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天地】古玉造形制作——璜形器

 天然首选 2018-04-10


璜是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的玉器品类,在数千年时间里,其形态与纹饰因应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变化,产生出众多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区域风格,制作方法也在加工条件及功能需求的转换下不断发展。


珩由璜演化而来,它与璜最大的区别在于弧状器身拱面中部出现的穿孔,这使其在佩系时与璜相反,需拱面向上凹面朝下,以作承接、束尾之用。珩于璜式微之后兴起,在春秋战国至汉代颇为流行,成为当时重要的佩饰器之一。


由于璜、珩在造形上极为相似,故而将二者统归于“璜形器”以便比较说明。


一、璜形器的造形特征                                   


璜是一种造形近似上弦月形的片状玉饰,器形弧度多近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圆。每片璜既能单独使用,也可连作一完整圆璧。


春秋时期,随着组佩饰日渐发展成熟,璜开始倒向使用,成为下弦月形的珩。此后,珩的器形弧度日益扩大,出现左右两端向外开敞的造形。


新石器良渚文化 玉璜


春秋晚期 龙纹玉珩


二、璜形器的成形工序


璜形器的两种器类不仅在流行时间上具有前后承继关系,在成形工序上也因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而异动。


早期璜形器制作的基本工序是在选取适当片状玉料后,以砣具切割、勾勒弦月轮廓,再于玉片左右两端钻孔。主要采用砣具切磨法、成形对开法及环形分割法。


“砣具切磨法”是用砣具作为切磨工具直接制作璜形器的方法。此种方式需要“连续雕琢、逐段相连”,以取得完整的器型轮廓。


 新石器时代 玉璜


“成形对开法”是以厚玉料加工出璜形器基本造形后,再分剖为多件的制作方法。分剖所出的璜形器,形状近似120°扇形,不仅大小相同、边廓一致,色泽纹理变化亦相互吻合。这种方式迄今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可能与当时多联璧的需求有关。


新石器齐家文化 玉璜


“环形分割法” 是将璧或环等分处理的制作方式。其迄今所见最早出于齐家文化,至商代普遍流行。

新石器齐家文化 玉璜


然而随着璜形器中璜向珩的演进,以及线具逐渐取代砣具成为切磨的主导工具,璜形器的成形工序也由此产生变化,珩的制作转而由钉线打稿切锯法完成。


“钉线打稿切锯法”是先用砣具在片状玉料表面雕琢钉线纹勾勒器形轮廓,再以线具沿打稿线纹拉切成形的制作方式。其优点在于可自由设定珩的弧度,让器形具有变化的空间,因此春秋以后,珩的两端向外敞开,幅度加宽,使其摆脱圆形轮廓的局限,为造形设计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 玉珩


战国时期 云谷相杂纹玉珩


战国晚期,钉线打稿切锯法与线具拉切日益纯熟,珩的外侧边料逐渐开始被保留,并利用镂空工艺透雕龙、凤等纹饰,形成一种新的形制——出廓珩。这种出廓珩的制作与弦月形珩大致相同,都须经过切割玉料、钉线打稿、金属线具拉切等工序,只是轮廓的处理更显繁复。


西汉时期 双龙首玉珩


古代璜形器的制作,从基础的砣具切割法,发展至成形对开法、环形分割法、钉线打稿切锯法等,充分反映出古代制玉工艺在节省工时、提高产率的基础上求新求变的演进过程。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