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红尾鸲

 松原09馆 2018-04-10

鸟类名片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台湾称作黄尾鸲。是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鸟下体栗色,雌鸟下体褐色。区别于其他红尾鸲,北红尾鸲雌雄均具有显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较常见。

北红尾鸲:雄鸟
北红尾鸲:雌鸟
+1
59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正式学名
中文学名: 北红尾鸲
拉丁学名: Phoenicurus auroreus
英文俗名: Daurian Redstart
命名作者: Pallas, 1776
科学分类
中文目名: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鹟科 (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 红尾鸲属 (Phoenicurus)
地理分布
繁殖区: 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 s China, ne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鸟种编号#787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
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无危物种
外形特征
主要羽色: 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 黑色
鸟类百科采用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IOC)最新最权威的鸟类分类方法,Version 3.5
目录

外形特征

北红尾鸲: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具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翼斑

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褐黑,仅翼斑白色;头顶及颈背灰色而具银色边缘;体羽余部栗褐,中央尾羽深黑褐。

雌鸟:褐色,白色翼斑显著,眼圈及尾皮黄色似雄鸟,但色较黯淡。臀部有时为棕色。

亚成鸟:白色翼斑以及尾羽同成鸟,但上体具密集斑纹,注意辨识。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轻柔哨音接轻柔的tac-tac声,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 hit,wheet;鸣声为一连串欢快的哨音。

北红尾鸲,雄鸟。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雌鸟。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亚成鸟。北红尾鸲,亚成鸟。作者:关注宝儿。2010年7月。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北红尾鸲和白顶溪鸲的区别:白顶溪鸲头顶为亮白色而不是灰色,背部颜色更加深黑,双翅没有白斑,腹部颜色更加深红。

北红尾鸲和白喉红尾鸲的区别:(1)首先是分布地域不同,白喉红尾鸲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而北红尾鸲分布广泛。(2)其次,白喉红尾鸲无论雄鸟、雌鸟、亚成鸟,特征均为白喉,而北红尾鸲不具备此特征。(3)白喉红尾鸲双翅的白斑呈纵向条状(可能断裂),而北红尾鸲双翅的白斑呈倒三角的块状。

白顶溪鸲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喉红尾鸲白喉红尾鸲,分布于西南地区,雄鸟

生活习性

北红尾鸲,雄鸟。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雌鸟。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m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

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

北红尾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尤以居民点和附近的丛林、花园、地边树丛较常见,有时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边林缘地带活动,很少进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内。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 (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靛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北红尾鸲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和部分冬候鸟。

生长繁殖

北红尾鸲

5~7月繁殖,在树洞、墙缝、石缝中筑巢,窝卵数以6枚居多,卵淡绿色、浅红色或白色并密布点斑.为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孵化期13天,1年繁殖2-3窝。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4±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地理分布

北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南部、宁夏、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和西部及东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越冬于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南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