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离“教育暴食症”,还孩子一个健康人生

 彤彤941 2018-04-10

荟思

在温饱还是大问题的年代,多生一个孩子,无非就是饭桌上多摆一对筷子而已。所以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拉扯大”,这样的表达背后,是完全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教育意识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来,教育市场化的浪潮却已经扑面而来了。两者碰撞在一起,就催生了各种扭曲的现象,进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悲剧。

名校固好,对某些孩子却可能是黑暗的牢笼,白送他一个名校学位不啻于向他出示一张逮捕证。才艺、体育、科学,本身都是有益的活动,但“学习十八般武艺”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承受能力。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导师,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但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能够替代父母的导师地位的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对家长没有特定的专业知识要求,唯一的挑战就是以身作则。所谓“言传身教”,一边对孩子讲空泛的大道理,一边对孩子和自己实行双重标准,大概是结果最糟糕的家庭教育了。

在中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间还不长(事实上现在还有一些地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沿海地区相对早些,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富裕起来,内陆地区就更晚了。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肚子都还没填饱的时候,谁还顾得上考虑教育呢?多生一个孩子,无非就是饭桌上多摆一对筷子而已。所以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拉扯大”,这样的表达背后,是完全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教育意识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来,教育市场化的浪潮却已经扑面而来了。两者碰撞在一起,就催生了各种扭曲的现象,进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悲剧。

这一代家长的内心是茫然的。上一代人只需要把孩子的肚子填饱,适时给孩子添上一件新衣服,就可以骄傲地宣布自己完成了养育的责任。当时的大环境也确实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选项。而当下繁荣的教育市场,可以同时提供好几百个不同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把家长对教育的无知暴露无遗。

当我们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搬上饭桌,仍然不能填饱肚子时,我们完全不必要了解膳食营养的知识。可是,现在我们有能力获得足够丰富(甚至明显超出实际需求)的食物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最紧迫的问题是赶紧了解一点营养学的基本知识,而是凭感觉做选择,于是问题就来了。在早期是出于补偿心理而暴饮暴食,不仅把自己吃成了“三高”,顺带把孩子也喂得一个个都肥头大耳的。而在后期则是各种挑食,粗粮不吃,不合口味的也不吃,不仅破坏了人体的营养均衡,还造成了很多消化道问题。

饮食的基本作用是维持人的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享受型选择也未尝不可。然而在拥有充分大的选择自由时,很多人完全忽视了饮食的基本原则,该吃的没有吃,不该吃的却不停地吃、毫无节制地吃。刚刚有能力填饱肚子没几年,各种“富贵病”又成了健康杀手,这样的结果是可笑还是可悲呢?

教育状态的演变也几乎在走同样的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识字,摆脱文盲状态。在那个年代里,每个学习机会都是宝贵而有益的。现在呢?教育领域里不仅有激烈的名校争夺战,还有各种才艺特长,科学考察,野外探险,以及高大上的游学和留学。是不是像极了原本只有几个馒头一盘咸菜的饭桌上突然摆上了满汉全席的感觉?

满汉全席虽好,如果天天都吃,也会变成痛苦的折磨。教育选择也是一样的道理。名校固好,对某些孩子却可能是黑暗的牢笼,白送他一个名校学位不啻于向他出示一张逮捕证。有几个孩子的心理强大到每次测验考试都排名倒数还能高高兴兴上学去?才艺、体育、科学,本身都是有益的活动,但“学习十八般武艺”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承受能力。

家长们费尽心力为孩子收集一个又一个金光闪闪的证书,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的“暴食式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损害的严重性。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大家通常比较关注的是中小学生,然而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缺乏学习热情、玻璃心、眼高手低,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巨婴症”患者。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发现问题,只要家长和老师积极介入,措施得当,解决问题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问题积聚到大学阶段才表现出来,“治疗”难度将会大得多。在客观条件上,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比中小学松散得多(毕竟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宜限制过多),大学宿舍也不便于家长介入解决问题。

名校和各种类型的课程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教育效果最终需要通过内化达成,使孩子的认知获得提升,而不只是掌握一些技能。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令人忧虑的是,很多孩子一路名校走过来,才艺特长一页纸都写不完,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却少得可怜。

“教育暴食症”的治疗方法并不复杂。名校可以拼,但必须量力而行。虽然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们狭路相逢,仍然要分出高下,不可能齐齐走上领奖台。才艺特长要学,但一忌贪多嚼不烂,二忌随大流追热点,明明孩子不感兴趣还强押去上课。正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吃在嘴里可口,还可以拍照发朋友圈炫耀一番,但过度追求美食却对健康有害。

在对“美食”自觉节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多“吃”有益健康的“家常菜”——家庭教育。尽管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以相关的知识作为认知基础,这些知识现在通常交给老师去教授,但课堂教学形式和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难以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够直接促进孩子成长的始终还是生活体验。现在有不少形式各异的户外体验类课程,说明家长对此还是有一定的认同度。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导师,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但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能够替代父母的导师地位的教育形式。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像家常菜,其貌不扬,跟名厨烹制的菜肴放在一起甚至有点寒碜,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健康却有神奇的效果。多跟孩子说些平常的话,多和孩子一起做些小事,利用各种生活细节向孩子展示积极和正面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输入生命能量,帮助他们承载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

家庭教育对家长没有特定的专业知识要求,唯一的挑战就是以身作则。所谓“言传身教”,一边对孩子讲空泛的大道理,一边对孩子和自己实行双重标准,大概是结果最糟糕的家庭教育了。为什么说孩子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因为他们不仅带来了很多不可替代的生活体验(例如不堪忍受孩子的哭声搅扰,很想一手把他扔到楼下,让这个世界好好地安静几秒钟),而且促使我们做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树立生活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