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厦门鼓浪屿(2)鹿礁路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八月的鼓浪屿,是迷人的。太平洋的碧波卿涛轻轻拍打着它周身古老的礁石,礁石的确是个奇怪的东西,别人越老约沧桑,它却是越来越光亮。郁郁葱葱的亚热带灌木点缀着小岛的每个角落,巨大的榕树让人想起了罗大佑那首悠远深长的《童年》,栖居于此的知了在唱这首歌。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一棵榕树)

    厦门轮渡码头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焦急地等待,好像那块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广袤无疆四个大字。日光岩和八卦楼是在轮渡码头唯一可以辨识的两处鼓浪屿标志,不足百米的日光岩是鼓浪屿的制高点,这里不仅可以俯瞰鹭江海湾,更可远眺大小金门。温暖的厦金水域,却在长达半世纪的时间里被坚冰凝固,剑拔弩张之下是无数双期待的眼睛,一张小小船票真的这么难吗?不问政治的我对所谓的国共第三次合作并不感冒,大陆和台湾的问题要靠全体中国人去解决,千万不要让党派的意志凌驾于人民之上,人心所向不是单单的一句口号,分别了半个世纪的两种世界观价值观,那是需要灌溉心田才能够融合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耳畔是黄牛大妈们叫卖乘船金门游的鼓噪,人总有猎奇的心理和窥伺动机,忧国忧民?!看来离开政党还是不行啊。

    2008年8月1日上午九点,我登上了鼓浪屿,迎接我的就是这块大理石的鼓浪屿全图。来的匆匆我没有做完整的鼓浪屿攻略,只是记下了路名和所要拍摄的一些建筑。所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块石牌,试图找到一些探寻的路径。十分钟过去,我放弃了,因为那蜿蜒曲折的道路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抬头望去,我看到了英国领事馆,那种强烈的吸引让我立刻投入到拍摄之中,鼓浪屿的迷失之旅正式开始。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鼓浪屿石牌)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旧址位于鹿礁路16号,在编为路名之前,这里名为鹿礁,建筑就是在这块礁石的顶端修建。英国人来的最早,于是捷足先登选择了地势最优的一块地。我从旧照上看到过它的样子,后来一场火灾让它付之一炬。当地政府比照旧貌对建筑进行了重建。二层的主楼和三层的裙楼相连,边角包裹的隅石具有英国维多利亚王朝的遗风,建筑充满了浓厚的英伦风格。英国在厦门本岛的海后滩设有专管租界,但领事却常见在鼓浪屿上居住和办公,英国人看得很清楚,商贸区和居住区要严格的划分开。鼓浪屿是一块肥肉,凡是有些头面的国家都想独吞,英国首当其冲。不过,崛起的美国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让列强间的博弈形成了均衡,鼓浪屿公共租界设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人在公共租界工部局中还是占有统治地位。所以,这座建筑在鼓浪屿上是极具影响力的。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英国领事馆)

 鹿礁路12号是鼓浪屿上一处著名的家庭旅馆,据说这也是一座领事馆建筑,不过这缺乏足够的可信度。鼓浪屿的东北角是当时的外国领事馆区,除美国领事馆外,几乎所有的领事馆都位于这个区域内,于是小楼也就近朱者赤了。建筑的外墙涂上了鲜亮的颜色,不过看上去十分温馨。这里要给各位推荐一下,探访鼓浪屿建筑最好的方式,万不是制定路线路,就是悠闲地漫步下去,走到哪算。所以下榻在这样的家庭旅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迷失的让灵魂稍稍迷离的时候,躺在床上小憩一下,坐在阳台上来杯小苏打,立马就给人加满了能量。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鹿礁路12号)

    一组新建筑让人略感失望,幸好我笃信深入浅出,外围的建筑总归是形象,弄得新一些时尚一些也无可厚非。所以,领略鼓浪屿的魅力,一定要深入,巷子有多深,就要走多远。在鹿礁路的深处,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我看到了日本领事馆,斑驳的砖让我嗅到了心目中近代建筑的味道,券廊式的回廊和底部厚厚的防潮层充分保证了建筑在炎炎的夏日依然能够保持室内的清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鼓浪屿的关注焦点从上面的英国领事馆转移到了这座建筑内,一度日本人几乎占据了鼓浪屿工部局的全部领导岗位。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日本领事馆)

如今这个安静的小院是厦门大学的职工宿舍,主人们显然不愿被外人打扰,16个醒目的黑字写在建筑入口处的白墙上,显得那么刺眼。近代建筑固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我们必须尊重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否知晓建筑背后的故事,本身居住于此就是对建筑的一种保护。一代代人于此繁衍生息,让建筑的灵魂得以聚拢。相比很多建筑被乱搭乱建,日本驻厦领事馆旧址除了几个开券被封堵外,已经算是使用的十分得当了。所以,我静静地走过,带着一丝崇敬。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

在领事馆东侧,是日本警察署和监狱旧址,归日本领事馆管理。建筑显得阴森恐怖,尤其是我看到地下的水牢,顿时打了一个冷战。我喊了那块石碑一声兄弟,比我小四岁,大家都是八零后。罪恶的日本,岂是帝国主义四个字就能概括的!阴暗的地窖锁不住中国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翅膀,这不是牢房,分明是一座与命运抗争的纪念碑。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日本警察署及地下监狱)

在日本领事馆对面,是一处深宅大院,编鹿礁路5号。因为正在维修,我并没有走进去一探究竟。不过建筑入口处充满东南亚气息的山墙已经让我十分陶醉了。火焰式的顶子带有伊斯兰文化的味道,墙内中央雕刻的是上下两面镜子,上面的呈椭圆形,圆镜下方是两串丰满的葡萄,在两侧的植物藤蔓外是两尊狮子。狮子的造型并非中国传统威武雄壮的样式,而是充满了南洋情调。狮子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是最受人尊崇的图腾。鼓浪屿上的别墅主人很多都是早年在南洋打拼,衣食充裕后荣归故里安享晚年。这些别墅体现的是闽南风格和东南亚建筑风格的融合,鹿礁路5号的建筑打开了我的思路,大门紧闭,却打开了我的心门。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 (鹿礁路5号)

碧海蓝天之间,一抹白色的薄纱覆盖了我浮躁的身体,让我顿时理解了圣洁纯净的含义!这是鼓浪屿天主堂带给我的感受。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聆听着教堂的钟声,感受着她出污泥而不染的体态。我是带着一种田园般的心态向耶稣倾诉人间的苦痛,在我看过的中国哥特式教堂中,没有一座能带给我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当我再拍摄这座建筑的时候,一个旅游团恰好经过,团员们身着白色的T恤,头戴橙色的太阳帽,这与他们身旁天主堂的白墙红瓦多么吻合啊。路人无不对教堂啧啧称赞,大部分人都操着闽南语。可惜我才疏学浅,只是在KTV学会了一句闽南语——“ai bia jia huai ya”(爱拼才会赢)。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鼓浪屿天主堂)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
    当天的礼拜活动已经结束,我没能走进教堂。只好把教堂的内景留待下次的鼓浪屿补拍。主教府位于教堂一侧,建筑原为西班牙、法国驻厦门领事馆。后因西班牙多明我会在此兴建教堂,而改作主教府使用。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主教府)

    多明我会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加尔默罗会的“白衣修士”。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该会在华的传教区域局限于福建省和台湾省。主教坐堂是位于福州仓山脚下闽江边上的泛船浦教堂。我在2009年拍到这座教堂,两座教堂的外形十分相似,都采用了单钟楼的巴西利卡十字式,只是福州的教堂规模要更大一些。外观上,福州堂显然更加“哥特”一些。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36)2008年鼓浪听涛 <wbr>厦门鼓浪屿(2) <wbr>鹿礁路(福州泛船浦天主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