周的剑短而宽,春秋战国的剑细而长。

  钺,兵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钺即是大斧,既用于实战,也作为仪仗用具。钺的基本形状是长方形或方形,也有的呈月牙状。一端有刃,另一端有穿或銎,用于捆缚或插上木制的柲。由于是仪仗用具,多装饰精美,有的饰有人头,有的雕镂兽首,也有的饰有各种动物纹饰和几何纹饰。

  铜匕首 战国 青铜质地,器身短且扁平,柄较短,雕有花纹,铸造精良,是随身携带的小型武器。  铜镞 春秋 此组铜镞共8个,形状各异。镞流行于商至汉代,春秋时期出现了刃部为三角形的镞。  镞,指用弓弩射发的箭头。流行于商至汉代。前端有尖头,两侧有张开的两翼,中有凸起的棱,后有安装木制箭杆部分的铤。镞各部分也有特定的名称,尖头称“前锋”,中部凸起的棱称“脊”,两侧的三角形叶片称“翼”,翼的两个锐利的边称“刃”,两翼尾部的尖头称“后锋”,后锋与脊的连接部称“本”,脊与后部铤的相连处称“关”,关后端的圆棍称“铤”。春秋中期后出现了刃部为三角形的镞,这种镞无双翼,脊上等距离分布着3条窄而锋利的刃。汉代还有一种平头镞,前端无锋,呈圆棍状,不是实用品。

  匕首,即短剑,是随身携带的小型近身杀伤武器。器身短而扁平,有的一面有脊,一面平,柄亦较短。许多匕首上装饰着有时代特色的花纹,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乐 器

  中国是礼乐之邦,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是古代礼乐的重要物质载体。青铜乐器主要有铃、铙、钲、钟、鎛、錞于、铎、鼓等。

  回字纹铙 商 1968年河南温县小南张出土,铙为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一般3至5件为一组。此铙一组3件,大小不等,造型、纹饰均同。口部呈凹弧形,铙体为合瓦状,两角尖锐,底部有管状短柄。两面用凸起的双线构成回字纹。  铙和鼓

  铙,流行于商周时期。主要用途有两种:一是战争中退军时敲击,指示停止攻击;二是祭祀和宴乐时配合其他乐器击奏打节拍  青铜编铙 商后期 高36.5至53.5厘米 1993年湖南宁乡出土,编铙共9件,此为其中之一,均通体饰云雷纹,纽部有乳钉两组18枚,每组横竖各3枚。图为七号编铙,与其他稍有差别,鼓部两侧各饰一兽,纽部为云雷纹。每件编铙都能发出一个或两个不同的乐音,组合后可演奏乐曲。像这种件数较多,体形又较大的编铙极为少见。。形似铃而稍大,横阔竖短或横竖相当,上部为直口或稍凹的弧形口,体内中空,底部正中有管状短柄,柄中空可插木把。器表多饰兽面纹,也有的在铙体边缘或内部刻画虎、象、鱼等动物形象。使用时口部朝上,一手执柄,另一手执棒敲击。以大小不同的3个或5个为一组。

  石寨山型铜鼓 西汉 高36.8厘米 此鼓整体用铜制作而成,鼓身雕有精美花纹。  鼓,流行于商至汉代。常用于指挥战争,也用于乐舞宴享。中原地区出土的铜鼓很少,形状为横置的长圆筒形。顶部有两头高、中部低的枕形座,用以插杆饰。鼓身两侧蒙罩革制鼓面,周缘有钉鼓面的钉纹,下部有四足。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量出土铜鼓。这些铜鼓整体用铜制作,鼓面雕铸有精美的花纹。鼓身中空,两侧有环耳,腰部略细,无底。演奏时,一般直接放在地上,也有悬挂在鼓架上的。

  钲

  又名丁宁、金鼓。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南方的徐、楚等国。形似铙,但较铙高大,呈微下凹的弧形,两角尖锐,底部中央为管状短柄,柄中空与钲体相通。使用时口部向上,铜柄插入带有底座的木把之上,以棒敲击。

  钟

  青铜甬钟(三件) 年代不详 高53.6厘米  钟,由铙发展而成,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有甬钟、纽钟和鎛钟之分。最早出现的是甬钟,它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钟顶有悬柄,钟壁有兽面纹和乳钉装饰,钟口为凹弧式口。使用方法是口朝下悬挂在钟架上,以槌敲击。钟的各部位均有特定名称,悬挂钟的柄部称“甬”,甬顶称“衡”,甬中段突出部分称“旋”,旋的上孔称“干”,钟顶称“舞”。钟壁中上部突出的乳钉称“枚”,枚顶部称“景”,枚与枚之间的竖条间隔部分称“钲”,枚的上下横向间隔部分称“篆”。钟壁下部称“鼓”,弧式口称“于”,弧口的两个角称“铣”。甬钟的甬侧有旋,是斜挂在钟架上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纽钟,形状与甬钟大体相同,只是将悬挂的“甬”改为半圆形纽,直挂在钟架上。鎛钟钟顶作扁圆纽或伏兽形纽,下口平直。商代以后,器乐演奏时钟往往成组出现,每组由3枚至数十枚不等,称为编钟。

  曾侯乙编钟 春秋 长边748 x 265厘米,短边335 x 273厘米 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是曾侯乙的随葬品。由1件鎛钟、45件甬钟和19件纽钟组成,分3层悬挂于曲尺形钟架上。每件钟都标有音铭,并且都能发两个音,音高准确,12个半音齐备。整套钟音频在64.8—2329.4赫兹之间,共有5个八度音程,可以旋宫转调。编钟融金属工艺与声学技艺于一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铜 镜

  铜镜是古人用来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清代玻璃镜普及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既是实用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被视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历来受到古玩收藏者的垂青。

  伍子胥画像镜 春秋 此镜圆纽,纽外有4组人物故事图,其中有伍子胥画像。纹饰高雅,线条流畅。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从齐家文化到西周时期的铜镜,合金均为青铜,质地粗糙。镜全为圆形,一般直径为6至7厘米;厚为0.2至0.4厘米。镜纽较小,且多为弓形纽,无纽座。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居多,而有纹饰者以几何纹为土。

  规矩鸟兽纹镜 东汉 此镜为圆形,圆纽,花瓣式纽座,纽外雕饰鸟兽纹。纹饰清晰自然,线条流畅。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镜的厚度在0.1至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极其丰富多彩,除素面的外,也有单层或双层花纹。

  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镜纽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纽又加高加大。均有纽座。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汉镜纹饰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卜的锯齿纹、双线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均为圆形,镜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质较汉镜要轻薄,镜体也大为减小。南朝还出现了小型镜,一般直径为5厘米左右,镜纽最大特点是矮扁,顶部尽平,铜镜纹饰主要沿用汉镜的风格。

  淮南起照神兽铜镜 隋 此镜半球形纽,八角形纽座,其边棱皆双线,八个凸起的方块上各镌一字。内区饰东王公、西王母,四神及神兽,以双线相隔。外区饰铭文一周及十二生肖等图案。边缘饰缠枝纹一周。纹饰繁复,制作精良。  隋唐铜镜

  隋镜镜面大,壁厚,最大直径达33厘米,造型均为圆形。半圆形纽,较唐镜要丰满,皆有纽座,多为连珠纹和柿蒂纹。镜缘高平向外略有斜坡,缘内侧多饰锯齿纹一周。隋镜纹饰繁缛工整,图案多四方配置,讲求对称,并设置有界格,大致可分为3类,即四兽纹、十二生肖纹及四神十二生肖纹。

  铜鎏金嵌宝云气纹铜镜与铜嵌狮纹夔口铜镜 唐 直径5.7厘米;直径6.4厘米  唐镜外观厚实,表面多呈银白色、黑褐色(俗称“黑漆古”)和深绿色(俗称“绿漆古”)。造型除传统的方、圆形外,又创新出了八瓣菱花形、八瓣葵花形、委角方形、亚字形、八棱形。镜纽以半圆形纽为主,并有兽形纽、方形纽、树枝形纽。镜缘多呈斜面内倾,并饰花纹。唐初,镜缘装饰有忍冬、卷草纹;唐中晚期,多饰水波纹、重瓣花纹、花枝纹和流云纹等。唐镜背面的装饰图案,偏重于自由写实或故事,表现手法也由繁乱纷杂而转为清鲜优雅。唐初期,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造型丰腴、活泼,最引入注目的是海兽葡萄纹镜,它以高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海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纹饰华丽而繁缛。此外还有宝相花纹,它是一种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处理,变成的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唐中期,铜镜的纹饰,格调新颖,题材广泛,主要流行对鸟纹、蟠龙纹以及人物故事图案。唐后期,铜镜的纹饰趋于简单、粗拙,失去了盛唐时期富丽堂皇的风格。这时期,含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特别盛行,有道教意味的纹样,以八卦为主纹,配以附录、星象和干支;具有佛教色彩,佛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万字标志也被用作纹饰。唐镜铭文十分规整,字体多为正楷,字形扩大,字文清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骈体铭文。铭文依据意义可分为两种:一是歌颂赞美铭文,均为韵语,多四言、五言及少数长短句,其长者达数百字;二是宗教铭文,多配山川、日月、干支、十二辰图文。

  狻猊葡萄镜 唐 直径23.9厘米 此镜为狻猊纽,内区有8只狻猊作各种姿态,隙间饰葡萄纹。外区有飞禽7只,狻猊3对,上下饰葡萄及枝叶纹。镜缘饰重瓣花。此镜纹饰交错,极其富丽。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五代至元代铜镜

  五代十国铜镜造型主要有圆形、葵花形,亦有方形和方形委角的。纹饰除四灵八卦纹外,尚有花鸟纹和花朵纹图案。一般铜镜为素面,有的镜上铸有吉祥语或作坊铸工名。

  宋镜造型仍继承唐代多样化的风格,并创出了一些新式样。纽制变小,纽弓窄而孔显大,纽顶趋平。无纽座、圆纽座和花瓣纽座居多。镜缘主要有两种:一种较宽,里厚向外缓坡;另一种为窄边,比较方正。带柄镜的镜缘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宋镜大致自北宋政和年间开始出现铭文,铭文绝大多数为商标铭记,多置于镜纽一侧的方格内。

  海船纹铜镜 宋 17.3×0.6厘米 此镜的边沿是八瓣菱花形,镜背面布满了海浪波涛的纹样,一艘海船扬帆行驶,船头、船尾的人物清晰可见。这说明宋代海外交通贸易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表达了人们对航海中平安顺利的企盼。  辽代铜镜在形制上,主要有圆形、“亚”字形和葵花形,此外还有八角形。在纹饰上,主要有双鱼纹、八卦纹、童子戏花纹、荷花纹、连钱纹和牡丹龟背纹等。辽镜上也见有吉祥语句,不仅有汉字,还有契丹字。

  金镜造型常见的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带柄镜等。镜纽以圆纽为多,纽上部较尖,尖顶为平面。镜缘多外薄里厚,与宋镜特征相仿。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特征是:在圆形镜边缘内侧常铸有一个二层台,二层台有宽有窄,宽者上面多饰有花纹或铸有铭文。金代铜镜铭文意义渐乏趣味,偏重实用,惟有特殊情况,则为阴刻、边刻、地名、官名。

  双鱼纹铜镜 金 女真人祖地多河流,双鱼铜镜是深受女真人喜爱而具有民族特色的用品。此镜圆纽,纽外两条鱼在水中翻滚游动。鱼张口吐泡,目圆睁,鳞纹清晰,侧身摆尾,形象生动逼真。镜背满布线条流畅细密酌水波纹,双鱼出没于其中,显示出浓厚的自然情趣。  元代铜镜一般可以说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式样较少,除流行的圆形和圆形带柄镜外,早期常见的还有菱花形和葵花形镜,与金镜不同,它仍保留着宋镜六分法的形制。元镜镜缘多为素宽缘,里厚外薄,里直外坡。镜纽多为半圆形纽,较之宋金时期的镜纽要大。纽座主要有方形和圆形纽座两种。另外,无纽座铜镜此时仍占有很大比例。元镜纹饰有浅浮雕和浮雕两种。元代前期铜镜均无铭文,后期铭文内容也较简单,纪年铭文多绕纽配置。

  明清仿古铜镜

  宣德吴邦佐造双龙镜 明 直径21厘米 此镜圆纽,无纽座。双龙夹纽对峙,口对纽珠,昂首盘曲。隙间饰4朵祥云。纽上方有铭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纽下长方栏内有铭文“工部监造吴邦佐”七字。双重三角缘。镜体厚重,制作规整。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仿古铜镜的铅质比宋,金好,质细,表面多呈灰白色,但无汉唐铜镜的那种光泽。仿制的唐镜多有铭文,内区大于外区;而宋代仿制铜镜则正好相反。明代仿制的唐镜镜纽,比宋仿要大;纽顶多磨平,这是因为铸造时铜汁从此孔道流入,冷却后需打磨才能平整。唐以前铜镜纽绝无平顶,当时铜汁从范边流入范内。铸造方法的变更,为我们提供了断代的依据。明代仿汉唐铜镜,有的在装饰上明显具有本时代的特征。如明仿昭明镜的形制,却去掉纹饰变为素镜,再于纽至边缘的区间铸以铭文;仿唐重轮镜往往将中间的弦纹移到镜子的边缘,以便于内区铸以醒目的铭文;仿唐素圆镜上也多添铸铭文。

  清代仿制铜镜比明代还要精细,而且数量增多,并首次出现了宫廷仿制的铜镜。乾隆年间,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照本仿制了一批汉唐铜镜,主要有仿汉“鸟兽规矩纹镜”、“八乳禽兽纹镜”;仿隋“十二辰镜”;仿唐“瑞兽鸾鸟镜”、“四神规矩纹镜”、“双鸾纹镜”、“盘龙纹镜”。清官仿制的铜镜,铜质为铅灰色,镜正面多仍可光亮鉴人。民间仿制的铜镜,铜质则为白中闪黄。清仿铜镜,特别是宫廷仿制的铜镜,多照本模仿古镜,大体与原器整体造型一致,但棱角分明,厚重压手。清仿铜镜只重形似,而在装饰上,常常添枝加叶或随意变化。如仿汉铜镜,不仅镜体加厚许多,而且镜纽铸成很小的鼻纽,图案纹饰变形、走样,实际已流于不伦不类。

  古钱币

  古钱币是中国几千年来经济活动的实物见证,它从一开始就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紧紧相连。在漫长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其犹如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

  田字空首布 春秋 殷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铜制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一般等价物。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又将其转化成专职的货币,即现在所称的空首布。  夏商至晋代钱币

  刀币 春秋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刀是一种多用途酌工具,也是人们可以转让的财产。所以当时称为“削”的青铜工具便逐渐演变成最初的刀币,流通于黄河流域的齐、燕及赵地区。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海贝”,流通于夏、商之际。商代中晚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仿贝。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成为主要通货。早期布币空首,形体较大,战国以后,布币形制逐渐变小,首部变平,铲形无銎。用刀币的主要国家是齐、燕、赵和中山等,有尖首刀、明刀、圆首刀、齐刀之分。早期的圆钱为圆孔,方孔圆钱是战国晚期流通货币的一种,目前发现仅齐、燕、秦等国铸行。

  秦半两钱 秦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前336)以前,秦国就开始使用半两钱。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半两钱铸为标准,但收效甚微。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列国币制,以秦的方孔圆钱为统—的货币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西汉时期,最初仍沿用秦半两钱,后来将半两钱分为八铢、四铢和“榆荚”等儿种。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开始铸造五铢钱,半两钱始更名。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曾经进行了4次币制方面的改革。东汉初年仍使用西汉的五铢钱和王莽旧钱,并于建武十六年(40)恢复了五铢钱的铸行。汉代末年,小钱名曰“五铢”,实不足一铢;剪轮、环五铢此时也充斥市场。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四川,铸造了“直百五铢”及其他钱币;孙吴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钱币;曹魏初年,废止五铢钱,而明帝初年,又恢复厂五铢钱。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李寿改国号汉,于汉兴年间铸“汉兴”钱,这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大夏国,419年铸“大夏真兴”钱,开创了国号、年号合为一体,同铸于币文的先例。

  汉五铢钱 西汉 货币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以斤计;铜钱为二等币,用于民间交易。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禁止旧币使用。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中较成功的一种铸币,延续使用到隋末,长达700余年。   大布黄千铜币 西汉 “大布黄干”是新莽始建国三年发行的一种铜币。该币仿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铸造,属平肩平足类型,铭文有战国古韵味。   大泉五千铜钱 三国吴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铸钱币,通行一时,东吴则铸造了“大泉当干”,“大泉五百”,“大泉五千”等钱币。此对“大泉五千”铜钱便是其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钱币的特征。

  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南朝宋、齐、梁、陈均铸钱,北魏建国以后直到太和十九年(495),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此后各朝均铸有钱币。北齐初期,仍用北魏的“永安五铢”,到天保四年(553)才改铸“常平五铢”。后周之初,也沿用北魏旧钱,武帝时铸造了“布泉”、“五行大布”钱,宣帝时铸行了“永通万国”钱。

  开元通宝 唐 据《唐书》记载,开元钱文是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的。武德四年(621),唐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钱。开元通宝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也有特殊的重要性。唐以前的货币差不多都是以重量为名称,从唐代起改称“宝”、“通宝”、“开宝”,并冠以当时帝王的年号。“开元通宝”的“开元”却不是年号,而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钱仿汉五铢钱,每10钱重l两。开元钱轮廓深峻,钱文端庄匀称,铸造精良规范。有的开元钱背面还铸有星月纹标记。  隋建国后,于开皇元年(581)铸行五铢钱,隋五铢是中国古钱中五铢钱的最后一种。唐代刚建立时,用隋五铢钱。高祖武德四年(621),铸造了开元钱“开元通宝”,高宗时改铸“乾封泉宝”,肃宗时又铸“乾元重宝”,后两种钱均与“开元通宝”并行使用。

  开元通宝 唐 据《唐书》记载,开元钱文是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的。武德四年(621),唐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钱。开元通宝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也有特殊的重要性。唐以前的货币差不多都是以重量为名称,从唐代起改称“宝”、“通宝”、“开宝”,并冠以当时帝王的年号。“开元通宝”的“开元”却不是年号,而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钱仿汉五铢钱,每10钱重l两。开元钱轮廓深峻,钱文端庄匀称,铸造精良规范。有的开元钱背面还铸有星月纹标记。  宋初的“宋元通宝”仿自开元钱,以后凡如此大小者皆为小平钱,另有折二、折三、折五等钱,但铸量最多的仍为小平钱。宋钱书体多变,有真、草、隶、篆、行等体,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北宋钱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钱”的盛行。除使用金属货币外,北宋中期还创行了纸币——交子,这是世界的首创。南宋继承了北宋货币制度,铜、铁钱仍是主要通货。流通中的铜钱,以折二、折三钱为多。北宋的“对钱”沿用到南宋淳熙七年(1180)才绝迹,代之以一种纪年和纪地钱文的形式。南宋末年出现了当百大钱,钱文书体渐趋单一化。“交子”是南宋最主要的纸币,面额有一贯、200文、300文、500文。

  天禄通宝 辽 直径2.4厘米 此币品相完美,“天禄通宝”四字为隶书体,拙朴凝重,字迹清晰,被古钱币研究者视作稀世珍品。1981年在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是辽世宗耶律阮天禄年间(947—950)铸造,流传于世的现仅有两枚。  辽建国后,多用唐、宋以来的旧钱。现今,辽前期钱币发现极少,是为泉界珍品,主要是汉文钱,契丹文钱罕见。金初,使用辽、宋旧钱,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设交钞库,发行纸币,称为“交钞”。金正式铸钱是在海陵王正隆年间,金钱皆用汉文,可与宋钱相媲美。西夏福圣承道元年(1053)以后开始铸钱,仁宗时正式设立铸钱机构——通济监,以汉、西夏两种文字为钱文,有铜、铁两种铜钱区。

  元明清钱币

  至正之宝权钞钱 元 此钱币是元顺帝至正年所铸,配合至正交钞面值而发行的铜钱。大小不等,穿上皆为“吉”,右为“权钞”,左有“伍钱”,“贰钱伍分”、“伍分”、“壹钱伍分”、“壹钱”等5种。  元代主要流通纸币,中统元年(1260),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从此,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直到武宗至大二年(1309),才大量铸造铜钱。钱文分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四等。元末,各地建立了多个农民起义政权。这些政权有国号、纪年,也铸造货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流通。徐寿辉铸有“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张土诚铸有“天佑通宝”,韩林儿铸有“龙凤通宝”,陈友谅铸有“大义通宝”,朱元璋铸有“大中通宝”等。

  崇祯通宝 明 明末纸币体系崩溃,崇祯帝允许各地钱局开炉铸钱。由于欠缺统一规范,各地钱局所出钱币大小不一,名目繁多。崇祯通宝的背文因此多种多样,蔚为大观,总体来说,可分为6类,即:以图案为背文;标示年份;标示钱币重量;铸印钱局名称;加注地名;钱背记载事件。此枚崇祯钱,钱面刻“崇祯通宝”四字,中间方孔。阔边薄身,字体厚重,铜色泛红。  明初期沿袭元代纸币制度,从洪武年间就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成为定制。明后期纸币贬值,铜钱铸造开始增多。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铸“永昌通宝”钱,分小平、折五两种,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铸“大顺通宝”等钱。明亡以后,明代藩王纷纷自立抗清,设官署,建年号,又各自铸有钱币,以永历钱铸量最大,传世较多。

  太平天国通宝 清 直径3.8厘米 天国通宝当十钱,方孔阔缘,楷书。它是太平天国最早铸造的钱币,于太平天国立国之初发行,今存世仅18枚,极为珍贵。  清代的币制以银为本,钱为末,但民间使用的主要还是铜钱。清军入关以前就已经开始铸造钱币了,如努尔哈赤铸“天命汗钱”、皇太极铸“天聪汗钱”。入关后,从顺治开始历代相沿,各朝都铸造以年号为名的制钱,面文是年号加“通宝”或“元宝”,背文为满文或满汉合璧,分纪局、纪地、纪值,或星、月、圆点等。清政府除在中央工、户两部设局铸钱外,各省亦允许设局铸钱,制钱成为主要通货,白银作为大额支付而行使货币职能。咸丰年间发行了当五、当十,直至当五百、当千的多种钱币。清末,币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机器压制的铜币取代了方孔钱,银元和新式钞票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国号“太平天国”,初期曾铸行“通宝”钱。咸丰三年(1853)定都南京(后改天京)后,铸造太平天国钱币,版式繁多,背文为“圣宝”等字。

  金铜佛像

  中国佛教的金铜佛造像依照语言和流行地区划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系统,其中流传地域广泛、影响最大的是汉、藏两系佛教造像。

  铜鎏金佛像 十六国北魏初 高8厘米 佛的发髻为磨光肉髻的形式。面容和煦,身着通肩式大衣,双手结禅定印。此时期造像传世较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 高1O.5厘米 此像双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双腿盘曲结跏趺坐。身披袒右式袈裟,细密的衣纹表现出衣服的质感。头顶磨光,无发纹,肉髻较大。头光上饰莲花,舟形背光上雕十佛表示千佛。边缘饰火焰纹,风格朴拙。四足座床。  金铜佛在中国佛教初传期称作金人或金泥铜像。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施造可容纳3000人的佛寺,于中“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一般认为即是金铜佛像,这是中国立寺造像首次见于史载。随着古代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交流,在印度显教期出现的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艺术,以及密教期形成的东印度帕拉、尼泊尔、斯瓦特和克什米尔等造像模式先后传人中国。北魏初期佛像就有较多的犍陀罗佛像痕迹,同时又受到马土腊造像的影响。佛的造型多为坐姿施禅定印,发髻呈水波纹状,通肩大衣薄柔贴体,衣纹走向呈u形或变形s状,与中国人物画“曹衣出水”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云冈石窟的开凿,金铜佛也呈现出新的风格,其中以释迦牟尼佛坐像最具有特色,其额宽颊丰、鼻挺嘴小、大耳垂肩。身穿袒右肩式大衣,内着纹线细密的僧祗支,结跏端坐于四方台座上。光背为大舟形,由头光背和身光背两层纹饰组成,内饰化佛。这类造像流行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北魏迁都洛阳前的主导样式。北魏晚期佛像以龙门风格为主导,出现了形象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饰上的“褒衣博带”,可谓是清谈玄学的南朝士大夫的写照。西魏造像面庞丰同,体躯壮实,褶襞稠密。东魏和北齐的金铜佛,继承了北魏造像的某些样式。东魏承北魏清瘦的遗风,像身衲衣贴体,褶襞较为简洁。北齐造像身体修长,衣着轻柔而线条简洁,同时显示了向隋唐造像过渡的新作风。

  铜鎏金观音立像 北魏初 高13.6厘米    铜鎏金佛立像 北魏 高10.5厘米 此像面庞圆润,顶饰磨光式发髻,身着通肩衲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示施与众生安乐无畏;左手结与愿印,象征满足众生美好祈愿。双足并立于圆台上,下承四足梯形方座。光背为舟形,由头光与火焰纹身光两重纹饰构成,其后镌“永平四年(511)岁辛卯十月十六日王静为敬造佛像一区”。    一佛二菩萨立像 北魏 高14厘米 佛陀为浅水波纹式发髻,身穿垂领广袖大衣,领口作折带纹。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双足并立。两侧的菩萨像顶饰高大巍峨。舟形光背由头光与身光二重纹饰组成,宝相花、火焰纹遒劲有力,刀法细腻精练。四足方座侧面镌刻造像缘起及功德主名姓。整像体现出北魏晚期造像在形象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饰上的“褒衣博带”,以及创作手法上的精细入微,更趋于写实。

  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观世音菩萨像 隋 高15厘米 此像服装采用褒衣博带式。面容及发髻刻画较为简略,有古朴粗犷的气韵。舟形背光上刻有环状头光,火焰纹大而流畅,别有一种简约的韵味。四足座床上刻有年款、造像主及造像缘起。  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佛造像广额丰颐,躯体敦实,姿势显得凝重呆板。菩萨像多是头戴花冠和发髻冠,前腹挺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倾,身体比例略显失调。璎珞颗粒粗硕,深垂过膝。缯带和帔帛在体侧低垂,缺乏动感。流行的铜鎏金菩萨像,身材修长,莲瓣状背光呈前拱状,上端尖锐,火焰纹浅显细腻,佛床为双重式四足方型,有的錾刻铭文。

  唐代金铜佛在形体上以丰腴为美,佛头饰螺发,面庞及像身圆润浑厚,胸部可见肌肉凸起,天王力士像的肌肉感尤为突出。菩萨像以女性成熟丰盈的体态作为表现形式,多束高髻,上躯袒露,或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的外轮廓和帔帛的曲线,构成造型上的三折枝式,这是唐代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唐代佛造像的衣纹起伏流走自然,特别是一些坐姿佛像,垂落千座前的衣绉布排有序,繁而不乱,富于时代感。

  宋代造像以写实著称,基本是依据世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来塑造佛像,当时最流行的题材是观音及罗汉等。此时的菩萨像如同现实中的贵妇,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中嵌宝珠,并饰有繁复的蔓草纹;身披网状璎珞珠饰,衣褶宽大流畅,呈现出一派富贵气象。佛像的衣着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内着V领僧衣、外斜披袈裟的新样式,这实际是将宋代僧人的衣着借鉴到佛像上。

  辽代佛像在沿袭中原文化艺术传统的前提下,又融合本民族的特色而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佛像面庞丰圆,肉髻呈缓丘状,身着袒胸衲衣,下着长裙;菩萨像多头戴花蔓冠,冠箍的形制较特别,束发披肩,装饰较宋地简洁。坐像上身挺拔,双膝紧收,而立像则两腿显得板直。台座均为束腰式,多见上部仰莲宽肥舒展,下承圆形或六角、八角形的底座,表现出一种权衡之美,有别于宋像。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唐 高11厘米 此像肉髻呈缓丘状,额宽颊丰,眉目修长,眼睑微开,鼻挺唇厚,大耳垂肩,神态静穆祥和,躯体壮硕丰满,着意刻画出佛家思想与世俗要求相结合的形象。身穿袒右式僧衣,右肩覆搭偏衫边角,衣纹转折曲复自然。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端坐于覆莲座上,下承六角方台,镂空的舟形背光外侧饰有细密的火焰纹。    菩萨像 宋 高14厘米 此像面相端庄,表情宁静而略含笑意。高耸的发髻上饰有花冠,顶部安奉化佛,宝缯垂落肩部。胸前饰璎珞,帔帛曲折反复。大裙的衣褶生动写实,富有立体感,俨然为人问雍容华贵的女性,反映了佛教造像的世俗化。    弥勒菩萨像 辽 高13厘米 此像头戴高耸的花冠,冠上饰小塔及卷草纹饰,缯带垂于两肩。相貌和善,上半身偏长,胸前佩璎珞,身形继承了唐代一些菩萨造像的收腰做法,优美自然。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执净瓶,衣褶刻画逼真,写实生动。花口式平面台座,莲瓣饱满。

  汉传佛教造像——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三代随着藏传佛教在内陆的传播,汉式传统造像虽然在承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明代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又独盛一时,造型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的汉传佛教造像特别是中早期造像,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像身胸、腹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清代的汉传佛教造像的主要特征是颊丰颐满,弯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佛像大都是着袒右式衲衣,质地显得比较厚实。菩萨像多为汉式装束,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真实感觉较强;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显得纤巧无力,缺乏艺术感染力。

  铜鎏金罗汉坐像 元 高81厘米    观世音菩萨像 清 高94厘米 此像两手相叠置于腹前。头梳高髻,发髻上罩以帔帛,然后横搭于双肩上。面形长圆,神态慈和;身着曲领下垂式袈裟,胸前缀璎珞,长裙飘曳,显得雍容华贵。    铜鎏金关公像 明 高34厘米 关公即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此像头戴冠巾,脸庞方阔,面露忠勇,身着甲胄,有五绺长髯;左手抚胯部,右手握拳,垂足端坐,台座已失。

  藏传佛教造像——西藏地区

  都松钦巴像 元 高13.5厘米 都松钦巴(1110-1193),其名意为“知三世”,四川甘孜新龙县人。他先后创建噶玛丹萨寺和楚布寺,被追认为黑帽系的第一世活佛。此像头戴金边僧帽,正中饰羯摩杵。面容寂静,身着衲衣。双手掌心向内置于膝前,跏趺端坐于覆莲座上。造型写实传神,仪态庄严,堪称藏西地区金铜造像的佳作。  西藏地接中亚和印巴次人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藏佛教艺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虽然吐蕃时期的法王重视以本土审美标准塑造佛像,但从七八世纪至十二三世纪,西藏的金铜佛还是以模仿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和尼泊尔等外国作品为主,其中以克什米尔、尼泊尔风格的造像居多,人致在13世纪左右才逐渐形成了本土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高肉髻、颧骨略显高突、腭部呈尖状、阔胸高乳、细腰大臀等体貌特征,而对于猛相神则突出其凶忿的形貌和律动感。此外,造像的衣冠形式、莲座背光式样也趋于统一。

  在选材与造型风格上,13至15世纪的藏西(阿里地区)佛像深受克什米尔和东印度造像的影响,多采用黄铜制作。面颊略瘦,额部较宽,五官深刻,细眉突起,眉弓处加刻阴线。发髻高耸,宝缯曲卷外扬,与身后飘逸的帛带纠结而成镂空的光背状,有的还辅以梁架起到加固的作用;还有的在璎珞钏镯、衣缘、台座覆布及眼白、眉毛等处嵌红铜、白银或镶松石等,一般不鎏金。17世纪后,随着古格王朝的灭亡,藏西造像所见稀少。以拉萨为核心的藏中地区,12至13世纪的佛造像主要汲取藏西、尼泊尔、克什米尔及印度的工艺技巧,明清以来义融入了汉地造像的艺术风格。传世的明代藏传金铜佛多产于藏中地区,特别是14至17世纪的写实技法空前提高,高僧的肖像作品比较流行。这一时期的造像普遍比例协调,五官端正优美,细部刻画生动,有的像身开设槽眼,镶嵌松石、珊瑚等,又喜在裙上饰以凸起的双籀纹,如绳链般缠于腿部,膝间露出的裙角,宛若倒置的折扇,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有些作品追摹明代宫廷造像。拉萨多觉边肯、扎什伦布寺及康区德格等地的金铜佛,都与永乐青铜塑像和东印度佛像的风格相近。

  铜无量寿佛坐像 元 高26厘米 此尊无量寿佛跏趺坐于双层莲台上,发髻高耸于冠饰之后,面部泥金,神态垂目静穆,双手结禅定印,身佩耳珰项串珠钏,帔帛于耳际绕臂而下,形成镂空的光背状,这是藏西造像的主要特征之一。    铜莲花生像 明 高14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正面饰象征阴阳或理智合一的半月和太阳图形。缯带束成蝶状,耳趟较大。双目圆睁,眉弓部加刻阴线,眉间现白毫,嘴角微翘。身着僧衣,外披僧氅,右手原执金刚杵,左手托骷髅碗并应挟持天杖,跏趺端坐,莲座后錾刻梵文。整像由黄铜铸造,比例匀称,雕饰精美,体现了藏西造像的艺术特色。宝生佛之事迹功德,主要载于密部经典,为金刚界曼茶罗五智如来之一,代表南方,能出福智万行之宝,以济众生,因而得名。此像以黄铜铸造,局部嵌银,眉毛突起,眉弓部刻阴线,袒右式大衣沿袭印度萨而那特表现手法。台座底边扩张,莲瓣简略宽肥,具有鲜明的藏西造像风格。    铜鎏金密集金刚像 明 高26厘米 密集金刚又称密聚金刚,是藏传佛教诸本尊中较早出现的一尊,为宁玛、萨迦、噶举和格鲁四大教派所共尊。此像三头六臂三目,主臂右手持杵,左手执铃,拥抱可触金刚佛母,其余诸手各持法轮、莲花、宝剑、摩尼宝珠等法器。金刚与佛母均戴花冠,身着天衣,严饰珠宝璎珞,以双运相趺坐于仰覆莲台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西藏地区铸造。

  藏传佛教造像——藏东、内蒙及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 清 高106厘米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储,现为兜率天的菩萨,未来将诞降世间成佛。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兼具佛装与菩萨装两种形象,实乃佛。相传我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便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此像头戴天冠,额际高广,白毫凸现,目光下敛,面容和煦。双手当胸结说法印,风空二指各捻龙华树花茎,上绕至肩,右置法轮,左奉军持。上躯袒,下着裙,细腰丰乳,肩搭帔帛,双足并立于方形台座上。冠饰、璎珞及裙带等部位镶嵌松石、珊瑚。此像由铜皮打制,分段接合而成,应是内蒙古地区锻造。  除西藏外,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北京、承德以及蒙古的藏传佛像制作也颇为兴盛。以昌都为中心的川、青、甘等地制作的佛像最具特点,造型质朴,在风格和表现技法上颇受内蒙古和内陆造像的影响,通称为藏东佛像。

  弥勒菩萨像 清 高21厘米 此像呈天男形,头戴五叶冠,发髻呈葫芦形,宽额丰颊,面容和煦。缯带曲卷于耳际,造型夸张而别致。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肩臂两侧的龙华树枝叶阴刻法轮、宝塔图案,垂脚倚坐于须弥座上。这种善跏趺坐姿,几乎成为弥勒造像的专用姿势。此像冠饰及肩花均可拆装,内蒙古地区锻造。  内蒙古与蒙古的金铜佛多为清顺治至乾隆时期的作品,二者的风格既有区别亦有联系。内蒙古的造像面庞宽阔,双目平直,鼻若悬锤,颧骨突显,表情憨厚。冠饰及肩花大而繁复,又喜嵌松石、玛瑙和青金石。菩萨佛造像多戴五佛冠,梳葫芦形发髻,项挂长珠链多从两乳外侧绕过,缯带和帔帛呈祥云状飘于体侧。有些作品采用铜皮锤揲、分段接合而成,质地轻盈,鎏金略显稀薄,也有以金或银板锤揲而成。台座多为仰覆莲瓣,但莲瓣宽肥,轮廓迂缓,缺乏隽秀之气。内蒙古系统造像的产地包括呼和浩特、乌兰巴托以及北京、承德等地,国外学者又称其为内蒙古察哈尔式,即流布于呼和浩特、包头、集宁、张家口以至甘、青一带的造像式样。

  蒙古是指清代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所在地区,其造像风格始创于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洛桑丹贝圣赞,世称“丹巴体系”。其祖型源自藏中风格,特征是面容端丽,上躯挺直,肩胸宽阔,腰部收敛,花饰精巧。佛像多穿袒右式大衣,菩萨下着裙,仍是不重刻画衣褶而使肢体突显的萨尔那特样式。有的裙部阴刻U形纹,并敲刻梅花点,结跏的双腿间露出扇形的裙角。菩萨像的装饰略多,胸前的长珠链大多从两乳外侧环绕,融入了东印度帕拉和尼泊尔造像的某些因素,端正中不失纤巧与柔软感。台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束腰不深的高台座,仰覆莲瓣交互排列,紧贴座壁,底边呈卷唇状.另一种是鼓形莲座,上敞下敛,莲瓣层层包裹,但多扁薄,这种台座是喀尔喀蒙古造像的特色。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绿度母像 明 高19.5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其上浮雕珠宝密实镶边,冠饰精美。束冠的缯结在双耳上方呈小巧的扇形,尾端上扬。耳趟大而圆,饰连珠纹,制作精致。项链由系列环饰组成,其上悬坠3个珠宝饰物,繁缛而精美的璎珞钏环,与波浪状的衣纹相辉映,朴素中透出华丽。左手置胸前作说法印,右手下垂至膝结施与印,掌心均持莲茎。像身略呈三折枝式,右舒坐,脚踏莲花。台座上下层各镶周连珠,束腰内收成锐角状,莲瓣挺拔秀长,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此像用红铜以失蜡术浇铸而成,莲座上镌刻楷书阴识“大明永乐年施”,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  元代宫廷专门设立梵像提举司负责塑造藏式怫像,与制作铜佛有关的部门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尼泊尔、西藏的造型技艺传播到内陆,流风所及影响了元代整个艺坛。元代藏系怫像虽然承袭了尼泊尔风格,但其面目已趋藏化,同时融入了汉地的审美因素和表现技法。菩萨像均袒上身,下着裙,璎珞颗粒较大。佛像面庞网满,肩胸宽厚,肢体突显,衣纹简洁。

  金刚齿菩萨像 清乾隆 高20厘米 此像为右舒坐,右手持独钴杵。头戴五叶宝冠,顶结葫芦形高发髻。面相庄严,像身圆浑粗壮。覆莲座上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铭款,下沿刻“金刚齿菩萨”,为乾隆朝宫廷作品。  明代宫廷造像,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直接以两减作品为模范,多用红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风格传承脉络清晰,同时又融人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只是更加铺张细节,浮雕珠宝密实镶边。原来在西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在内陆也已经淡化了。在形象塑造方面,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男方女圆,略带汉族人物造型特征。菩萨佛母像多呈三折枝态,身上装具制作精巧。莲座通常是圆形或方形两种造型,仰覆莲瓣上短下长,束腰内收成锐角状,主瓣问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卜翘。莲座上下层各镶一圈精致的连珠,富而堂皇。这些造像多为中央政府赐赠减传佛教各派高僧的礼品,一般都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楷书阴识,对西藏金铜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代宫廷造像始于康熙时期,至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不仅摹造克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等多种风格的佛像,而且还雕铸了大量宫廷匠师设计的作品。这些造像多在皇帝及章嘉、土观呼图克图的直接参与下完成,台座上通常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刻款、“大清乾隆年敬造”铸款以及佛名、部属等楷书阴识。造型端庄,面相宽平,铜质精炼,衣褶线条若行云流水,富于汉族审美品味,但已趋于程式化。据清宫档案记载,有的佛像并非宫廷所造,只是将进贡的佛像重新修整或刮去款识再加刻官款。

  法 器

  响铜钹 清 直径8厘米 此对钹用铜铸造而成,制作精美。在佛教中,铜钹为伎乐供养具之一,其形状如圆盘,中心穿一小孔,系以绳缕,两片互击而鸣奏。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器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铜鎏金马头明王金刚橛 清 高19厘米 金刚橛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转化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具有降魔的作用。顶上有马头明王金刚的头像,锥形橛头饰有神鲸,造型奇特。  法器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种。具体来说,庄严道场的佛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供养用的佛具包括灯。华、香、瑜伽器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古代比丘生活日用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其中钵为  鎏金转经筒 清 高21厘米 此转经筒置于一个亭阁式的铜壳内,转经筒上有六字真言,其内也装有六字真言和其他经咒的经卷。用手以顺时针方向捻动铜亭顶端的经轴,即表示将经咒念了一遍。一般人也称之为摩尼筒。比丘游化乞食时所用,依个人食量差异而有不同大小,材质则以铁钵、瓦钵为主;置物用的法器包括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密教的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其中金刚杵有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等几种,其各钴形状呈鬼面,或为人形,钴之上方则呈握状,可供行者手持之用。另外还有藏密特别的法器,如八吉祥、七宝等。

  法器具有非常丰富的宗教内涵及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从法器的宗教内涵来看,法器一般都有一套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仪轨,如它使用的场合、方法、目的及意义等。法器的宗教内涵除了体现在功用上外,还体现在其艺术造型和装饰上。均有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明显标志,所以这些也归于宗教内涵的具体表现方面。从法器的艺术观赏价值上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和工艺上。不同的法器造型各异,神秘而完美,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隋趣,令人叹为观止。

  铜鎏金金刚铃、杵 清 高15.5厘米;长9.5厘米 金刚铃是密教的法器之一。此铃又称为藏铃,用于督励众生精进及警觉诸佛菩萨,共有5种形式。杵原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是修法时的用具之一。    铜噶当塔 元 高14厘米 此塔由束腰仰覆莲座、中型塔身、多角平头、十三天、莲瓣形华盖及莲花宝珠构成。古朴的形制体现了元代噶当塔的造型特点。西藏地区铸造。    铜鎏金菩提塔 清 高19厘米 菩提塔是善逝八佛之二,为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得道,觉悟成佛。藏语称“强趣曲丹”。据说此塔是以影胜王所建塔为样本,十三层相轮,上有华盖,以目,月为饰,象征佛光普照。华盖两侧各垂飘带,与塔腹相连,具有藏式佛塔的风格特点。

  铜 炉

  铜鱼耳香炉 明 8×13厘米 此炉是明代香炉的典型式样。双鱼耳形象灵动,底设稳重的圈足,广腹敞口,从炉身铜质内部向外闪现暗黄色,十分可爱。炉底楷书阳识“大明宣德年制”。  铜回纹炉瓶三事 清 16×9厘米;6×9厘米;15×14厘米 炉瓶三事为旧时北京通行用语,即香炉、筋瓶和香盒。焚香时,中问陈放香炉,两旁分置瓶、盒。筋瓶放置火筋、火镰,香盒放香屑或香条,是焚香必备之物。三件器物由红铜铸造,质感温润厚实。在盒、炉、瓶、镰上依次有阳识阿拉伯文“我凭着普慈的独一的主的尊名起誓”、“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独一的主、普慈的主”、“赞主清净”等内容,这种经文的措辞及书写格式,为三四百年前所有。炉底镌篆书阳识“正德年制”。  铜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根据用途、形制的不同,可分为薰炉,宣德炉和手炉等。

  薰炉是薰香用具,流行于两汉魏晋时期。由炉身、炉盖和底座3部分组成。炉身为中空的半球形,内置香料。炉盖与炉身盖合,上小下大,镂空雕刻以利于香烟冒出。底座为圆形,或做成各种雕塑,上有圆柱与炉身相接。除普通薰炉外,较常见的还有炉盖做成山峦状的博山炉。这种炉炉盖雕镂成高低错落、群山叠嶂的形状,山上雕刻有花草树木或龙、虎、猿等各种动物以及骑猎人物等,有的还配以鎏金、错银的花纹。许多博山炉下设盛水的圆盘,燃香时造成云雾缭绕、水天相接的效果,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因之称为博山炉。

  张鸣歧款铜雕人物故事纹于炉 清 高20厘米 此炉呈长方形,炉身四面开光雕饰人物故事纹,取法细腻,层次感强,炉底四角装饰云头纹。炉盖口沿作一周浪花形装饰,顶部网状为地,也雕有精美的纹饰。  宣德炉是指明宣德年间铸造的一批宫廷专用的香炉。器型为圆身,敛口,三足。胎料为南洋进口,加入多种金属反复烧炼4至12次之后制成。炉身以褐色为基调,发出青、绿、红、蓝、黄、褐、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异常美观。底有“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宣德炉外形美观,价值很高,自制成后即有仿制者,清代至民国年间的仿造品更是不可胜数。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暖手用的工具。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或提把)等组成,但也有无柄的。盖为炉的散热区,有许多小孔。手炉表面有千变万化的纹饰,有的还在炉身、炉柄等处刻有人物、山水、花鸟、花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