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激烈的比拼,中国诗词大会十场比赛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选手用才学和情怀,燃起了我们对于诗词的热情! 这其中当然也有很多学生的惊艳出场,例如决赛中,就有一位00后选手——四五岁便开始学诗的高二学生王天睿,她认为诗词的力量与温暖,可以不断唤醒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这些学生选手们对古诗词的娴熟掌握,让大家印象深刻、鼓掌称赞!他们都是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霸。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外未必学有余力背古诗。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内教好古诗词首先是教师的责任。 如何能将韵味浓郁的古诗词用一种美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呢?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去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呢? 敖杏桃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情、读、品、悟、拓、用”古诗词教学“六步法”,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思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资深教师的建议!在教学中咱们也试一试,没准能收到超棒的效果呢! 情 导情入境 古诗教学“入其境”,才能 “会其意”“悟其神”。导情入境的手段五花八门,如伴乐、歌曲、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多媒体课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篇目,选择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不妨煽情一点。先出示图片,同时播放《送别》背景音乐,教师解读:“元二出使安西,好友王维伤感送别,深情赠言‘朋友,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了。’”此情此景,能将学生快速带进古诗。 读 读出韵味 晋朝陈寿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在反复的诵读中,自然能领会诗意。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亦如此。 初读正音。通过查字典、找资料、同桌互助等方式读准字音。如《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的“挑”,知道读tiǎo的学生很少,几乎都读成了tiāo。再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xiàn),全班学生都读成了jiàn……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读准字音,在读中发现并纠正错音,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读出节奏。以七言诗为例,古人诵读时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等节奏划分,或按“平长仄短”的方式诵读。学习时让学生在书上划出节奏,或者通过录音及教师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诗词节奏,有助于理解诗意。 伴乐读。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辅助性音乐,效果奇妙,易入情入景。如《伯牙绝弦》伴上《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出塞》伴上《送别》作背景音乐,《江南》伴上轻柔舒缓的《天空之城》钢琴曲……在伴乐诵读中,别有一番韵味。 伴画读。教学《悯农》一诗时,用课件展示“农田耕作图”,将农民在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情景呈现于眼前,让孩子们自然懂得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道理。 品 解词明意 古诗词言简意深,需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紧扣“诗眼”“文心”,把握诗脉,理解全诗。“诗眼”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关键字。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白居易《忆江南》的“忆”等,这些关键词都可视为“诗眼”。 增词减句,改编变形,品出别种韵味。在学习诗词过程中,不妨尝试字句的加减,换一换,比一比,从而体会其中的美感。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了乡村春天的美景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我引领学生用“减一减”的方法改写,有的学生改编成“二月天,醉春烟。归来早,放纸鸢。”一首美诗,瞬间改编成一首绝妙的好词! 捕捉情境,品悟诗词的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用“故事欣赏法”“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熏陶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比如《回乡偶书》,可采用“故事欣赏法”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当贺知章还是小孩时就离开家乡求学,学有所成后在京城当官,年老退休时才回家乡安享晚年。几十年离家,他的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角的头发已经变得稀少了。孩子们都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故事中,学生既可以感受到贺知章的诙谐,也可以感受到他的伤感。 悟 悟出意境 悟指感悟、领悟。诗是语言的艺术,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悟是关键。 通过画面再现形象。不少古诗词宛如一幅幅富有意趣的画。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将满园红艳艳的杏花呈现眼前。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展示出一幅冰天雪地寒江孤寂的冬日画面。杨万里《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水、树阴、小荷、蜻蜓,一幅初夏自然风景图跃然纸上。 通过想象填补留白。通过启发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与跳跃。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闻言语之声,不见问答之人。这是诗人为读者留下的再造条件。教师需发掘教材的内涵,深入诗境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问者何人?为何而问?”让学生在想象中填补空白。 拓 拓展延伸 拓展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七步诗》作者曹植,从小聪明过人,哥哥曹丕妒忌其才华,怕被夺位,设计逼害,命曹植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与兄弟主题有关的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对诗的了解自然容易了。 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教学陆游《示儿》之后,拓展讲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梦中仍担忧边疆战事,死前更是牵挂国家安危。这样的拓展,让学生能更深地理解陆游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同为明月,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写法。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教学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时,可以拓展到相关诗句,对比讲解,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 用 场景活用 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代语言环境中活用古诗词,古今结合,赋予诗句全新的表达。 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活用诗句。比如,当某位同学学习不努力时,我们可以这样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们站在沙漠边,看到缓缓下沉的落日时,会想到那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来源 | 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