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胆小退缩怎么办?

 长沙7喜 2018-04-10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要准备上台讲故事。孩子很担心,一直表示不想上台,还为此在家哭过。


爸爸觉得孩子的担心是因为不熟练,因此耐心地自己演示给孩子看,还反复帮孩子练习。爸爸觉得,当孩子熟悉故事了,自然就会有信心。

这位朋友的问题是——


  • 孩子不愿意上台,父母是应该尊重他的意愿呢,还是应该想办法让孩子上台?


  • 从实际经验来看,“反复排练和准备”,其实对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的效果并不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相关的问题。


第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害怕鞭炮的声音,一听放鞭炮就用手捂耳朵。爸爸认为,一个男孩子,怎么能这么胆小呢?!得想办法让孩子锻炼胆量,变得勇敢一点。


于是年三十晚上,爸爸专门把孩子带到楼外面去听鞭炮声。孩子想往回跑,会被爸爸按住不许动,也不许捂耳朵。


等一阵鞭炮声过去后,爸爸就说:“炸到你了没有啊!是不是没事儿啊!还用不用害怕啦!”


第二天再去接着练,没想到孩子比昨天更害怕,原本没锻炼之前,孩子只是捂耳朵,这次一听到鞭炮声,孩子直接蹲到地上缩成一团、全身发抖了。


再往后,孩子远远看到有人要放鞭炮,都没有听到声音,就开始非常害怕了,就会一边捂住耳朵,一边哭喊着要赶紧躲开。


这个故事读到一半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在心里嘀咕: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干嘛这样强迫孩子?


是的,随着更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锻炼”孩子,而是更加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本来的状态。


我们可能不会用这个爸爸的方式来“锻炼”孩子,那么,大家觉得——

  • 有没有必要想办法帮助这个男孩克服对鞭炮的恐惧呢?


  •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第二个故事


一个孩子因为眼睛发炎,需要滴眼药水。孩子非常害怕滴眼药水,但这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妈妈怎么做的呢?


到了该滴眼药水的时候,妈妈拿着眼药水,站在离孩子几米远的地方。她事前已经跟孩子约定好:“我会慢慢走过来,等走到哪里你觉得害怕得不行了,就喊停,我就会停下来,咱们一起唱歌。”


妈妈向前走了几步,就停下来问孩子:“怎么样,我还可以往前走吗?”孩子说还可以,于是妈妈继续走,走到两米的地方又问“还可以走吗?”孩子说还可以。


当妈妈走到一米的地方,还没等问呢,孩子就主动喊起了“停,不能走啦!”


于是妈妈就停在那里,开始跟孩子一起唱歌。等唱完歌妈妈问:好一些吗?孩子想了想说好一些了。


于是妈妈又往前走,走到孩子身边,孩子喊停,妈妈又停下,又唱歌。再接下来,妈妈俯下身,孩子喊停,再重复之前的做法。


最后,孩子按照妈妈的鼓励,深呼吸,尝试放松下来,让妈妈给他滴了眼药水。


  • 这位妈妈的做法,会不会对前面孩子怕鞭炮的故事有参考呢?


  •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类似的恐惧,你会尝试这样帮助他吗?


前面这两个故事,应该是我们养育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


除此之外,引起孩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的事还很多很多。


有的孩子害怕抽水马桶,有的怕洗头,有的怕绘本里的怪兽或者动画片里的坏狐狸,还有的孩子怕陌生人,怕登台表演,怕学游泳……


这样的孩子,我们常常说他们胆小、害羞,内向,换用中性一些的词,我们说,他们是敏感谨慎的小孩。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能不会像第一个故事里的爸爸那样“锻炼”他,那么,要不要像第二个故事里的妈妈那样去帮助他?


有人认为,干嘛要那么费劲呢?如果是孩子必须要做的事,给他讲清道理,要求他做就好了。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可以先不管,或者干脆带孩子躲开,等他们长大一些,自然就好了。


这样想也没错。孩子2岁时害怕冲马桶,5岁的时候还会怕吗?3岁的时候怕洗头,6、7岁上了小学后,还会怕吗?小时候害怕的怪兽和恐龙,现在很可能已经成为孩子很喜欢的伙伴。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这里先叫她小A。


小A从小属于敏感谨慎的孩子,妈妈也曾试图让她学游泳、学滑冰等等,但小A因为害怕而非常抗拒。本着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妈妈也没有勉强她,不学就不学了。


小A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约好去游乐场玩。陪她们去的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跟我们分享了当时的情景——


“到了游乐场,有个女孩提议坐海盗船,大家都同意了,唯独小A不敢坐。于是我说我也不敢坐,结果其他女孩都去坐了,我跟小A在外面等。


那几个女孩出来以后,又要去坐过山车,我赶紧说咱们玩个慢点的吧,我可不敢坐过山车。大家还真给面子,都同意了。大家一起坐了摩天轮。但是从摩天轮下来,我就没法再阻止她们坐过山车了,结果小A还是不敢去,又是我和小A在外面等。


这次,小A的表情明显没那么自在了,我再怎么跟她讲我多害怕过山车的故事,似乎也没什么用了,她低着头,很沮丧的样子。


接下来几个女孩要去玩的那个项目,是个刺激适中的项目,我原以为这次小A能参加进去,别的女孩也非常真心地邀请她一起试一试,但没想到,最终她还是摇摇头不去了。


这次她决定不去的原因,我觉得并不全是这个游戏项目本身,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的沮丧。


后来,小A的妈妈来了,小A纠结了一会儿,就跟着妈妈悻悻然地离开了。”


  • 小A离开的时候,她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 整个过程中,大家对小A的态度是很包容的,没有人强迫她,更没有人嘲笑她,还有人在旁边陪她,安慰她。但是,小A的情绪,为什么还是低落的,甚至是越来越沮丧呢?



就这个故事,我们来分析一下小A的需求。


第一个需求很显然:我害怕、我紧张、因此我不想尝试这些刺激的挑战。对于这个需求,大家都理解了她的感受,也都接受了她不尝试、不参与的决定。


但除此之外,她还有另一个需求:其实,我也想参与进去,我也想跟大家在一起。


她的沮丧与失落,大部分来自这个需求,但这第二个需求通常是隐藏的,如果不仔细观察,往往发现不了。孩子很少会自己说出这个需求,甚至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个需求的存在。


由此延伸一点,当一个孩子学游泳感到害怕的时候,他除了需要我们理解接纳他紧张害怕、想后退、想不学了的感受之外,还有没有另一个需求呢?


他是否还有一个需求就是:其实我也想学会,我也想突破自己的局限呢?


一直很喜欢李岩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

对孩子真正的理解,不仅包括理解他当前的需求,还包括理解他潜在的长远需求。”


具体一点说:在当前,孩子害怕了,那么他的需求是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且能帮他缓解紧张、放松下来。


而从长远看,即便是先天敏感谨慎的孩子,他也需要从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回到主题,对待孩子各种害怕、退缩、害羞的表现,或者敏感谨慎的个性特征,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理解和接纳,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接纳上。


我们应该给孩子支持,以适当的力度“轻推”孩子向前,陪他一起突破局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会陪伴你,支持你”的信任,教给孩子的是放松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压力,战胜压力的过程中积累的信心和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