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书写之道

 daiaichen 2018-04-10

没有书写性,就不是中国画。书写性由笔墨的精神内涵和技法两部分组成。“技近乎于道”,因此把它称为“书写之道”!

书写之道是中国画中的“笔情墨性”,也是笔墨的“形质”。笔情是指书写者在点画中倾注的情感;墨性是指墨在纸上呈现的重、逸、燥、润等的变化效果。

中国画讲究“落笔成形、落墨成趣、落墨成章”。

书写之道也是书法中精、气、神的体现。画中的点、线要具备书法的精神内涵。线是塑造物象形体的基础语言,不掌握这个语言,就无法塑造所画物象的形体;没有这个语言,中国画就没有了“气骨”,也就是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是书写之道的精神境界和最高标准!

一、 笔墨


将笔和墨分开,只是工具材料而已。

而把两字合起来,笔墨的函意就有了极其广乏的内容和非常深奥的精神意蕴。

黄宾虹先生说:自古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之久远者也。

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墨呢?

笔墨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母体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气、神;
笔墨是中国画知白守黑的“天下式”!

笔形和笔性


“尖、圆、齐、建”是选择毛笔的四个外形条件,也是中国画工具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四大功能。“尖”者,锋也,无锋不可以犀利;“圆”者,通也,虽下笔曲折盘旋而不失圆浑;“齐”者,方也,万毫齐力,横扫千钧,势也;“健”者,自强不息,生命律动的弹性。这四点,也正是中国画千百年来自强不息,不可异化的持质。一个书画家在驾驭笔墨的时候,若不能充分地展现这些特性,其作品的内在技术含量会大打折扣。充分调动与发挥尖、圆、齐、健的功用,同一支笔,画面会更加丰厚,更加耐人寻味。

笔形是指毛笔在运行中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也就是墨迹的形态。中国画是以线为主塑造形体的,传统绘画中流传下来的“十八描”、“二十四皱”等,都是通过不同的点线、笔形来塑造物象神态的。

毛笔的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以及书谱中的“提、按、顿、挫、驭、蹲、跷、韧、揭”都是利用不同的手法营造着不同的点线形态,这种过程,即是笔法。

宋代郭若虚说画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是说用笔用墨不活。画者常说“绵里藏针,如维划沙,高山坠石,入木三分”以及“大气,小气,媚俗,犷悍气,阴黑气”等,都是对笔情墨性的解释。

墨形和墨性


墨形与墨性是与用笔紧密相连的,舍弃了笔的主导性,墨就是一团黑色而已。

清人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嬗骨建,而笔之四势备矣”。又说:“笔墨相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生”。因此,中国画的墨不仅指色彩变化,同时也赋予了哲理的生命之“神韵”!


墨形不外乎浓、淡、干、湿,而墨性是指重、逸、燥、润。凡浓重之笔,性必刚烈、果敢、沉着中透着生生不息的精神。稍过即为干墨、焦墨,画面就会显得燥气不安,如不及时补淡湿之墨,即流入粗野、犷悍之境。淡墨逸情,凡隽永秀雅的物象,一般都用湿笔淡墨。水墨交融可以化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搞一个小实验:你装一瓶清水,然后用毛笔粘一滴墨滴进去,然后你仔细观察那墨与水交融慢慢散开的状态,你会感到很奇妙。

加上宣纸的沁,水墨也会化生许多精彩。但我们必须笔笔要见骨。浓浓淡淡,干干湿湿,相生相克,即是墨形墨性。


墨之运用,效果不同:

浓墨:墨之神。一幅画中凡画眼醒目之处,必有浓墨。对于点线,浓重之笔会神畅而响亮。

淡墨:墨之韵。浓墨加水即为淡墨,淡墨生润。凡细蕴之气,清秀之姿多以淡墨。

积墨:墨不积不为浑,不为厚,不为华滋。

泼墨:墨之气。泼墨可得大气圆融之势,一笔得势,笔笔相连,一脉相承。

破墨:墨之损。浓中有淡,干中有湿,一笔之中浓谈干湿都有,富有变化,相映生辉。

焦墨:墨之极。于混沌中凸显其神,可救笔墨于水火。

宿墨:墨之浑。接气纳物,通融画面。专治媚俗、薄弱、轻浮等杂症。

二、技法


技法是服务于画面内容的。一幅画所要表达的形式、思想、意蕴,用什么技法表现最合适,这与画家的审美情趣、学养、理念,以及作画的习惯都有关系。当然,画家掌握的技法越多越丰富越好。就如作家掌握文学语言一样,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妙手生花。

古人在创作中发明了很多技法,如十八描、二十四皴法等。现代人也在探索中发现并创出许多技法,这里我们只了解一些古人的。

1、 写


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这在书法中只是为了点线的丰富、形体的节奏。而在中国画里,它是为结构服务的。每一个转折、提按、中锋与侧锋的转折,都意味着结构的变化,使之产生凹凸不平的意象,这种意象有笔墨的“形、质”问题,都是写出来的。

例如石和树,起手注重起笔,驻笔以及提按顿挫,中锋与侧锋的转换,前后左右的轻重、穿插、变化等。

“写”重在一笔之间要得其圆浑劲键,不可滞、结、凝。一画之中尽藏变法,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运行灵活多变。“写”看似是技,其实不然,它也是画者内心情感的倾诉,也是至虚、至静、至纯的心境写照!

2、积墨法


积墨法有干湿两种。干积法以龚贤的为好。龚贤用笔圆中寓方,侧笔较少,笔锋稍秃为佳。用墨宜稍干勿燥为妙。一遍之后复加遍,层层叠加,亮处三两遍即可,浑厚处十遍八遍不多。但勿必不要画死,笔笔之间留白,处处留虚,其效果干中有湿,湿中见干,如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湿积法相同,只是用墨偏湿,偏淡,效果如空山新雨后,蒙蒙胧胧,淡雅中见浑厚。

3、铺水法


此法是通过“老汤”的灌通,使杂乱的物象关系相连、相接、相破。物象多以骨法用笔写成,应在将干未干之际辅水才可浑圆。

其间应注意阴阳关系,聚散有致,笔断意连。用笔也要有形、有质,不能倾盆泼之或大片通染。

花鸟画多用干破湿,或湿破干,就是先用湿笔(老汤)辅之,然后在未干之际用干墨勾勒。此法用好了苍润雄浑,墨气十足,浑然天成。用不好则滞,则脏,甚至一邋糊涂。

器材:HUAWEI MHA-AL00

光圈:f/2.2 快门:1/999963365 焦距:4mm ISO:80

4、皴法


唐代之前,国画山水中并无皴法,到了唐代后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了皴。有皴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是先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是为了山石更有质感而产生的。

披麻皴:是董源、巨然总结的。元代四家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赞都用这种皴法。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画学赵,但他的披麻皴夹杂解索皴,更加丰富了披麻皴。范宽、夏圭、荆浩、关仝、马远等都在披麻皴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变通。

斧劈皴:这种皴法主要表现石山的形体。小斧劈法原创于刘松年,李唐、唐寅、周臣、沈周都喜欢用此法。后来李唐把李思训的皴法放大,变成了大斧劈皴。

王维喜用披麻间斧劈,并演变为荷叶皴,倪赞变体为折带皴。

初学者往往先学披麻皴,入手快,取法高,而且还可以在古人的皴法基础上,稍加变异,创为新法,自成面目。

5、线描


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在先人的长期实践中,中国画的线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同时也是我国艺术形式成熟的标志。人物画线描从“曹衣出水”到“吴带当风”,再到十八描,以适应不同的人物特征,不同的环境及材料的质感。各种描法因形而得名,其中也包含了画家的个性及主观感受。

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通过线条的粗细、轻重、刚柔、虚实、顿挫、转折等变化,再经过疏密、聚散、长短、取舍、前后穿插、对衬、对比等手段,表现了结构、空间、层次,即有节奏韵律,又有装饰美感。古人有不少对中国画线条神奇美感的赞评,如“一波三折”、“如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等等。这与中国书法线条美的结合是分不开的。

我们先从芥子园学起,就是师法古人的线,线练好了,才能塑造各种形体。懂得了“骨法用笔”,才能去学其它水与墨交融的妙法。

器材:HUAWEI MHA-AL00

光圈:f/2.2 快门:1/999963365 焦距:4mm ISO:500

6、松毛


松的对立面是紧,毛的对立面是光。在运笔过程中,松是疏展大方,紧是收缩集结。在线的书写中,毛是麻麻辣辣,不干不湿。

松毛有时是笔墨运行中随节奏的迅疾中产生,也有是浓墨加稍许水调制而成。清初有人把它称为“渴笔”,张大千把它誉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所以“渴笔”是中国画中很高级的一种笔情墨性之法。它不仅不温不火,不滞不滑,而且赋予画面朴茂、苍茫、清逸、大气、厚重之感。

中国画所有的笔墨技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二十四个字:


提按顿挫 轻重徐疾

浓淡干湿 皴擦点染

积揉泼破 松毛圆厚


你何时掌握了这二十四个字,在宣纸上运用自如了,中国画的学习,你就出徒了。剩下的,就看你的修养,你的品德,你诗心化境的才华和造化了!

作者部分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