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叶汤--温中止血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柏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柏叶9g 干姜9g 艾叶9g 上3味,以水500ml,加马通汁lOOml,合煮取lOOml,分2 次温服。 注:马通汁为马粪化水滤过取汁,.陷证常以童便代之,取其 止血化瘀,以浊导浊之意.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工吐血,日久不止,时多时少,血色淡红,面色不华, 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而润,脉迟沉无力。
(临证加减)
1.若中焦气虚,不能摄血者,多与人参汤合用,并将干姜 改为煨姜或炮姜炭;或套用黄土汤、补中益气汤.
2.若兼见心脾两虚者多与归脾汤合方酌情加减之。
3.若兼见脾肾两虚者,加人参汤、二仙汤等补而不燥之味。
4.若兼见血虚者,酌与四物汤合方加减之。
5.兼见阴虚者,酌加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太子参 等益阴之味。
6.兼夹血瘀者,酌情佐以三七粉、丹参、红花、桃仁、乌 药等,以期活血止血。 7.咯血多者,加阿胶、白芨;吐血多者,酌加花蕊石、藕 节炭、棕榈炭等。
8.柏叶汤治溃疡病并发出血:侧柏叶煎剂,侧柏叶15g加 水300ml,煎成150ml为一次量。每日3次,多服亦可。[中华内 科杂志,1960,(3):249]
9.炒柏叶、续断(酒炒)、川芎、生地黄、当归、炙龟板、 炙鳖甲、禹余粮各一两五钱,炒阿胶、煅牡蛎、地榆、煅赤石 脂、炒艾叶、炙鹿茸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治 元气虚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兼治白带,名柏叶散.[校注妇 人良方]
10.黄芩一两二钱半(少则五分),当归、柏叶、蒲黄各一两 (少则四分),生姜五钱(少则二分),艾叶二钱半(少则一分), 生地黄六两(少则二十四分),伏龙肝二两七钱(少则十二分)。 为粗末,水煎,分二次服。治经血不止,名柏黄散。[伤寒保绋]
11.运用<<金匮》方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证治:柏叶汤为治 虚寒呕血不止主方,证见呕血不止,血暗,面黄,神倦乏力,舌 淡苔白,脉虚无力。[福建中医药,1983,cs,:d]
12.柏叶汤之病机及马通汁小议: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 曰:马通汁《本经》虽云微温,然必是苦而凉者也,惟其苦凉, 所以中诸血热证。余认为此说极当。马通汁既疗血热出血,其性 应凉。后世用童便代马通汁,乃因两药性味功能相近。因此马通 汁或童便与柏、艾、姜配伍,其方不应为温,而应近于平.以方 药推柏叶汤之病机,吐血日久不止,血耗气亦随之而伤,气血俱 虚。若单用温热,恐灼伤阴血而迫血外溢,独用寒凉,又惧损及 阳气而气不摄血。故寒热并用,阴阳兼顾,共成止血之功。[中医 杂志,1983,(4):79J
13.吐血三大治则:综合归纳如下。 (1)止血:此法不是见血止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施 治,如热盛迫血,宜泄热凉血,或清热凉血;劳伤血脉,不挟热 者,以理气化瘀,佐以补虚益损。 (2)化瘀:因为离经之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 循,不化去之,反而致病;也可以说,在止血的基础上,佐以化 瘀,以免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 (3)补虚:此法,久病更为重要,至于补法,阴虚补阴,阳 虚补阳,气虚补气,气为血之帅也.以上三大治法,不能截然划 分,可一法运用,两法并用,三法合用。总之,以随病理变化而 权衡用之。[金匮要略指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黄土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9g 干地黄9g 白术9g 制 附子9g阿胶9g(烊化) 黄芩9g 伏龙肝30g 上7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分2次温服。. 现代临证,常将伏龙肝100~200g,先煮水30一60分钟, 去滓,用其水煎煮余味。或将伏龙肝用冷水浸泡,搅混,沉淀 后,取澄清液煎药。 (功效)温脾摄血。 (主治) 主证:大便下血,血色黯淡,面色萎黄,形寒,腹痛喜按, 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副证:或吐血、衄血。 (临证加减) 1.脾胃虚寒证显著者,症见纳食不香,中脘痞闷,欲呕, 喜热饮,大便稀溏而频者,加炮姜炭;黄芩改用黄芩炭,以减苦 寒之性,亦可加麦冬甘润,以制白术、附子、干姜之辛燥。 2。中气下陷,四肢乏力,精神怠懒,气短音低,腹部坠胀, 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3.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芨、炮姜、焦艾叶等止血之味. 4。脾肾两亏,腰背酸痛,下肢软弱,小便清长,胃寒者, 去黄芩,加肉桂、补骨脂,以温补肾阳。 5.小儿腹泻日久,纳食不香,便溏色黄,泄泻一日十数行, 去甘草,加补骨脂。 6.溃疡病出血,合四生丸加减。 7。本方还可加赤石脂,以增加温补涩血之效。 8。若吐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兼见心脾两虚者,与归脾汤 合方加减之. 9.黄土汤加丹皮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用红砖120g代灶心黄 土,先捣碎水浸没,取其澄清液煎地黄15g,附子、黄芩、白术、 阿胶(或猪皮胶,烊冲)各9g,炙甘草、丹皮各6g。适当配合西 医支持疗法,但不用其他止血药。[福建中医药,1982,c1):49] 10.本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本组包括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球部溃疡合并贲门癌、球部溃疡合并胃下垂、胃小弯溃 疡、幽门前区小溃疡、贲门癌、十二脂肠憩室、胃下垂、慢性胃 炎等病患者,均有黑便,伴呕血。基本方含灶心土30g,熟附块 6--~lOg,炒白术、黄芩、阿胶(烊化)各lOg,生地12g,炙甘 草3g,白芨6一lOg,海螵蛸15g。伴呕血加制半夏、旋覆花 (包)、代赭石(先下);气血虚甚加党参、黄芪;出血多加地榆、 三七粉(吞服);有热象去熟附块。每日1剂,浓煎2—3次服. 结果:全部取得止血效果,大便潜血转阴时间1一工5天,平均 5.3天。[辽宁中医杂志,1987,(z,:zo] 11.黄土汤治疗虚寒型出血性疾病:患者病程均较长且反复 发作,出血紫黯,面色萎黄,乏力,四肢欠温,脉迟缓无力。基 本方为灶心土300g(捣碎,开水冲搅拌后取浑水煎药),阿胶 15g(另炖),炒白术25g,制附子12g,黄芩、焦生地各9g,炙 甘草lOg。气虚甚加党参15g,出血多加乌贼骨、益母草各12g。 每日工剂,水煎服。[吉林中医药,1991,cl,:16] 12.黄土汤治血证的临床运用:黄土汤为温阳摄血代表方. 用于治疗因脾阳不足所致的血崩、尿血、咯血、便血、.瘀斑、齿 衄等血证。其辨证指征是血色暗淡,舌质淡,苔薄白或薄润,脉 沉迟或沉细。文中例案6例均属脾阳虚弱不能摄血,以黄土汤加 味治愈。当失血较多时,加红参;下焦出血,黄柏易黄芩更宜。 [江西中医药,1984,(4):111 13.伏龙肝五合末,干地黄五两,阿胶、牛膝、甘草、干 姜、黄芩、地榆各三两,发灰二合。上九味叹咀,以水九升,煮 取三升,去滓,下胶者消,下发灰,分为三服。治下焦虚寒损, 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下利,不利方,名伏龙肝汤.、汗 金要方] 。 14.治吐血方。伏龙肝鸡子大一枚,桂心、干姜、当归、芍 药、白芷、甘草、阿胶、川芎各一两,细辛半两,生地黄二两, 吴茱萸二升。上十二味 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半,去滓内胶, 煮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名黄土汤。[千金要方] 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00ml,顿服之。 按:1.《伤寒论》载本方只有大黄、黄连二味。据宋代林 亿:“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 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 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又据《金匮要略.惊悸吐血篇》泻 心汤亦黄芩并用。再考《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故 本方有黄芩,方为臻善。 2.《伤寒论》栽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法:“上二味,以麻沸汤二 升,溃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考麻沸汤即百沸汤,也就是 沸水(开水)是也。汪芩友曰:“麻沸者,熟汤也。汤称熟时,其 面沸泡如麻,山故云麻。”大黄泄胃热,黄连清心火,用滚汤浸渍 一会儿,即温服,而不用煎者,取其清淡之性味,以清心火,泄 胃热,而消痞满。如久煎之,则味厚走于肠间,起泻下作用,达 不到治疗目的,临证宜尊此法,不应煎熬之。但《金匮要略》之 泻心汤三味同煎,顿服之,取其降火止血之功。因此,煎制法不 同,作用有异,医者临证当于此处留心焉. (功效)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 (主治)邪火内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溲赤便秘,口 苦苔黄,脉数;火热内炽,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龈肿,牙 宣出血,口苦便燥,舌红脉数;湿热黄疸,胸中烦热,心中痞 痛,舌苔黄腻,脉弦数;痢疾初起,腹痛里急,赤白相兼,口苦 苔黄,小便短赤。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木香。治噤门痢,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张 氏医通] 2.本方加炒栀子、黄柏、茵陈,制为三黄汤注射液,治蚕 豆黄病有良效。 3.本方加茵陈、炒栀子、黄柏。治瘀热发黄,取其荡涤肠 胃实热,邪从二便排出。 4。湿热黄疸,本方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用之。 5。湿热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槟榔、木香、金 银花、风尾草、老鹳草等。 6.治咯血、吐血、衄血:为达凉血目的,本方加鲜生地、 丹皮、赤芍、童便;为达止血目的,酌加槐角炭或地榆炭、三 七、花蕊石;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加花生仁衣,研末冲服。 7。肺结核大咯血,溃疡病大吐血者,临证具有里热证候, 及气盛火旺之病机者,因出血过多而产生神疲声微,脉弦数有力 转为弦中带细数等气阴两虚者,本方酌加生晒参或红参、沙参、 麦冬、生地、阿胶等。 8。鹅口疮毒,本方加木通、生地、竹叶,以清火泄热。 9.本方加石膏、生地、栀子等苦寒泻心止血法,治大咯血 属火热上亢者有良效。 10。加味泻心汤治疗溃疡病出血:本方用生大黄30g,黄芩 9g,生赭石18g,花蕊石12g,黄连、乌贼骨(为末,分2次兑 服)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湖北中医杂志,1991,cs,:13~14] 11。热盛迫血妄行用泻心汤加味方为大黄、黄连、黄芩、白 芍、陈皮炭。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口苦心烦、急躁易怒加 丹皮、炒栀子;头晕、汗出、心悸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脾失 统血型用黄土汤加减方为灶心土、白术、制附片、干地黄、黄 芩、阿胶、甘草、三七参、当归炭;气血亏虚加党参、黄芪;嗳 气、腹胀、便结加大黄炭、左金丸。每日1剂,水煎服。[国医论 坛,1993,(5):18] 12.泻心汤加味治疗便血:本方用大黄30g,川黄连9g,黄 芩、槐角、升麻各15g,每日 1剂,水煎服。[中国中医急症,1993, (5):201~202] 13.泻心汤为主治疗中晚期肝癌上消化道出血:方用大黄粉 5---lOg(冲),黄芩lOg,黄连5g。每13工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12):743~744] 14.泻心汤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方用生大黄、炒黄芩各 lOg,黄连5g。每日工剂,沸水泡服。囤医论坛,1997,c6,:12] 15。三黄泻心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白 芨、桔梗、苇茎、白茅根。每天工剂,水煎服,必要时加抗感染 药物。[中国中医急症,1993,t6,:26] 16.泻心汤治疗急性肺出血:本方治疗肺出血时应注意:① 肺为娇脏,不任猛烈,故药量宜小。(大黄6g,黄芩3g,黄连 2g).②武火包煎,则气味俱薄,使病邪去而正不伤,故体虚者 亦可酌用。[浙江中医杂志,1987,cs,:105-] 17.泻心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方用泻心汤加天 麻、莪术、全蝎等水煎取汁,鼻饲或口服和保留灌肠给药。L0北 中医杂志,1991,(4):8] 18.泻心汤加味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单纯中药泻心汤加半 枝莲、泽泻、鱼腥草。每日1剂,水煎连服4周.[中医杂志,1993, (u):676] 19.泻心汤加味治疗肝性血卟啉病:用泻心汤加味,每日工 剂,水煎连服5—7天,必要时酌配抗感染药对症处理。[上海中医 药杂志,1992,(1):8] 20.泻心汤加味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基础方为生大黄、黄 连、黄芩、秦皮、白芍等,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汁250ml, 分3次微温保留灌肠,3天为一疗程。Cm江中医杂志,1991,t4,:161"] 21.四逆泻心汤治疗胃脘痛:药用柴胡、黄芩各8L白芍、 枳实各lOg,姜半夏12g,黄连、大黄、干姜各6g,黄芪15g, 甘草4g。频发嗳气加代赭石、旋覆花;吐酸水加吴茱萸、瓦楞; 食滞加鸡内金、谷麦芽;脾虚明显加党参、黄芪;腹胀加苍术、 厚朴;瘀血加丹参、莪术。每天1剂,忌生冷腻滞之品,戒烟 酒。[四川中医,1997,(12):25] 22。加味五倍子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泻心汤加生 地、薄荷、五倍子加减,每天一剂,水煎连用1一6剂。[河南中 医,1993,(1):186] 23.四黄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用四黄膏(泻心汤加黄柏、银 黄、大青叶制成),均匀敷于皮损处,并加激光(氦氖激光发生器 5001dW)照射5一10分钟,每日2—3次。 24。泻心汤加味治疗烧伤:方用黄柏、地榆、白芨,水煎浓 缩,加入煅石膏、冰片末、蜂蜜调匀,然后加防腐剂消毒备用; 用前清创后,将药液喷洒于创面,每10分钟工次,连用3次,改 用工一2小时喷药工次,20~24小时结痂,必要时酌配抗感染药对 症处理,一般用药4一l8天。[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c7,;414] 25.泻心汤加味治疗阿片成瘾戒断综合征:方用泻心汤加柴 胡、鱼腥草、白芍、枳实等。每天一剂,水煎连服21天为一疗 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92] 26。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泻心汤证病机当以胃火气逆为是。 临证之时,必须将《金匮》泻心汤用于治疗胃火气逆之吐血、衄 血等出血证。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张仲景创立此方之意,才能称 为方切病机,药证相合,进而药到病除。[中国医药学报,1989,c3,:9] 27。本方之大黄、黄连、黄芩三味齐等份,为细末炼蜜成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水吞下。治丈夫、女人三焦积热。 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 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 热,即生疽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亦治小 儿积热,名三黄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治女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痰,大便难,烦躁谵语, 目赤,毒气闭塞不得通。如目赤加白茯苓、竹茹,泻肝之余气, 名泻心三黄汤。 29.大黄、地榆炭、白芨各30g,黄连6g,黄芩lOg。治急 性上消化道出血,名榆及泻心汤。 30。大黄一两,黄连、黄芩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新 汲水服下,蜜水亦得.治衄血无时,名三黄散。 3L本方加川芎各等份,每服二钱,食后井水调服,治实热 衄血,名川芎三黄散。 32.本方加犀角、地黄。治热甚,血积脑中,名犀角地黄 汤。[拔萃方, 33.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生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三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名治赤丁方。[中藏经]

(原文) 吐血不止者,蘖叶汤主之。(14) 蘖叶汤方 一 柏叶 乾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虚寒性吐血的治法。“吐血不止”,此指吐血量多,或量少日 久,为中焦虚寒,血不归经所致,除吐血不止外,当见病人面色萎黄、肢冷,精神不振, 舌淡胖大,脉虚软无力。治用柏叶汤温中止血。 (方药评析) 柏叶汤由柏叶、干姜、艾、马通汁四味组成。方中柏叶即侧柏叶,味 苦、涩,性微寒,折其上逆之势而又能收敛止血;干姜温中摄血,艾叶温经止血,合用 能使阳气振奋而摄血;马通汁即马粪加水过滤取其汁而成,《本经》云:“微温”,引血下 行以止血。四药合用,共奏温中止血之效。 柏叶汤对于出血不止,病情偏于虚寒者,为常用之方。临床应用,尚不限于吐血,对 衄血、咳血或下血等证均可用之。据《干金>)记载,本方适用于“吐血内崩,上气面色 如土”之候,并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等证。《本草经》 引本方加阿胶。至于马通汁,后世医家多用童便代之,疗效尚可。 有人将柏叶、干姜、艾三药,炒炭应用,加强止血效果。临证时此法可供参考。 [文献选录] 徐彬:此重“不止”二字,是谓寒凉止血药皆不应矣。吐血本由阳虚 不能导血归经,然血止而阴亏,故以柏叶之最养阴者为君,艾叶走经为臣,而以干姜温 胃为佐,马通导大便下为使。马通乃马屎绞汁,如干屎以水和之,愚意无马通童便亦得。 (《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柏叶性轻质清,气香味甘,治上部滞腻之圣药也。血凝于胸肺方吐,开斯 行,行斯下注不上越矣;佐以姜艾之辛温,恐遇寒而又碍也,合以马通汁破宿血,养新 血吐衄有专功,是有血热妄行之治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尤怡: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行,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 不相为守,营气虚散,血亦昏行者,此干姜、艾叶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 势,又非温药所能御者,故以柏叶抑之使降,马通引之使下,则妄行之血顺而能下,下 而能守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吐血之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今以柏叶汤温散 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则必是热伏阴分,用此宣发,使热行阳分,血不为热所迫,则 自止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游氏以柏叶汤加味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例: 陈某,男,32岁,突然吐血约200ml,当即服凉血止血药l剂,吐血不止。病人面色苍 白,神倦气短,舌淡苔白,肢冷,脉细无力,西医诊断为胃溃疡或胃炎合并出血。治宗 《金匮》温阳止血法,方用柏叶汤加味。侧柏叶、黑艾叶各15g,党参、黑地榆、阿胶、花 蕊石各12g,炮姜、甘草各5g,煎服1剂,吐血即止。 (2)呼吸系统疾病:白氏报道,患者徐某,男,60岁,咳喘反复发作20余年。近 半月由外感诱发咳嗽咯血,经某医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肺不张。久服中 西药无效。病者神疲,面色白,形体虚浮,短气,痰中带血,每日量约100—300ml左右, 舌淡而胖嫩。宜柏叶汤加减。柏叶20g、炮姜15g、艾叶lOg、西洋参25g,水煎顿服。童 便100ml,每次服药前选服5—10ml。服药次日咳血渐止未尽,服至6剂咳血全止。谭氏C1', 用柏叶汤治疗一例支气管扩张咯血,处方:侧柏叶12g、干姜炭5小艾叶3g,童便一杯 兑,服两剂,咯血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