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第四讲山水画的临摹_祥和

 我的摘手3366 2016-04-27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 第四讲 山水画的临摹

中国山水画高级研修班网络培训讲座
主讲 任泽涛
第四讲 山水画的临摹
学习中国画,特别是学习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因为临摹是学习走路的阶段,是掌握前人技艺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临摹先贤作品的过程中,更容易剖析他们的心迹,和古人对话,获取营养。但这就需要我们把心态调节好,不急不燥,用眼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先贤的心迹和笔墨技法,然后为我所用。临摹一般从明、宋、清等各朝代名家的摹本入手。首先,读画,就如品茗,慢慢品味,方能品出茶之味道,否则“牛饮”就如喝清水而无味。读画,也如读一篇文章一首诗词,需要了解作者来历,这样更能容易认识画的内容景观与画题的链接,然后获取画的内涵。例如:龚贤,因社稷更替,战乱频起的苦难,亲眼目睹了师友政治壁垒间的尖锐斗争,经历了“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的家境变迁,过着流离的生活,最终结庐清凉山下,隐居不士。但他有理想有包负,在关心民族复兴的同时,以描绘祖国山河之美来抒发和寄寓他的爱国情怀,所以在他的山水画上,注入了浓烈的感情色彩,以画寄情,藉山川表露个人的情怀、志向、性格、理想……并逐渐自成一派,卓然自立。所以我们在临习过程中对象龚贤这样的一代宗师,他的为人治学之道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模拜的,因为他的经历及他对世态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正如张彦教授经常说的“治学如做人,个人的文化修养愈高其画品自然愈高”的道理,如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等大师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临摹,是后人对前人作品的演译再现,而“心静”才能感受到并进入前人作画时的状态,唯有这样才能把临品演译得淋漓尽致。因此,静心和耐心是极为重要的。宋郭熙有言:“凡落笔之日,心明窗几净,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水涤砚,如迎大宾,神闲意定,然后为之……”由此可鉴,作画前的心态非专心细致、一丝不苟就没办法入画。传统山水中早有“十日一水,五日一山”的说法,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不贪多求快,粗率从事。因为临摹目的是在临摹的过程中将古人的技法,用心用眼用笔墨再现演译,然后将这些技法精熟于心,从而提高临摹者的绘画技能。因此,临摹时要静下心来,要活临,要沉住气,不急不燥,耐心揣摸,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最终才能与古人沟通,才能体会到前人笔墨的精妙所在及意境的幽深所指,并从中获取营养。
一、解决问题-----认识临摹
在西方的绘画学习上,主要注重科学的训练,强调直观的视觉效应,而中国画则是重视意随笔运,追求对内心世界的挖掘,重视文化内涵与自身修养。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绘画从美学意义上说在方法、观念上存着巨大差别。这就明确的提出了,中国画临摹.一要掌握独具特色的表现方法及表现能力.二要体会其内在的精神,细心探究其精髓。在方法和观念上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临摹过程本身是观念形成的前期准备和物质积累,而观念的形成又作用在方式方法上,在理性上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但是临摹说的彻底一些,就是走近历史,走近前人,走近大师,走近灿烂辉煌的中国画传统,走近真正意义的绘画。虽然我们不能进入到大师的世界和重视历史.但是临摹学习的本身就是采用一种认真的.耐心的、深入的、平易的方法使我们与前人、大师之间缩短物质和精神之间距离.缩短与艺术之间的距离.用眼、用手、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亲近前人和大师,从而获得形式语言上的丰富和内心的深切感动。
二、培养临摹兴趣
上述谈到如何明确临摹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临摹兴趣就更显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表现出极强临摹兴趣和欲望的是专业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研究问题深入的学生。有些学生对水墨画学习普遍怀有浓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临摹学习阶段大部分青年学生.对传统和大师作品的愿意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以”学习中国画必须经过临摹”这一结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根据和支撑。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临摹愿望往往忽视对临摹对象、范本的选择而与教师基于审慎、客观、普遍的教学上的规范要求常产生矛盾。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出正确引导?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从大师入手,向大师学习”的指导思想.起点要高。今天的我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虽然由于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超越前人的物质文明,但是很难超越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的完美。在我初次看到《千里江山图》时我很震
惊,王希孟的这幅《千里江山图》已经完美无瑕得令人无以力比。当你逐渐走近大师的时候.走近范宽.王蒙、王希孟、石涛??的时候.你会依然觉得,今人所苦心追思的东西,古代大师已做得几乎尽善尽美了。当然这尽善尽美,其实也是古人、大师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中所存在的一切创造出来的。今天的我们同样面对着这一切.通过临摹这种方式走近他们。这样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崇拜和过于神化大师而使临摹束缚了想象和创造的双翼。李可染先生曾讲“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的理解就是绝不能师古而不化,临习前人,大师,其目的在于运用,在我们的学习中,还要牢牢地记住宋人刘道
醇在《圣朝画评》中的一句话“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但也要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之意。临摹学习,还是要从规矩入手,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是有道理的。我的经验是:要泛看、泛学,但不要泛临。“遍临天下百家”的方法不可取.往往易于贻误自己。临摹之涉猎泛广.难免有深究不深、不甚了了和粗率而为,最后落得个不识“庐山面目”。齐白石曾说,“勿以多得古人名姓为能耐”。因此,临摹要适当.要择其最佳临本,要专精深透。以我个人粗知.初期临习.这样一些遗迹不能排拒,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倪瓒《雨后空林图》.清弘仁《松壑清泉图》清髡残《苍翠凌天图》,清石涛《飞漯奇峰图》。当然还有诸多范本,但要据个人喜好选择临本。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 第四讲 山水画的临摹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 第四讲 山水画的临摹
三、临摹作品要分析整体
我们所临摹的作品绝大部分为印刷品,摆在面前很容易凭感受粗略地画个大概,用速写式的笔法,匆匆而就。这样做不是说没有收获,但作为对笔墨细节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临摹作品要抱有严谨的态度,
从整体分析,着重于画面的布局。整体分析就是要对作品有一个完整认识,也是对作品最直观的感受。中国山水画多样的形态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因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人文感受。在分析这些作品时,不仅要分析其笔墨特点.更要关注其布局特征。中国山水画有着千变万化的布局章法。在分析时要弄清通篇布局的特点,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即树木、山石、房屋、云水之间的组合关系)。
四、笔墨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曾问我,为什么他们的树和石头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就是在临习前没有认真分析作品及作者,不同地域造就了大师的不同风格和笔墨。那么笔墨,它作为中国画的主要手段,不仅表现物象,而且具有抒情的功能。笔墨自身的美感是中国画的根本。我们在分析作品的笔墨时,不仅要把握其所处时代的共同特征,又要弄清其师承关系.理解作者的崇尚和他们的表达意图以及他们的创造性和个人色彩。另外,作品材料特点也应引起注意,绢和不同性能的纸张也直接影响到笔墨的形成。在解读作品时要着重笔法的变化。笔法即对毛笔运用的各种法度,也就是通过对笔锋、笔肚、笔根的使用而产生的”勾、皴、点、染、擦、斫、丝“等各种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相互运用融和产生的各种效果。画家通过对不同物象的不同感受形成不同的笔法组合,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实在的,又是虚拟的:既是视觉的、又是心灵的。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在初期临摹时,为求其效果干笔很多,造成画面干枯,无精神。这就是对笔法的不理解,对于笔法起决定作用的是力度与速度。提按、转折的速度不同以及毛笔中水份的多
少,产生着不同的笔法效果,其每一笔都包含着“提按”两个动作。“笔法”作为中国山水画造型的重要手段.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高度的“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是历朝历代的画家对自然中的山石、树木云水等最本质的内在结构做出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依据不同的物象形成了不同的笔法。对作品的局部进行提取研究,是掌握笔法规律的有效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在临本中找出一组树木对其笔法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掌握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找出其渐变性、规律性。石涛在《画语录》中是这样论述的:“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然于运墨操笔之时,又何待有峰皴之见。一画落纸,众画
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附之。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山川之形势得定,古今之皴法不殊。”一张好画的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古人的“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概括了笔墨的基本关系。古人历来把用笔的勾皴视为筋骨,把以墨渲染视为血肉,“有骨有肉,即为有笔有墨”。不同时代的画家.共同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山水画的皴法进行研究与创造.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皴法的谱系。
这些皴法既是画家运用不同的笔法、墨法,对不同地貌的表现,又在表现中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感和形式感,
有的甚至具有点线面结合的抽象美,这使山石的皴法在走向内在传承关系的同时,又超越了状物本身,从而有了独具的审美意义。
山水画中对树木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对树木程式化的分类是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重要特征。不同的树木有着不同的内在结构和造型方式,这些方式是笔墨对树木不同的“原生状态”所进行的归结与梳理。因树木造型变化丰富.种类繁多,临摹时不仅要强调对形、质的表现,又要注意笔法的转折、提按等因素.这一直是山水画中的难点。临摹时应注意树木的生态结构与笔墨结构的统一。在用笔时绝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形象状态,而是以用笔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使用笔,用墨具有独立的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实体。树木的品类不同,表现方法亦不同,临摹时应注意古人表现树木时笔法、墨法的处理.既要注意其单树的画法.如因形运笔的动势、向背质感的表现等.又注意组树的相互关系,如疏密、揖让、携领和墨色浓淡、虚实的变化等等。元代的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对树木的画法的表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大概树要填空。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 第四讲 山水画的临摹
山水画的临摹学习一定要注意,不能停留在只是对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学习上。学法、究理、研用是临摹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能够感受得到笔墨语言的精神力量的内在的启发和暗示。
临摹学习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往往来自于大师的作品而很少有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学习古人的作品,参考他们独特的笔墨语言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对作品内涵的体会与把握,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深层的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