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难升职加薪的名将

 潇潇雨ekg9m5f4 2018-04-10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抗匈名将,这位将军论骑马射箭这套技能,远远胜过卫青、霍去病。但他的命运却远远不如卫青、霍去病通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驰骋沙场、打击匈奴这么多年,汉武帝却始终没有封他为侯。

很多人都同情这位将军的遭遇,认为这是汉武帝选材任能不公平导致的。那么这位将军是谁?关于对汉武帝的这个批评,我们又该怎么来看待呢?

龙城飞将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是一首抒发保家卫国热情的边塞诗,其中一个重要典故,是发生在汉朝的故事。

所谓“飞将”,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王昌龄说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把守边关,胡人就不敢轻易进犯。那么李广究竟有多大能耐,能让唐代诗人在谈到边疆问题的时候,还能想着他?

我们可以用另外一首唐诗来说明这个问题: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位将军的原型也是汉代的李广。李广有一次去打猎,草丛有一块石头,李广以为是老虎,搭弓一箭,射中了,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块石头,再看这支箭,整个箭头都已经扎进石头里去了。这箭法,这力量,叹为观止。

李广射箭本领高超,有一些天赋条件,是别人赶不上的。司马迁描写李广的形体,说“广为人长,猨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不仅人长得高大,而且两条手臂像猿猴一样,一是比较长,二是能运转自如。

射箭之外,李广的骑术也非常高明。在元光六年(BC.129)出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受伤后被生擒了,匈奴人把并列的两匹马,中间用绳索联结起来,把李广放在这个上面,这就相当于一个担架了。李广躺在上面装死,发现旁边有一个匈奴人骑着一匹好马,李广噌地一下就腾跃起来,正好落在这匹马上,一把把骑马的匈奴人推下去,并且夺了他的弓箭,边驰马边引弓,狂奔数十里,跑了回来。

李广夺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要一气呵成,不仅身手要极其敏捷,骑术、射术更不是一般的高超。匈奴那边都知道汉军当中有这么一号人物,赠送他一个雅号,叫“飞将军”。

李广长期和匈奴作战,在对阵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胆略。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遇见了一支由几千骑兵组成的匈奴军队。李广的手下都非常害怕,想赶紧逃。李广告诫他们不能慌,这个时候如果掉头就跑,匈奴人多,追上来的话我们一个都活不了。于是李广不仅不往回逃,而且带兵朝着匈奴军队的方向前进,在距离匈奴军队仅仅二里地的地方停下来,解下马鞍,原地休息。

这样一来,匈奴人反而摸不着头脑了,以为李广玩的是诱敌之计,说不定身后就有大军埋伏,所以不敢贸然攻击李广。在对峙的过程中,李广还抽空上马射杀了对方一名将领,射完之后又解下马鞍,若无其事地原地休息。匈奴人越发怀疑李广率领的是诱兵,就在半夜悄悄撤军了。第二天早晨,李广带领着自己的手下安全地回到了汉军大营。

李广无论是个人技能还是胆识,都是非常超人的。所以有李广驻守的地方,匈奴不敢轻易进犯。这样一位有才能、有胆识,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的名将,汉武帝却始终没封他为侯。所以有个著名的成语叫“李广难封”。

同样是名将,卫青不仅自己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三个儿子也都被汉武帝封侯。这样难免就会有人批评汉武帝不公平。更关键的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是受卫青辖制,正是由于卫青压制李广,改变了战略部署,最终导致了李广的死亡……

含恨而终

元狩四年(BC.119),李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担任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这一年李广六十多岁了,已经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但这七十余次战役,都没有给李广带来立功封侯的机会。

本来这次出征之前,汉武帝觉得李广年龄太大,不想让他再带兵。但李广求战心切,一心想建功封侯,再三请战。汉武帝最后答应了,让他跟随卫青。但没想到,这一次出征不仅没有替李广挣回一个封侯的机会,还成为了这位老将军生命中的最后一战。

卫青率领军队出塞以后,打探到单于所在的方位,决定主动出击。按照原先的队形,李广是前将军,军队要往前推进的话,李广应该走在前面,这样李广就有可能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正面相遇。但卫青在发兵之前,却改变了战略部署,让李广的前军与右军合并,取东面的道路行军,由卫青自己和另一位将军公孙敖一起对阵单于。这样李广就没有正面挑战单于的机会了。李广对这个改变很不满意,认为卫青剥夺了他立功封侯的机会。

那么卫青为什么要改变战略部署呢?他有两点考虑。

第一,早在出征之前,汉武帝就私下告诫过卫青,不要让李广独自抵挡单于的军队。汉武帝已经发现,李广这个人名声很大,个人能力很强,怪就怪在这一辈子下来老是打不了像模像样的大胜仗。汉武帝说这个人“数奇”,换成咱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点儿背”,命不好,运气很糟糕。为了确保整个战役的顺利,汉武帝吩咐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单于。

第二,让公孙敖取代李广,也夹杂着卫青的私心。公孙敖正好在上一次征战匈奴的过程中战败,失去了侯爵,卫青让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对阵单于,是想让公孙敖重新有一个封侯的机会。卫青为什么这么向着公孙敖呢?因为公孙敖对卫青有救命之恩。当年陈皇后和卫子夫争宠,卫青受到牵连,差点被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杀掉。是公孙敖带了几名壮士,把卫青劫出来,救了卫青一命。这次正好有汉武帝不要让李广抵挡单于的密令在先,卫青抓住这次机会,也算是还公孙敖一个人情。

李广尽管不满,但在卫青的强压之下,只能和右将军一起从东路进军。结果迷路了,没有按时和卫青率领的大部队会合。卫青和单于打完一仗,往回走的时候才碰到李广。按军法,这就得查问,是怎么迷的路,为什么没有按时和大部队会合,该由谁负责。李广本来就为改变部署的事窝了一肚子火,现在又出这么一个差错,心情的愤懑、烦躁可想而知。于是就对卫青派来的人说,别再问了,所有责任都算在我头上,我自己去找大将军。

李广到了大将军幕府以后,就对自己的手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自己一辈子跟匈奴大小打了七十余仗,这次有机会跟随大将军对阵单于,但大将军却改变我部的行军路线,让我走一条迂回辽远的道路,这又赶上了迷路,难道是天意要捉弄我吗?我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再到监狱里去受狱吏的侮辱。说完这段话,李广就拔刀自刎了。

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用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文笔描写了李广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本领高强却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最终竟含恨而死的悲剧英雄形象。这篇传记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名传,李广的遭遇也深受人们的同情。尤其是在把李广的遭遇和卫青、霍去病的人生历程进行对比之后,人们对李广的同情会加重。

李广这样身怀绝技的名将,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为什么始终封不了侯?卫青和霍去病,论本领不见得比李广强,为什么都年轻轻地不仅封了侯,还在朝廷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这难道仅仅用命运不公就能解释吗?

各有短长

卫青、霍去病我们以前讲过,不仅和汉武帝沾亲带故,而且司马迁还在《佞幸列传》里点了他们的名,属于男宠行列。按照这个思路,李广就是汉武帝任人唯亲的牺牲品。

那么卫青和霍去病取得的功绩和地位,跟他们本人的能力完全不匹配吗?我们不妨将卫青和李广做一个比较。

卫青

李广

首先,看这两个人的个人技能。卫青虽然很擅长骑马射箭,但肯定不能跟李广比,李广在骑射武艺上,在当时应该是最优秀的,盖世无双。

其次,看带兵的方法与效果。卫青能够善待士卒,有功劳乐于和属下分享,所以得到部下的拥戴。李广呢?李广对自己的部属也非常尽心。得到的赏赐经常分给部下,在边外行军的时候遇到水源,不是每个士兵都喝过水、解过渴了,李广不会靠近水源。到吃饭时候,不是每个士兵都有饭吃了,李广不会自己先吃,和士兵同甘共苦,军士们也愿意为他拼死作战。从带兵的角度看,卫青、李广打成平局,都是很得人心的将领。

第三,看这两个人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卫青是一个处世极其谨慎,不敢轻易造次的人。而李广恰恰相反,性格刚烈,心里装不下事情。

李广曾经因为败绩要问斩刑,后来拿钱赎为庶人。待在家里没事干,就和朋友打打猎喝喝酒。有一次晚上出去喝酒,喝得很晚才回来,路过一个关口,被一个把关的官吏截住了。按照当时的律令,不允许晚间擅自走动。

李广的随从就跟这个官吏说,这就是以前的李将军,你放他过去吧。没想到这位官吏回答,别说以前的将军,现在的将军也不行,没有放行。后来由于匈奴入侵,汉武帝又重新起用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特意请旨,要当时拦截他的那个把关官吏跟他一起赴任。一到军营,就把这个人给斩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李广的度量比较小,不能容人。这一点上,李广不如卫青,卫青是一个很有包容量的人。

从技能武艺、带兵风格、为人处世这三点比较下来看,李广对卫青,一胜一平一负,算总分的话,二人打了个平手。李广虽然更具备个人英雄素质,但做全面地衡量,这两个人应该是各有优长,很难讲谁比谁更优秀。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李广和卫青的战绩。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无数,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重点描写过的,他和卫青共同参与的对匈作战有三次,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李广和卫青共同出击的这几次战役。

一次发生在元光六年(BC.129)。这是卫青第一次带兵出击匈奴,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过的李广被生擒的那次。这次战役有四位将军分别领兵出击,唯独初出茅庐的卫青不仅立了战功,而且杀到匈奴祭天的龙城。其他三位,公孙贺无功无过,公孙敖损失百分之七十的兵力,李广被匈奴人活捉。

李广和卫青第二次共同出击匈奴,是元朔六年(BC.123),当时卫青已经是大将军了,李广是后将军,归卫青指挥。这一年汉军整体上的战绩也不错,但结果是:“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他将领很多都建了功封了侯,唯独李广又没有立功。

从这两次战役的情况来看,李广没能建功封侯,总怪不到卫青或汉武帝的头上去。李广、卫青最后一次共同出击匈奴,是元狩四年(BC.119),也就是李广自杀那次。历史无法假设,但经常让我们禁不住想假设——假设卫青没有改变战略部署,李广真的和单于对阵了,李广一定就能建功吗?恐怕也未必。李广之前打了那么多次仗,不是没有独挡单于的机会,不也都没建功吗?

当然,如果不是卫青私心偏袒公孙敖,调整战略部署的话,李广能不能建功是一回事,但也未必就这么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卫青的确亏欠李广。但话又说回来,卫青亏欠李广是一回事,李广封不了侯是另一回事。而且汉武帝站在战略全局来考虑这个问题,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在理。

所以李广的结局固然悲怆,值得同情,但他封不了侯这个问题,看来还的确不能全怪卫青或汉武帝,还是得另找原因。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们还有哪些解释呢?

李广难封

司马迁做过统计,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的将校中,立功封侯的共有九人,其中就有李广的堂弟李蔡;跟随霍去病出击匈奴而封侯的将校共有六人,其中就有李广的儿子李敢。

李蔡

李广的这个堂弟李蔡,史书说他“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史记·李将军列传》)论才能,在下等行列,根本不能跟李广比。但就这么一个人,元朔五年(BC.124)跟随卫青攻击匈奴右贤王立了功,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BC.121)还当上了丞相。

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看,汉武帝虽然更宠信卫青、霍去病,对他们有所偏爱,但基本的赏罚公平,他还是能做到的。把李广封不了侯全都怪到汉武帝头上,这对汉武帝来说有失公允。

那么像李广这样一个个人能力如此突出的将领,为什么就是建不了功、封不了侯呢?司马迁也为他找过两条理由。

第一条是讲因果报应。李广做陇西太守的时候,处理过一次羌人叛乱。李广诱降了参与叛乱的八百多名羌人,但事后把他们全都给杀了。有人对李广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杀已经投降的人,不仅背信弃义,而且残忍。李广不能封侯,被认为是杀降的报应。

还有一条原因,司马迁是从个人打仗风格的角度,替李广找理由。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射术虽然高超,但他追求百发百中的精准,所以往往是在离敌数十步内瞄准了再射,这样离敌人就很近,很容易遭到围困。这是司马迁替李广找的理由。

古人相信报应,不能要求他们像现代人一样不迷信。但把这个作为李广不能建功封侯的理由,让我们现在的读者来接受,就有些牵强。后来我读《资治通鉴》,发现司马光有一段评论,倒是可以给我们启发。

和李广同时,有一位名将叫程不识,这两个人管理军队的风格截然不同。怎么个不同法呢?

李广管理军队,整体上说非常放任:带兵不组织、整理队形,晚上也不巡行警示,军士人人自便,很随意。唯一做的事就是让侦察兵走得比较远,察看敌情。

程不识批评李广的这种做法,说这样带兵,仓促之间碰到敌人进犯,怎么办?所以程不识自己带兵的风格和李广恰恰相反,军队组织纪律非常严明。士兵们都喜欢李广这种随意的风格,不喜欢跟随程不识,因为要做到纪律严明很辛苦,跟着李广就比较安乐。

对此,司马光评论说:

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资治通鉴》卷十七)

管理、带领一批人,不严明法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程不识的批评很在理。李广是艺高人胆大,仗着自己的才能敢于这么做,其他人要是模仿他,十有八九要出差错。

司马光的这段评论里面隐含了一层意思,李广这个人因为本领高强,所以也有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但行军打仗最终的成败,靠的是整支队伍的协调,而不是个人技能。

比如李广打仗,喜欢把和敌军的距离控制在射程范围内,以便他射击,这也是比较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作风。你射得再准,当面对上万甚至几十万敌人时,你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把他们都射死吗?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司马光眼里,李广之所以一辈子不能封侯,他自己也要负很大的责任。这和司马迁的观点相差很远。司马迁从汉武帝用人、卫青这些佞幸之臣的排挤、因果报应、追求射术完美等等多方面给李广的失败找原因,司马光却只强调一点,李广自恃才能,在行军部伍中随性任意,是李广不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对李广问题不同的态度,自然也反映出这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不同的形象设定。 司马迁对李广倾注了特别多的感情,其中当然不乏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而司马光分析卫青为什么能成功、李广为什么会失败,则更为客观公正。

作为生活在千年之后的读者,我们在欣赏和同情李广的同时,也应从他的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许才是更为可取的读书之道。

姜鹏老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以《资治通鉴》课程系列闻名。

他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的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年年都是人气王牌,学生们为了能选到这门课,都要到选课系统中到点“秒杀”。

今年姜鹏老师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推出了一款付费音频节目“百家讲坛姜鹏精读《资治通鉴》系列节目。

姜鹏精读,不只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剖析其中的:

◆制度差异,观念发展

◆决策管理,团队建设

◆谋略智慧,人性挖掘

◆史料比较,史观解析

节目第一季“战国到楚汉”已经完结,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卷到第12卷。中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君主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名将贤臣要建功立业又想善始善终,乱世中的名士要在地位和名节之间作出选择。权力的游戏,人性的考验,是这一季节目的主线。

第二季“汉帝国”正在播出中,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3卷到38卷。西汉是中国大一统文明的黄金时代,姜鹏老师在这一季中主要讲了两条主线:一是巩固皇权,二是版图扩张。大汉朝的版图如何扩张到西域?一统帝国如何成型并稳定下来?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卫青,李广,董仲舒,王莽……江河万古,等你来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