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们跑在天津的大街小巷用各种方式去触摸这个城市或远或近的历史时本身就完成并恢复了一种 记忆 —— 一种集体记忆,这记忆其实一直存在,未曾消失,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人有关,它们如此温存,它们会春暖花开。 采编手记 题记:当记者们跑在天津的大街小巷,用各种方式去触摸这个城市或远或近的历史时,本身就完成并恢复了一种记忆 —— 一种集体记忆,这记忆其实一直存在,未曾消失,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人有关。 它们如此温存,它们会春暖花开。 咂摸咂摸天津味 一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城市,要摸清她发展的脉络很不容易,但地图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天津从建卫开始,经历了开埠的繁荣,既有过九国租界,也有过撤县设市的变革,更有过北方最大城市的鼎盛。 地图以一种最直观、最简明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天津版图的不断扩大,天津历史的不断丰富。一张张泛黄、卷边、缺角、破损的地图,让我们看着天津、陪着天津不断地成长、成熟,一段厚重的历史在我们手中,一页一页地翻过,一点一点恢复她原来的模样。 通过地图感受着天津600年的历史,就像每个天津人早起都要吃套煎饼果子一样。咂摸咂摸什么味?那就是地道的天津味儿。(王博) 在沧桑中见证 600年的历史一句话说不清,600年的历史一篇文章讲不清,600年的历史一个人看不清。采访徐老爷子时,听他说着那些从未听过的地名,我感觉自己无法触摸到600年的最深处,无法遥望到那个“男人梳着长辫子”的年代。 从徐老爷子那里,我看到了一张张已经泛黄的地图,但得知那仅仅是几十年前的“交通图”时,我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是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还是因为历史的深不可测,我一时茫然。 徐老爷子说,他那双已经被磨出老茧的手,伴随了天津近40年的变迁;徐老爷子说,他那双已经深陷的眼伴随了天津60多年的变迁;徐老爷子还说,他老师的那双手伴随了天津近百年的变迁。我想,可能正是这样一双双手,一双双眼见证着属于天津卫自己的600年。(王渐) 600年的精气神儿 说实话,一接到采访建卫600年的任务,就感到肩上好似压了千斤重担。 这还真不是夸张,回望六百年历史长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任何文字、任何描述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话说回来,要干还就真得干好它。这茫茫600年,不就是咱们天津卫老少爷们儿风发意气、挥斥方遒的六百年嘛!听着李大爷的描述,看看我们周围,窝棚、草炕已经被一片片环境优美的小区代替,多少死胡同、断头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00年的风吹雨打塑造了天津卫、打造了我们熟悉的天津城,更造就了只有咱们天津人才有的精、气、神儿。(徐杨) 讲述是一种继承 一个人讲述一个城市的变迁,在别的城市恐怕是天方夜谭,但在天津并不是一件难事。“京油子,卫嘴子”,海河水虽咸但孕育了天津人丰富的表达才能,俯拾皆是的传说和包袱,足够天津的老百姓茶余饭后,普及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就像我面前的这位老者,虽然没有丝毫显赫的地方,普通得在人群中很容易找出第二个来,但从他嘴中讲述的,却足以浓缩天津600年的变迁。“一条海河带动了整个天津的变迁,拿一份天津地图来,我能给你画出城市中心变化的路线来。”他的描述并不是来源于他的博学,而是他从小就从叔伯大爷那里“继承”的故事。(滕达) 纪念为了记忆 我觉得“纪念为了记忆”这句话特别适合我,要不是这次采访,可能天津的街名对我一直是个“谜”。 “谜”这个概念从物质角度来讲,就是我总找不到地方,或者开车走了单行路,警察的罚单让我明白了“谜”的代价是现实的。从精神角度讲,在天津这个城市呆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对街名懵懵懂懂的?这有点儿不负责任,外地的朋友问我:听说你们那儿的古文化街非常有特色,还有耳朵眼胡同,你熟悉吗?一般这种情况下,我都会傻笑,我要说不知道真是对不起这个城市。 所以当我就天津的街名由来采访谭汝为老师后,我不但记住了一些经典街名的历史,还牢牢记住了街道的方位。这样,在我更热爱这个城市的同时,至少,不会再迷路了。(白冬梅) 记载或者寻找 每一个人在孩子的时候,都有过在地图上找自己所住的街区的经历,在那个时候,整个城市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显得那么庞大、复杂、神秘。 陈元祯先生的家里到处都是地图,其中就有我小时候曾经不断翻弄过的那张几十年前的交通图,一时间竟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那时候我们曾经熟悉的街区就像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而现在那些影像都只属于过去,永远地消失在时间的怀抱里,一次次把它们刷新的是更宽阔的街道,更高大、更整齐的高楼大厦,穿梭其中的衣着更光鲜的男女老少,那一张张地图理智地记载了这一切。 还有那些泛黄的繁体字的年代更久远的地图,它们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记叙着早在我们来到这个城市之前,这个城市就已经拥有的隽永的风景。 看着那些散落的地图,我知道在陈元祯的心目中,它们是素描,是工笔画,是流传有序的艺术品。它们神采奕奕,它们弥足珍贵。(马驰) 从“负担”到享受 对于我这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要体验600年的漫长历史,是一种“负担”;对于一个来到天津只有10年的外地人来说,要体验天津600年的历史,同样是一种“负担”。当这种“负担”逐渐在采访中落实到文字上时,“负担”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将600年的天津历史再次重演的责任。 天津是一个大都市,这是初来天津时的体验,现在,这份体验随着在天津呆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在采访中越来越深入到每一个街道、每一条胡同中,都市的感觉就更加明显。600年的历史从今天开始通过只言片语与所有热爱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共享,希望它是份美餐,一份可以“绕梁”多日的美餐。(张河先) 一切都很快乐 冬天,在图书馆里泡得久了,身上渐渐有了些许发霉的味道。这种味道即便是在穿梭于大街小巷找寻城市变迁见证人的时候依然挥散不去。这也让在故纸堆里温故的乐趣多少打了一点折扣。 但快乐仍是主流的。 关于天津,关于已经过去的600个年头,在阅读和采访中,我不知道眼前这座城市在我的心中到底是模糊还是清晰,但探究毕竟是快乐的; 对于这座城市,两旁的树木应该是远比我更忠实的旁观者,在阅读和采访中,我不知道我已经把握或是曾经错过多少精彩的故事,但体验毕竟是快乐的; 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渐行渐远,城市里日益突兀的是喧嚣,在阅读和采访中,我不知道古旧的和曾经古旧过的街道上有多少人来人往,但想像毕竟是快乐的; 我很荣幸能作为这座我深爱着的城市的体验者和记录者,也很愿意在“天津600年”中延续自己的快乐。 但愿,我也能给您的阅读带来快乐,快乐原本就是该分享的,不是吗?(郭诗亮) |
|
来自: 网罗天津卫 > 《《建卫600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