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几尊没有说明牌的佛像

10]

11]交脚菩萨

12]
13]弥勒佛 铜 明朝

14]细节,见过戴头冠的笑佛吗?

15]另一尊戴头冠的笑佛,喜悦之情处处洋溢

16]观音铜造像 明

21]达摩铜造像 清

22]托塔天王李靖
23]鎏金释迦牟尼铜造像 明

24]大耳朵

25]韦陀铜造像 明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的八神将之一,位居32位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位手下有八神将)据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抢走了佛的遗骨,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把他视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自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的背后,面向大雄宝殿,保护佛法.
28]八臂观音像

30]送子观音铜造像 清

31]很为这是尊铜像而惊叹

32]

33]

34]明代铜雕 水月观音

这尊铜雕经常出国参加展览,我在“大三国志”展览时第一次看到过它,真是神形兼备,气势非凡。
37]如果选平原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我坚决投它一票。

1】扫盲之三,酒器。
酒历来被认为是筵席上最重要的角色。对了,商代那时喝的是米酒或果酒,还没有白酒。
据称,夏朝的禹帝就在喝醉过一次后说:酒太好了,正因为如此,后世一定有人会为了它家破人亡。
是不是这样我不说,我只想说因为酒驾,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
爵,饮酒器,或者温酒器。常见的形制为深腹,前面有倾酒用的“流”,后面有“尾”(流和尾别认反了哈),旁有把手,口上有两个柱子,下面有三个尖的高足,便于生火加温。
古人不喝凉酒是吗?
兽面纹平底铜爵 商 新乡市辉县出土

2】这两个柱子是做什么的呢?有人说是放胡子的

3】兽面纹铜爵商 新乡辉县出土.
请记住新乡的辉县吧,这里不仅有人造奇迹郭亮洞,有万仙山,有太行山,也有沉甸甸的青铜王国。

4】(耳+耳,这字字典没有)斐妇(女+桌)铜爵商,新乡市辉县出土

5】有盖的爵不算多见,尤其是有这么生动的装饰,古人喝酒时一定乐趣融融。

6】觯(zhi 四声),饮酒器类似杯子,大多数有盖。
它是圈足,那么,它该怎样温酒?
“卫父已”铜觯。

7】觚(gu 一声)饮酒器,大致相当后世的酒杯。
兽面雷纹铜觚商
8】“子”铜觚 商 新乡市辉县褚丘出土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细长身子倒酒很不方便?也许,这都只是礼器。
一个爵一般配有一个觚,在商代贵族墓葬里,拥有觚爵套数越多的人,身份也越高,也许,“爵位”这样表示等级的词就源自这里?

9】斝(jia三声)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比较大,没有流和尾。
展板上写是灌酒器,盛酒行灌礼(酒洒于地,祭祀祖先之灵)。
火焰纹平底铜斝 商 新乡市辉县出土
10】“止”铜斝 商

11】在腹部分裆,“戈”铜斝 商 新乡市辉县出土

12】尊 大中型盛酒器
(耳+耳)斐妇(女+桌)铜尊 商, 新乡市辉县出土

13】三鸟铜尊

14】细节:敞口短颈,宽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弦纹(弦纹,横线,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15】肩部饰鸟头

16】鸟头的边上饰云雷纹(云雷纹,青铜器的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构成)

17】卣(you,三声)专用于放祭祀用的香酒的盛酒器
(耳+耳)斐妇(女+桌)铜卣(you,三声) 商, 新乡市辉县丘 出土

18】绳纹提梁铜卣 商 新乡辉县出土

19】有圈带纹,方格点纹,三角雷纹。
我很喜欢这些纹饰,组合起来感觉很雅致。
20】而且卣上都会有一个提梁,这个做成了扭卷的铜绳子,上次在四川博物院,居然看到了一个卣上是真正的绳子,千年不朽。
我实在是爱看博物馆啊,要知道每次看都会看到很多的意外和惊喜。

21】罍(lei 二声) 大中型盛酒器或盛水器
兽面纹铜方罍,商
罍,有圆的,也有方的。

22】通常在一侧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用绳子一兜,方便倒酒。

23】觥( gong 一声) 盛酒器 多作鸟兽形
龙虎纹铜觥 商

24】你觉得这是龙吗?呵呵,嬉皮笑脸哦

25】壶 盛酒器
几何纹镶嵌铜壶 战国 ,如果放大了看,这个壶上嵌错着很细密的红铜纹饰。

26】兽面纹穿带铜壶 商 新乡辉县出土

27】方形的壶在战国以前叫壶,到了汉代,起了个专用的名字叫做钫(fang),用途还是盛酒或粮食。
衔环铺首铜钫 西汉

28】盉(he 二声)调酒器,盛水调和酒的浓度
鸡头铜盉 西汉

29】这个鸡头是不是挺写实的?鸡嘴可以开合

30】扫盲之四,酒器写的差不多了,贴两张水器。
铜匜(yi,三声),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铜盘,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用来盛水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
古人很讲究,一定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呢!

31】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像盆,大口、深腹、无足或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
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成为“鉴”。

1】鼎,相当于现代的大锅,盛煮熟的肉用的。
一般鼎的形状是大肚子(以容物),两个耳朵(便于插入木棍什么的抬举)对立在口上,下有三足(也有四足)。
兽面纹铜鼎 商

2】鼎上的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是龙的儿子,天生好吃,最后吃到把自己的身子都吃没了,只剩下个脑袋了。
看看这个饕餮,有头有眉毛,看看它的眼睛,是不是正诡异的凝视着你呢?
我觉得它在说,妙不可言的美食的呢?快快奉上

3】鼎的形制随着年代的不同而异。比如它的足,有尖足,柱足和扁足的形状,有三足也有四足。

4】夔(kui 二声)龙纹铜鼎 商 新乡市辉县褚丘出土
5】夔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它主要形状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6】这个鼎缺失铭牌了,它有个盖,很少见,鼎足为蹄形。

7】我喜欢这个鼎,多拍几张

8】蓝色的铜锈,是怎样形成的?
蓝色锈的成分不明,绿色锈的成分为碱式碳酸铜。
据说蓝色锈是青铜器在埋藏过程中与周边含硫的物质发生反应后生成的

9】西汉时期的铜鼎,非常难得是,鼎上绘有红色的花纹。
我看到过西汉的陶器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花纹,在青铜器上绘画,我头次见呢!

10】子龙鼎 相传是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流入日本,2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行私人收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首次露面。2005年底,子龙鼎流入香港,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联合开展征集工作,与2006年底将子龙鼎征集回国,这个是复制品,该鼎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11】国博,子龙鼎。
12】鼎是用来放肉的,那么放粮食的是什么呢?
簋,现在的大碗,用来盛煮熟的黍、稷、稻、梁等熟食.
所以,北京的东直门那条吃饭的著名街道叫做“簋街”。

13】兽面百乳铜簋 商 新乡市辉县褚丘出土

14】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比较简单的纹饰之一。
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和簋的制度。大致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的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
所以,看看墓葬里陪葬的簋和鼎的数目,大致可以判断那个时候墓主人的身份级别了。

15】至于平民百姓是没有条件使用青铜器的,青铜饮食的功能全部可以用陶器替代。
陶簋、陶爵、陶壶。

16】还有一种饮食器--敦,是从鼎演变而来的,三短足,圆腹,有盖,盖上有三个环,翻转过来成盘状,后来敦形演变作西瓜状。
贝纹铜敦,西汉
17】豆,像不像个高脚杯?
早期的豆柄更加细长。
原来它也是有很多陶制品,在商后期专门古代盛酱肉或腌菜调味品一类食物,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在祭祀场合,豆是向神灵贡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即将肉从鼎中捞出来在俎案上切好再置于豆中才可敬奉。
龙纹铜豆,西汉。注意盖顶上的那两条龙,好生动。

18】几件炊具
甗(yan,三声),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甗上体圆,有两个如鼎上的耳朵,束腰,下有三足,足上肥下削,中间是空的。甗中间有一个圆铜片,上有通蒸汽的孔。
甗通常下半盛水,上半盛稻粱,做蒸煮食物用。
19】釜,盛行于汉代,上面置放类似锅的东西以蒸煮食物。

20】乐器
铙(nao),底下的青铜柄中空,可以插入木柄,拿在手上,用槌敲击。
鸣金收兵我记得也是敲的它。

21】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

22】关于武器
铜矛。兵器中一种“刺兵”。用于刺杀。
双孔式铜矛 双钮式铜矛商
那些环钮是用来系璎珞饰品的。

23】戈
“子龙”铜戈商
注意“子”“龙”两个字
24】各种不同形状的戈的柄

25】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弩机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
这件弩机保存的非常完整,仔细看还有字呢~~
还有马具和铜镜,以后再说吧。
26】西汉时期的铜器,看的出它们是做什么的吗?
27】一位老人在认真的看着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