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遂3g 半夏5g 白芍5g 细辛3g
上4味,以水200ml,煮取50ml,去滓,人蜜50ml,再煮
一二沸,顿服之。
现代临证,以甘遂粉2g冲服之。
(功效)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主治]
主证;留饮,胸胁痞满,心下坚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
质淡,脉沉伏。
副证:呕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饮。
(临证加减]
1.胸满,饮邪上逆者,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本方证伴有心下痞硬,按之则痛,咳嗽者与小陷胸汤合
用,但以中病即止。
4。本方主治留饮:方中甘遂、甘草相反之药同用,较十枣、
陷胸诸剂尤峻,故后世鲜有用者。衣宸寰老先生通过多年临床实
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升
举、分利、固涩、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有故无殒”,“有
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
后泻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转机,稍
事调理而愈。经治凡百余例,疗效稳妥可靠。[金匮诠释.上海:上海
医学院出版社,1986]
5.甘遂半夏汤治小儿百日咳:基本方为甘遂3~lOg,半夏
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lOg,蜂蜜适量。甘遂与半
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和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
为度,频频服下,一日尽剂。方中甘遂、半夏荡涤痰饮;白芍、
甘草补气敛阴,调和营卫而解痞;蜂蜜缓和甘遂之毒性,润肺止
咳。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恋邪。虽然甘遂、甘草
有相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正在于此。甘遂性猛,善长驱直人,
直达病所;甘草性缓,善留中州.二药合用,一缓一急,相反相
成,则顽痰尽去。吾师应用多年而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其用药
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临床用之,每收
桴鼓之效。
6。甘遂治胸腔积液:用生甘遂为末,每日每1. 5—2g,
冲服(用散剂,不能人煎),连续服用7-20日,以逐胸水,服
用本品后,大便稀溏成水样,但量不多,每日2—3次为度,如
此,一般不影响水电解质紊乱,不必停药,只要掌握好剂量,就
安全、有效。在辨证治疗观察中认为配合温运脾阳,宣发肺气,
因势利导,驱除饮邪,可增强逐水之力,促其病灶愈合。[中药通
报,1987,(5):572 ’
7.“本草明言十八反”对《金匮》方甘遂半夏汤中遂草同方
认识。.方中之甘遂与甘草历来被认为二药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但张仲景的甘遂半夏汤二者同用。这种配伍方剂,前代医家为
“激怒药性,促进疗效”。如尤在泾说,正是“欲其一战而留饮尽
去,因相激而相成”。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吴孚先之验“取
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可见该方曾经
历来医家临床验证,具有卓越疗效,说明十八反中有些药物的配
伍并非绝对不能用。从近代的实验研究来看,据崔珉等报道,甘
遂与甘草配伍,如果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则无相反作用,
有时还减轻甘遂的副作用;但如果甘草量大于甘遂量,则有相反
作用。前人总结“十八反”是在用药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偶然巧
合,还是普遍规律,都是从实践得来,应予重视,因为不能排除
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而甘遂半夏汤的这种相反同方的方
剂,应在充分把握方证的前提下,利用“大毒之药”去攻“大毒
之疾”;并在煎法、药量的比例等问题上慎重方可。不必冒陶弘
景所说“强在相憎,苟令共事”的风险。
8.芍药、甘草。治留饮心下硬满挛急,名芍药甘草汤。[伤
寒论]
9.甘遂、大黄、芒硝。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间,
症见大便于燥,心下痞硬,拒按之结胸热实证,名大陷胸汤。仁伤
寒论]
10.甘遂、巴戟各4g,面粉20g。白开水送服,每日 3次。
4月一1岁者,每次0.5g;1-3岁者,每次1g;3—6岁者,每
次L 5g;6—10岁者,每次2g.治百日咳。气虚阴虚、脾胃虚
弱或合并肺炎者慎用,名苴遂散。
11.甘遂2—3分(冲),木香、桃仁、牛膝各9g,赤芍
15g,厚朴15-30g,大黄9 (后下)。水煎服。功能攻水逐,---24g
饮,活血化瘀。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
锤。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18) .
甘遂半夏汤方: 、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
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经义阐释] 此论留饮的证治。本条留饮证候有脉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
满。大凡脉伏,多寓示邪实在内,如痉病见伏弦,脉积病见沉伏细脉。本证由于饮邪久
留,深结在里,阻遏血脉,故见脉伏。“欲自利者,不由外感内伤,亦非药误”等原因而
出现大便溏泄,或泻下。“利”有虚实之分,其区别的要点在于泻下物的性质及其泻后的
反应。若脾肾虚寒下利,当下利清谷,泻后必然神疲体倦,而本证未见下利清谷,且泻
后反觉周身畅快。这是因为体内留积饮邪随大便而去,郁阻的气机暂时得以舒展的缘故。
“虽利,心下续坚满”,意指虽然大便溏泄或泻下,但心下仍然感觉坚实痞满。此处一个
“续”字寓有深意,一是说明未利前就有心下坚满之症,二是说明饮虽随“利”而去,但
却未得尽去,并有新饮复结于心下膈间。可见,本条“留饮欲去”的根据是“欲自利,利
反快”,其原因则是正气未至大虚,故欲驱邪外出。然毕竟饮邪久留结牢,难以自去,亟
需借助药物的帮助,故用甘遂半夏汤主治之。
对于本证饮留的部位,注家略有分歧,如赵以德、李认为是饮留中焦,高学山认
为是饮在胸胁、胃脘、肠间,曹颖甫认为饮留膈上。诸见都有所据,但似以赵、李之见
尤妥。
(方药评析) 本证既为饮留不去,且邪实正未虚,尚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宜因势利
导,逐饮开结,方用甘遂半夏汤。“留者行之”,故取甘遂攻下逐饮,导邪从大便而去,为
君药;“结者散之”,遂用半夏散结化饮降逆,且甘遂下行之力,为辅药;。芍药除痹以疏
通血络,为佐药;因君药甘遂峻猛有毒,所以有甘草、白蜜和中缓急,既能顾护脾胃,
又能抑缓药毒,用作使药。本方采取“顿服之”,意在因势利导,藉峻猛之剂一举尽驱
留饮。
因为甘遂与甘草被后世医家列入十八反之中,所以对于本方甘遂与甘草同用的问题,
注家解释不一。一种认为是藉二药相反之性加强攻饮之力,如尤怡云“盖欲其一战而留
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李玮西亦云“甘遂与甘草性相反,今并用之,反则使二药自
相攻击,水饮自排荡而去矣”。徐彬、徐灵胎亦持此见。一种认为是为了缓解甘遂之性急,
如赵良仁云“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李、程林皆同此见。高学
山更云:“甘遂性急,甘草性缓。相反者,言其缓急之性也。俗解谓二药自相攻击。谬
甚”。以上看法表明诸家都不否认甘遂与甘草可以同用,只是对同用的理由有所分歧.诸
说似各有道理,然而若根据本证的病情特点,则以第一种观点似乎更妥。但是甘遂毕竟
峻猛有毒,而且后世医家所言十八反亦非凭空而言,故应注意其煎服法。陆渊雷云:“据
《干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也。本草谓甘遂反甘
草,此煮法似有深意,当遵用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二版、五版教材也都认为此煎煮法
较为安全。可供参考。此外,《类聚方广义》认为“此方之妙,在于用蜜,故若不用蜜,
则不特不效,且暝眩而生变,宜遵守古法。”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临床也有不用蜜而
未见“瞑眩而生变”者,故不可拘泥之。
(文献选录) 徐彬:仲景谓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曰:脉沉者,为留饮。又曰:脉
沉弦者,为悬饮。伏者亦即沉之意,然有饮而痛者为胸痹,彼云寸口脉沉而迟,则知此
脉字指寸口矣。欲自利者,不由外感内伤,亦非药误也。利反快,饮减人爽也。然病根
未拔,外饮加之,仍复坚满,故曰续坚满,虽坚满而去者自去,续者自续,其势已动,故
曰欲去。甘遂能达水所而去水,半夏燥水;兼下逆气,故以为君,乘其欲去而攻之也。甘
草反甘遂而加之,取其战克之力也。蜜能通三焦,调脾胃,又制其不和之毒,故加之。利
则伤脾,故以芍药协甘草以补脾阴,固其本气也。(<<金匮要略论注》)
程林: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
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
此约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金匮要略直解》)
魏荔彤:病者脉伏,为水邪所压混,气血不能通,故脉反而不见也。其人欲自利,利
反快,水流湿而就下,以下为暂泄其势,故暂安适也。然旋利而心下续坚满,此水饮有
根蒂以维系之,不可以顺其下利之势而为削减也。故曰:“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盖阴寒之
气立其基,水饮之邪成其穴,非开破导利之不可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曹家达:卒病、宿疾之不同,一辨于脉,一辨于证。如本条所云其人欲自利,利反
快,此为留饮欲去,其与系在太阳之暴烦下利、日二十余行,脾家实,腐秽当去者何异;
然何以下利之太阴证不治自止,此何以虽利而心下续坚满?且太阴自利之证,其脉浮缓,
此证何以脉伏?要不可不辨也。盖湿本粘滞之物,太阳寒水与太阴寒湿并居,虽为痰饮
所同。而太阳伤寒内传太阴,为日未久,其病根浅,故脉见浮缓。痰饮之病,以积日而
后成,其病根深,故其脉见伏,伏之言沉也。病根浅者,但见下利,水湿已并入肠,故
不治而自愈。病根深者,当下利而水湿之留于膈上者,复趋心下,故心下续见坚满,而
必待甘遂半夏汤以因势而利导之。方中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所以去水。芍药五枚,炙
甘草一枚,所以疏通血络而起沉伏之脉。盖脉伏者,水胜而血负也。药去滓而和蜜者,欲
其缓以留中,使药力无微不达,并取其润下之性,使内脏积垢易去也。此甘遂半夏汤之
义也。(《金匮发微净)
按:以上注家各具特色,徐彬分析证候颇明晰,程林解析方义较精,魏注释病机与
治法甚当,曹注论辨证则详。
(临床应用] (1)治留饮、痰湿证(包括头痛、胃脘痛、腹胀满或胀大久泻等症):
汪氏,治疗1例留饮结胸,患者温××,52岁。患者好饮冷水,四肢关节常感酸痛。偶
因自利数日。疑为虚寒,服过白糖炖菜油老酒,遂泄利后重,心下痞满。某医院谓其食
积热滞,与服楂柚枳朴消导之品。未见好转,又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症状加剧。诊见少
腹至心下痞胀痛,拒按,心中懊侬,起卧不安,大便秘结,口渴,舌燥苔黄,脉寸浮关
沉。辨证为留饮结胸,以大陷胸汤加减之剂。三诊之后,日有利下,精神畅快,痞满大
减。四诊之时予甘遂半夏汤(甘草3g,半夏6g,白芍6g,白蜜30g,甘遂3g研末,再
煎顿服)投之。服药后心中烦躁,懊侬加剧,四小时后,续得快利,满痛顿减。口渴,后
重若失。3天后又进l剂,心中懊侬比前服更甚,食后3。分钟,突然倾吐清水数碗。诸
症悉平.惟心下痞块还未全消。《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已,谷肉果菜食养尽
之”。停药调养,半月后随访,痞消便畅,康复如常。衣氏用本方治疗1例久泻,效果
良好。高某,女,32岁。1968年5月,因产后体弱缺乳,自用民间方红糖、蜂蜜、猪油
各四两,合温顿服,由于三物过腻,勉强服下2/3,其后即患腹泻。医院诊为神经性腹泻,
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1971年3月4日初诊。面色苍白无华,消瘦羸弱,轻度浮肿,体
倦神怠,晨起即泻,日三五行。腹泻时无痛感。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
恶心不吐,身半以上自汗,头部尤著。脉沉伏,右脉似有似无,微细已极,右脉略兼细
滑之象,苔白滑,当时误以为此证久泻脱阴伤阳,即用六君子汤加减,重用人参,以为
中气复健,证或可挽,不料服后转甚。复诊:药后心下满痛益增。腹泻加剧。达日十余
行。衣老诊之,分析为留饮致泻,其根据有五:一是其正虽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
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虚不受补也。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三则口虽干
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
上;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细询患者,泻后反
觉轻松,心下满痛亦得略减,继则复满如故。如此反得作痛。痛苦非常。乃根据《金匮。痰
饮咳嗽病篇》中“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
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定峻下留饮一法,用甘遂半夏汤:甘草J0g,半夏10g,白芍
15g,甘遂3.5g,蜂蜜150g,1剂。先煎甘草、半夏、白芍,取汤100ml合蜜,将甘遂研
末兑入,再微火煎沸,空腹顿服。三诊:药后腹微痛,心下鸣响加剧,两小时后连泻7—
8次。排出脓水样便,泻后痛楚悉去,自觉三年来从未如此轻松。后竟不泻,调养一月
康复。
(2)治腹水、心包积液:张氏用本方加减治疗1例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者因
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两年,形体消瘦。腹大如鼓,腹围98cm,恶心欲呕,大便秘结,小
便不利,苔白腻,脉沉弦。方用党参、大戟、车前子(包煎)、白术、大腹皮、半夏各lOg,
甘遂、桂枝各6g,茯苓12g,甘草5g。大枣5枚。此方加减,连服20剂,腹水全消。腹
围74cm,余症亦大都缓解。李氏用甘遂半夏汤化裁治愈l例肺心病腹水,患者徐某,
患肺心病伴腹水年余,用强心利尿剂后病情反而加剧,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痰饮内阻。
元气欲脱,故以甘遂半夏汤化裁: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3克。服后二
便通畅,继以八味丸固其本。经治月余,诸症消失。随访六年余,未见复发。张氏“”曾
治1例心包积液,患者谷某某、男、50岁,干部。1978年4月28日突然出现晕厥,胸
闷,忧虑不安,频繁呃逆,哕声响声,吞咽困难,脉搏微弱,心率加快,心音遥远,深
呼吸时收缩压下降2.OkPa(15ram)。西医诊断为心包积液。以强心、利尿,解痉等西药
治疗2周后,病情仍不缓解,遂请中医治疗。于5月10日初诊。患者形体丰盛,面色黧
黑,哕声频繁而响亮,头昏目眩,神疲,耳鸣,吞咽困难,胸腹坚满,大便自利,利则
胸腹坚满稍减,舌体肥大占满口腔,神疲,耳鸣,吞咽困难,胸腹坚满,大便自利,利
则胸腹坚满稍减,舌体肥大占满口腔,苔白滑,口腔内有腐败味,脉沉弦。此乃痰饮留
伏胃肠之间,治以攻逐利导,拟《金匮》甘遂半夏汤加味:甘遂9g、半夏12g、白芍24g、
甘草6g。上4味研末为散,晨起以药末3g许,姜汁3滴,竹沥1O滴,水30ml兑服,频
频咽下。服后仅25分钟,患者觉胸前发热,腹部空荡,少腹坠胀,少顷泻下恶臭物两痰
盂,全身染梨汗出似油状,全身变爽,哕逆平息,胸腹已无坚胀感。泻后,患者出现嗜
睡,息促,懒言无力,乃以人参9g,五味3g,麦冬lOg,频频咽下,救其气阴。5月13
曰2诊: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四肢欠温,畏寒,纳谷不香。此为攻导后,阳气尚未振
复之候,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红参9g,白附片15g,白术15g,干姜9g,甘草3g。服
3剂,患者已出院。几个月后在门诊相见,除大便偶尔不畅,易患感冒外,其余均正常。
张氏体会,临床使用本方,除应具备符合留饮病机的心下坚满,脉伏,利反快,虽利,心
下续坚满等症外,还应有哕逆,头重,耳鸣,心悸等,该案中舌体肥大,舌苔白滑亦是
其重要指征。 ,
(3)治百日咳:刘氏介绍杜德明先生以本方治疗小儿百日咳200例(男112例,女
80例),年龄半岁至7岁。均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吼声为特征。方
药:甘遂3一lOg,半夏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一lOg,蜂蜜适量。煎服法:甘
遂与半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合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为度,频频服下,
一日尽剂。治疗结果:治愈160例,显效40例。疗程l一3天。杜氏体会,本方中甘遂、
甘草虽有相反之忌,但应用多年却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而其用药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
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
(4)治肾积水、肾炎、尿毒证:霍氏等用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肾积水19例,其中
发病时间最长的3个多月,最短的1天;泌尿系结石患者9例,泌尿系感染患者6例。慢
性肾炎l例,肾结核1例,输尿管畸形l例,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2例。基础方:
醋制甘遂末l。4g(冲),制半夏lOg,白芍药lOg,炙甘草lOg,桂枝lOg,茯苓15g,白
术15g,白蜜15g,(兑入调服)。加减:小便不利加荆芥穗12g,小便欲利而不利者加桔
梗10g;大便不通加大黄7g(后下);腰膝酸软沉重者加黄芪30g,牛膝15g。结果:治
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47%。用药时间最长的54天。最短的5天,
平均用药天数24天。张氏治l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全身浮肿,小便滴沥量少,腹
胀胸满,肠中漉漉有声,便后为快,呕吐痰涎,吐后则舒.舌尖略红,苔黄厚,脉沉弦
有力。辨为痰饮,用甘遂半夏汤加减,l剂后溲量明显增加,浮肿稍减,余症得除。张氏
体会,方中甘草(16g)倍甘遂(8g),故收到如此好的逐水效果。王氏用本方治疗1例
尿毒症。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年。病发10天,周身浮肿,尿少,如洗肉水样,便溏,频
数而尿少。经西医治疗,无明显好转。后病情发展,血压升高出现腹水,周身浮肿加重。
诊其舌红,苔黄腻,脉弦紧有力,略数。予甘遂半夏汤加椒目,药进3剂后,血压下降,
除足跌微肿外,周身尽消。
(5)治肝癌:夏氏介绍,用本方治肝癌。颇有功效。患者向××,男,5l岁。发
现胃脘包块二周,于1987年3月1日就医。证见形体消瘦,神气不爽,心下扪及鸡蛋大
包块一枚,卵圆,质硬,无触痛,推之不移,饮食二便尚可。病前无肝胆病史,有十余
年咳喘、脘腹疼痛史。嘱转诊上级医院。二周后,经重庆医科大学、三军医大附属医院
AFP、CT、B超、肝扫描确诊为肝左叶巨块型肝癌,伴门脉转移。复诊时肿块增至拳头
大,腹皮急,按之濡,如囊裹水、形瘦神萎,饮食锐减,舌瘀红,苔白黄,脉弦滑数。收
入住院。西药间断常规补液、保肝、支持、对症治疗;中药以醋制甘遂、甘草各lg,半
夏、五灵脂各15g,白芍、白蜜各60g,红参6g,枳实、白术各30g为主方随证出入,每
2日一剂,水煎,日3服。甘遂分吞,白蜜兑汁,兼用甘遂末适量调药汁外敷肿块。住院
6月余,肿块无明显增长,病情进展缓慢。后因膨胀便血,家属将实情相告,病情迅速恶
化,自动出院。从发现肿块至死亡,历时7月余。
(现代研究) 据李春响等实验观察,利用甘遂半夏汤的水提取液(浓度为100%),
进行家兔利尿实验,以每公斤体重给药lml。结果在药后30分钟时,5分钟内的尿液与
用药前5分钟内的尿液比较,无明显增加,但在1小时后,5分钟内的尿量与用药前5分
钟内的尿量比较。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提示甘遂半夏汤对家兔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