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大家探讨《这,才是民间舞》

 CZi5 2018-04-10

主编从外云游回来(其实就是出去玩去啦!),小编连忙汇报:“您您您知道吗?前两天我们发的《这,才是民间舞十万+了。”,“然后呢?”主编头都没有抬一下,“然后,您不高兴吗?”,“我为啥要高兴?我辛辛苦苦挖心掏肺写了好几千几万的字没几个人看,你一个视频就把我给灭了,我能高兴吗?!”

小编咬牙切齿地退在一旁,看见主编叼了根烟在和一个网友回信。


网友:“当自己私藏很久并且置顶的公众号突然火了心里竟然是很难受的呢…每天十二点多等着更新,每一篇都只是五六百,六七百的阅读量,点赞只是十几个,突然间变成6w+阅读和700+点赞,有点让自私的我不开心呢。”


主编:“哈哈哈哈,我也不是很开心,特别怕热闹,怕吵,放心,没两天就消停了,我向你保证,舞林秘籍一定不会商业化,永远是一个安安静静切磋交流舞蹈的后花园。


主编又点了一根烟,然后开始辛辛苦苦写他那些挖心掏肺但没啥人看的文章了:


艺术院校只是通才教育


本来呢,真的不想说,本来就是看到一个好玩的视频和大家分享一下,既然大家在留言区说得这么起劲,那我也来说两句。


首先说一个我的观念,艺术院校是拿来干什么的?我个人的观点是,是为了通才教育和艺术普及。


艺术人群的构成是金字塔形的,上面越大,下面的底座也会越大,相反,下面的基础越大,也会导致上面的高精尖的越大。


拿体育举例子,大家就会更明白了,全民参与体育,所以我们的省队国家队最后就会人才济济。乒乓球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因为全民都打,基数大,所以高精尖的人才就会层出不穷。

但是我想说的是艺术院校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艺术院校是处在比较上游的位置,但是,对不起,绝对不是处于塔尖。


普通吃瓜群众,文艺青年从下面仰望,他们会以为春晚就是塔尖,甚至星光大道就是塔尖,各大艺术院校当然也是塔尖,但是,如果你真正进入到专业的艺术院校,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进入艺术院校不是结束,只是一个开始。


在我偏激的观念中,绝大部分的艺术院校并不是培养天才的,甚至相反,他们是扼杀天才的,因为他们要制造的是通才,并非专才,至少在我目光所及的艺术院校教育体系中,更多呈现的是这样的状况。

因为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现在的艺术院校越来越像流水线,越来越像现代化的工厂,这,没有错,正如前面所说,这个部分扩大了,可能会有更多的艺术人才进入到更上一层,也会有更多的人才进入社会艺术教育传播推广层面,于是底层也会扩大,这的确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并不代表这个层级就是艺术的最高层级,也并不代表学院派的产品——学院派的人才就是艺术的顶尖人才。


为什么国家会从文化战略层面提出当前文艺界的问题在于:“有高原,没高峰。”?在艺术这座金字塔中,什么才是最高的高峰?是那些能够被时间记得住的作品和人。用这个标准来看,进入艺术院校,经过了学院派的学习,不过是你漫漫艺术之路的开始而已。

这个道理很简单,放眼古今中外的艺术史,请问有几个真的伟大的艺术家是从艺术院校出来的?当然,这要看你怎么界定“艺术家”,我的界定依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和人”,而不是国家一级二级,而不是职称和评奖。


再请问有几个艺术院校毕业的同学真的去当艺术家了?少儿培训算不算艺术家?在歌舞团跳舞算不算艺术家?我不太知道,我只是有点怀疑。


老百姓会认为上过艺术院校的都叫艺术家,隔壁张大妈还认为但凡男的留小辫儿,女的剃光头的就叫艺术家呢,但你作为一个艺术院校毕业的人,一个艺术工作者,你,真的不知道什么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品?什么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吗?真的不知道吗?

放出这个视频,包括提出希望学院派思考的问题,并非否定目前的教学,所以众位学院派的同学不必如此敏感激动,我只是提出一些疑问,希望大家进行探讨。


西医是科学的,但不见得是唯一的


艺术院校的教学当然需要方法,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可以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但是我认为目前的学院派教学法基本是从芭蕾转化而来的法。


他按照芭蕾的体系将所有的舞蹈和人体进行了解构与分解。这也是一百多年来,我们所认为和不断学习的科学。科不科学呢?当然科学,但是我想说的是,除了科学,还有别的没有?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探索,可学没有?


这其实很像西医和中医的区别。西医重实验,重局部,而中医重经验,重整体。我并非否定西医,我只是说,中医,也是另外一种可能,而且没准,可能是更适合我们的一种可能。那,要不要去研究一下呢?可不可以去研究一下呢?

有朋友在留言区说:“民间舞蹈教材化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它的阶段性和层次化,从手位、脚位开始确定基本形态,到体态动律开始学习基本动作,再到短句组合培养表演风格。”。没错,这是一种方法,而且这就是现在我们的舞蹈院校中的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老一辈的舞蹈艺术家们建国以后总结研究发明的,没错,


但我的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如果没有?怎么解决我们从教室到舞台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的创作脱离生活,程式化,不感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的作品看起来那么像,他们本身的民族特性、精神和灵魂呢?


如果有,可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而不是上来就告诉全天下,世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永远正确。

所以我认为,以芭蕾教学法为方法论的舞蹈教学法,这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要不然,中国几千年除了勾栏瓦肆,除了皇家班底,好像没有听说有专门的舞蹈学校,那这几千年,大家都不跳舞了?都不教舞了?都不传承了?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研究的是共性,

追求的永远是个性


艺术家,尤其是表演艺术家,追求的一定是个性。当然,并没有否定需要基础训练,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院校的教学,但我认为目前的学院派基训真的只是一个基础,只是入门,入门之后是需要学生继续思考自己的方向的。


但现在的副作用是,要么大家以为把汉藏蒙维朝组合学完了就大功告成了,要么是全会了套路,却失去了灵魂和个性。


有人说这样的教学是科学的,但我很想说一句,科学当然重要,但是如果科学可以解决艺术的所有问题的话,那艺术就不需要存在了。


这个例子很简单,我们现在的文学理论、文学教学不知道多牛了,但我写的诗能超过李白吗?

我就问个最简单的吧,这个舞让你感动吗?你感动了,那就对了。我们只是在探讨,我们为什么会感动。而大量我们编出来的舞,纵然他经常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但是让人感动吗?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点怀疑,如果我们返回民间去,我们到田间村头去,我们的舞能不能吸引老乡们的注意,我们能不能激发他们想要一起跳舞的心情,我只是有点怀疑?

舞蹈可以有很多标准,例如桃李杯的标准,例如行活儿的标准,例如像不像的标准,很多很多,但我的标准是,感不感动,所有能够感动我的,对我来说就是好的舞蹈,不问出处,无谓西东。


想想你能记得住的那些艺术家,为什么是杨丽萍?为什么是迈克杰克逊?


所以《这,才是民间舞》这个标题,加上所有的描述和界定就是:这才是我所认为的民间舞该有的味道。

我们现在离民间可能真的有点远,现在还有几个人真的下去采风?又有几个人去采风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当地组织的表演?我们的舞蹈真的离民间越来越远,不仅仅是距离上,更是情感上,更是精神上。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而跳?为谁而跳?跳的什么?你们又如何面对传统的农耕游牧的民间正在被工业化城镇化的民间取代的现实?这里面没有差别吗?这里面没有失落和丰富吗?


你们知道舞蹈学院的民间舞教材,包括组合,是多少年前老前辈们下去采风收集整理改编创作出来的吗?现在没有变化吗?光靠这些就够了吗?世界巨变着,而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一哒哒二哒哒三哒哒,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跳我们认为的民间舞啊。这样,真的没有问题吗?

推荐这个工地跳舞小哥的视频,我想说的并不是用他来否定学院派。正如大家留言所说,我也没有什么敌意,只是从他身上,从他的舞蹈中想起我们现在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大家说得很对,让他去跳东北秧歌,让他去跳云南花灯,让他去跳中国的舞剧,他肯定是不行的。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学院派在制造可以“万能”的通才的时候,的确也损失了很多天才和个性和可能性。我认为这并非是绝对矛盾的,是完全可以弥补和改变的,在艺术院校的基础教育之上,之余,我们应该启发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去挖掘属于他们的,属于那个民族的、精神性的、灵魂性的东西。

否则,就如我们现在大量的舞台民间舞作品一样,你觉得是吗?好像也是,但是始终少了些什么?


就好像超市里的蔬菜,长得都没错,却始终没有味儿,或者又好像连锁快餐店里的食物,都是标准化的统一化的味道。


我想这也是工业流水线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区别吧。为什么奢侈品都是手工的,因为他稀缺,因为他难以复制,因为他上面有人的灵魂和气息。


而我们的艺术呢?我们的艺术要追求什么?我想,这是每个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面对的选择。

最后,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这样来探讨问题,这,就是建立舞林秘籍这个平台的目的。你的每一次思考,就是未来的,舞林秘籍。

配图来源于英国摄影师:Lee Jeffries的《街头遊民肖像》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