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甘遂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遂3g 半夏5g 白芍5g 细辛3g 上4味,以水200ml,煮取50ml,去滓,人蜜50ml,再煮 一二沸,顿服之。 现代临证,以甘遂粉2g冲服之。 (功效)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主治] 主证;留饮,胸胁痞满,心下坚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 质淡,脉沉伏。 副证:呕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饮。 (临证加减] 1.胸满,饮邪上逆者,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本方证伴有心下痞硬,按之则痛,咳嗽者与小陷胸汤合 用,但以中病即止。 4。本方主治留饮:方中甘遂、甘草相反之药同用,较十枣、 陷胸诸剂尤峻,故后世鲜有用者。衣宸寰老先生通过多年临床实 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升 举、分利、固涩、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有故无殒”,“有 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 后泻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转机,稍 事调理而愈。经治凡百余例,疗效稳妥可靠。[金匮诠释.上海:上海 医学院出版社,1986] 5.甘遂半夏汤治小儿百日咳:基本方为甘遂3~lOg,半夏 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lOg,蜂蜜适量。甘遂与半 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和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 为度,频频服下,一日尽剂。方中甘遂、半夏荡涤痰饮;白芍、 甘草补气敛阴,调和营卫而解痞;蜂蜜缓和甘遂之毒性,润肺止 咳。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恋邪。虽然甘遂、甘草 有相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正在于此。甘遂性猛,善长驱直人, 直达病所;甘草性缓,善留中州.二药合用,一缓一急,相反相 成,则顽痰尽去。吾师应用多年而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其用药 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临床用之,每收 桴鼓之效。 6。甘遂治胸腔积液:用生甘遂为末,每日每1. 5—2g, 冲服(用散剂,不能人煎),连续服用7-20日,以逐胸水,服 用本品后,大便稀溏成水样,但量不多,每日2—3次为度,如 此,一般不影响水电解质紊乱,不必停药,只要掌握好剂量,就 安全、有效。在辨证治疗观察中认为配合温运脾阳,宣发肺气, 因势利导,驱除饮邪,可增强逐水之力,促其病灶愈合。[中药通 报,1987,(5):572 ’ 7.“本草明言十八反”对《金匮》方甘遂半夏汤中遂草同方 认识。.方中之甘遂与甘草历来被认为二药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但张仲景的甘遂半夏汤二者同用。这种配伍方剂,前代医家为 “激怒药性,促进疗效”。如尤在泾说,正是“欲其一战而留饮尽 去,因相激而相成”。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吴孚先之验“取 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可见该方曾经 历来医家临床验证,具有卓越疗效,说明十八反中有些药物的配 伍并非绝对不能用。从近代的实验研究来看,据崔珉等报道,甘 遂与甘草配伍,如果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则无相反作用, 有时还减轻甘遂的副作用;但如果甘草量大于甘遂量,则有相反 作用。前人总结“十八反”是在用药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偶然巧 合,还是普遍规律,都是从实践得来,应予重视,因为不能排除 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而甘遂半夏汤的这种相反同方的方 剂,应在充分把握方证的前提下,利用“大毒之药”去攻“大毒 之疾”;并在煎法、药量的比例等问题上慎重方可。不必冒陶弘 景所说“强在相憎,苟令共事”的风险。 8.芍药、甘草。治留饮心下硬满挛急,名芍药甘草汤。[伤 寒论] 9.甘遂、大黄、芒硝。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间, 症见大便于燥,心下痞硬,拒按之结胸热实证,名大陷胸汤。仁伤 寒论] 10.甘遂、巴戟各4g,面粉20g。白开水送服,每日 3次。 4月一1岁者,每次0.5g;1-3岁者,每次1g;3—6岁者,每 次L 5g;6—10岁者,每次2g.治百日咳。气虚阴虚、脾胃虚 弱或合并肺炎者慎用,名苴遂散。 11.甘遂2—3分(冲),木香、桃仁、牛膝各9g,赤芍 15g,厚朴15-30g,大黄9 (后下)。水煎服。功能攻水逐,---24g 饮,活血化瘀。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 锤。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18) . 甘遂半夏汤方: 、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 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经义阐释] 此论留饮的证治。本条留饮证候有脉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 满。大凡脉伏,多寓示邪实在内,如痉病见伏弦,脉积病见沉伏细脉。本证由于饮邪久 留,深结在里,阻遏血脉,故见脉伏。“欲自利者,不由外感内伤,亦非药误”等原因而 出现大便溏泄,或泻下。“利”有虚实之分,其区别的要点在于泻下物的性质及其泻后的 反应。若脾肾虚寒下利,当下利清谷,泻后必然神疲体倦,而本证未见下利清谷,且泻 后反觉周身畅快。这是因为体内留积饮邪随大便而去,郁阻的气机暂时得以舒展的缘故。 “虽利,心下续坚满”,意指虽然大便溏泄或泻下,但心下仍然感觉坚实痞满。此处一个 “续”字寓有深意,一是说明未利前就有心下坚满之症,二是说明饮虽随“利”而去,但 却未得尽去,并有新饮复结于心下膈间。可见,本条“留饮欲去”的根据是“欲自利,利 反快”,其原因则是正气未至大虚,故欲驱邪外出。然毕竟饮邪久留结牢,难以自去,亟 需借助药物的帮助,故用甘遂半夏汤主治之。 对于本证饮留的部位,注家略有分歧,如赵以德、李认为是饮留中焦,高学山认 为是饮在胸胁、胃脘、肠间,曹颖甫认为饮留膈上。诸见都有所据,但似以赵、李之见 尤妥。 (方药评析) 本证既为饮留不去,且邪实正未虚,尚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宜因势利 导,逐饮开结,方用甘遂半夏汤。“留者行之”,故取甘遂攻下逐饮,导邪从大便而去,为 君药;“结者散之”,遂用半夏散结化饮降逆,且甘遂下行之力,为辅药;。芍药除痹以疏 通血络,为佐药;因君药甘遂峻猛有毒,所以有甘草、白蜜和中缓急,既能顾护脾胃, 又能抑缓药毒,用作使药。本方采取“顿服之”,意在因势利导,藉峻猛之剂一举尽驱 留饮。 因为甘遂与甘草被后世医家列入十八反之中,所以对于本方甘遂与甘草同用的问题, 注家解释不一。一种认为是藉二药相反之性加强攻饮之力,如尤怡云“盖欲其一战而留 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李玮西亦云“甘遂与甘草性相反,今并用之,反则使二药自 相攻击,水饮自排荡而去矣”。徐彬、徐灵胎亦持此见。一种认为是为了缓解甘遂之性急, 如赵良仁云“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李、程林皆同此见。高学 山更云:“甘遂性急,甘草性缓。相反者,言其缓急之性也。俗解谓二药自相攻击。谬 甚”。以上看法表明诸家都不否认甘遂与甘草可以同用,只是对同用的理由有所分歧.诸 说似各有道理,然而若根据本证的病情特点,则以第一种观点似乎更妥。但是甘遂毕竟 峻猛有毒,而且后世医家所言十八反亦非凭空而言,故应注意其煎服法。陆渊雷云:“据 《干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也。本草谓甘遂反甘 草,此煮法似有深意,当遵用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二版、五版教材也都认为此煎煮法 较为安全。可供参考。此外,《类聚方广义》认为“此方之妙,在于用蜜,故若不用蜜, 则不特不效,且暝眩而生变,宜遵守古法。”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临床也有不用蜜而 未见“瞑眩而生变”者,故不可拘泥之。 (文献选录) 徐彬:仲景谓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曰:脉沉者,为留饮。又曰:脉 沉弦者,为悬饮。伏者亦即沉之意,然有饮而痛者为胸痹,彼云寸口脉沉而迟,则知此 脉字指寸口矣。欲自利者,不由外感内伤,亦非药误也。利反快,饮减人爽也。然病根 未拔,外饮加之,仍复坚满,故曰续坚满,虽坚满而去者自去,续者自续,其势已动,故 曰欲去。甘遂能达水所而去水,半夏燥水;兼下逆气,故以为君,乘其欲去而攻之也。甘 草反甘遂而加之,取其战克之力也。蜜能通三焦,调脾胃,又制其不和之毒,故加之。利 则伤脾,故以芍药协甘草以补脾阴,固其本气也。(<<金匮要略论注》) 程林: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 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 此约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金匮要略直解》) 魏荔彤:病者脉伏,为水邪所压混,气血不能通,故脉反而不见也。其人欲自利,利 反快,水流湿而就下,以下为暂泄其势,故暂安适也。然旋利而心下续坚满,此水饮有 根蒂以维系之,不可以顺其下利之势而为削减也。故曰:“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盖阴寒之 气立其基,水饮之邪成其穴,非开破导利之不可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曹家达:卒病、宿疾之不同,一辨于脉,一辨于证。如本条所云其人欲自利,利反 快,此为留饮欲去,其与系在太阳之暴烦下利、日二十余行,脾家实,腐秽当去者何异; 然何以下利之太阴证不治自止,此何以虽利而心下续坚满?且太阴自利之证,其脉浮缓, 此证何以脉伏?要不可不辨也。盖湿本粘滞之物,太阳寒水与太阴寒湿并居,虽为痰饮 所同。而太阳伤寒内传太阴,为日未久,其病根浅,故脉见浮缓。痰饮之病,以积日而 后成,其病根深,故其脉见伏,伏之言沉也。病根浅者,但见下利,水湿已并入肠,故 不治而自愈。病根深者,当下利而水湿之留于膈上者,复趋心下,故心下续见坚满,而 必待甘遂半夏汤以因势而利导之。方中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所以去水。芍药五枚,炙 甘草一枚,所以疏通血络而起沉伏之脉。盖脉伏者,水胜而血负也。药去滓而和蜜者,欲 其缓以留中,使药力无微不达,并取其润下之性,使内脏积垢易去也。此甘遂半夏汤之 义也。(《金匮发微净) 按:以上注家各具特色,徐彬分析证候颇明晰,程林解析方义较精,魏注释病机与 治法甚当,曹注论辨证则详。 (临床应用] (1)治留饮、痰湿证(包括头痛、胃脘痛、腹胀满或胀大久泻等症): 汪氏,治疗1例留饮结胸,患者温××,52岁。患者好饮冷水,四肢关节常感酸痛。偶 因自利数日。疑为虚寒,服过白糖炖菜油老酒,遂泄利后重,心下痞满。某医院谓其食 积热滞,与服楂柚枳朴消导之品。未见好转,又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症状加剧。诊见少 腹至心下痞胀痛,拒按,心中懊侬,起卧不安,大便秘结,口渴,舌燥苔黄,脉寸浮关 沉。辨证为留饮结胸,以大陷胸汤加减之剂。三诊之后,日有利下,精神畅快,痞满大 减。四诊之时予甘遂半夏汤(甘草3g,半夏6g,白芍6g,白蜜30g,甘遂3g研末,再 煎顿服)投之。服药后心中烦躁,懊侬加剧,四小时后,续得快利,满痛顿减。口渴,后 重若失。3天后又进l剂,心中懊侬比前服更甚,食后3。分钟,突然倾吐清水数碗。诸 症悉平.惟心下痞块还未全消。《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已,谷肉果菜食养尽 之”。停药调养,半月后随访,痞消便畅,康复如常。衣氏用本方治疗1例久泻,效果 良好。高某,女,32岁。1968年5月,因产后体弱缺乳,自用民间方红糖、蜂蜜、猪油 各四两,合温顿服,由于三物过腻,勉强服下2/3,其后即患腹泻。医院诊为神经性腹泻, 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1971年3月4日初诊。面色苍白无华,消瘦羸弱,轻度浮肿,体 倦神怠,晨起即泻,日三五行。腹泻时无痛感。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 恶心不吐,身半以上自汗,头部尤著。脉沉伏,右脉似有似无,微细已极,右脉略兼细 滑之象,苔白滑,当时误以为此证久泻脱阴伤阳,即用六君子汤加减,重用人参,以为 中气复健,证或可挽,不料服后转甚。复诊:药后心下满痛益增。腹泻加剧。达日十余 行。衣老诊之,分析为留饮致泻,其根据有五:一是其正虽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 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虚不受补也。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三则口虽干 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 上;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细询患者,泻后反 觉轻松,心下满痛亦得略减,继则复满如故。如此反得作痛。痛苦非常。乃根据《金匮。痰 饮咳嗽病篇》中“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 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定峻下留饮一法,用甘遂半夏汤:甘草J0g,半夏10g,白芍 15g,甘遂3.5g,蜂蜜150g,1剂。先煎甘草、半夏、白芍,取汤100ml合蜜,将甘遂研 末兑入,再微火煎沸,空腹顿服。三诊:药后腹微痛,心下鸣响加剧,两小时后连泻7— 8次。排出脓水样便,泻后痛楚悉去,自觉三年来从未如此轻松。后竟不泻,调养一月 康复。 (2)治腹水、心包积液:张氏用本方加减治疗1例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者因 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两年,形体消瘦。腹大如鼓,腹围98cm,恶心欲呕,大便秘结,小 便不利,苔白腻,脉沉弦。方用党参、大戟、车前子(包煎)、白术、大腹皮、半夏各lOg, 甘遂、桂枝各6g,茯苓12g,甘草5g。大枣5枚。此方加减,连服20剂,腹水全消。腹 围74cm,余症亦大都缓解。李氏用甘遂半夏汤化裁治愈l例肺心病腹水,患者徐某, 患肺心病伴腹水年余,用强心利尿剂后病情反而加剧,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痰饮内阻。 元气欲脱,故以甘遂半夏汤化裁: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3克。服后二 便通畅,继以八味丸固其本。经治月余,诸症消失。随访六年余,未见复发。张氏“”曾 治1例心包积液,患者谷某某、男、50岁,干部。1978年4月28日突然出现晕厥,胸 闷,忧虑不安,频繁呃逆,哕声响声,吞咽困难,脉搏微弱,心率加快,心音遥远,深 呼吸时收缩压下降2.OkPa(15ram)。西医诊断为心包积液。以强心、利尿,解痉等西药 治疗2周后,病情仍不缓解,遂请中医治疗。于5月10日初诊。患者形体丰盛,面色黧 黑,哕声频繁而响亮,头昏目眩,神疲,耳鸣,吞咽困难,胸腹坚满,大便自利,利则 胸腹坚满稍减,舌体肥大占满口腔,神疲,耳鸣,吞咽困难,胸腹坚满,大便自利,利 则胸腹坚满稍减,舌体肥大占满口腔,苔白滑,口腔内有腐败味,脉沉弦。此乃痰饮留 伏胃肠之间,治以攻逐利导,拟《金匮》甘遂半夏汤加味:甘遂9g、半夏12g、白芍24g、 甘草6g。上4味研末为散,晨起以药末3g许,姜汁3滴,竹沥1O滴,水30ml兑服,频 频咽下。服后仅25分钟,患者觉胸前发热,腹部空荡,少腹坠胀,少顷泻下恶臭物两痰 盂,全身染梨汗出似油状,全身变爽,哕逆平息,胸腹已无坚胀感。泻后,患者出现嗜 睡,息促,懒言无力,乃以人参9g,五味3g,麦冬lOg,频频咽下,救其气阴。5月13 曰2诊: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四肢欠温,畏寒,纳谷不香。此为攻导后,阳气尚未振 复之候,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红参9g,白附片15g,白术15g,干姜9g,甘草3g。服 3剂,患者已出院。几个月后在门诊相见,除大便偶尔不畅,易患感冒外,其余均正常。 张氏体会,临床使用本方,除应具备符合留饮病机的心下坚满,脉伏,利反快,虽利,心 下续坚满等症外,还应有哕逆,头重,耳鸣,心悸等,该案中舌体肥大,舌苔白滑亦是 其重要指征。 , (3)治百日咳:刘氏介绍杜德明先生以本方治疗小儿百日咳200例(男112例,女 80例),年龄半岁至7岁。均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吼声为特征。方 药:甘遂3一lOg,半夏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一lOg,蜂蜜适量。煎服法:甘 遂与半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合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为度,频频服下, 一日尽剂。治疗结果:治愈160例,显效40例。疗程l一3天。杜氏体会,本方中甘遂、 甘草虽有相反之忌,但应用多年却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而其用药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 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 (4)治肾积水、肾炎、尿毒证:霍氏等用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肾积水19例,其中 发病时间最长的3个多月,最短的1天;泌尿系结石患者9例,泌尿系感染患者6例。慢 性肾炎l例,肾结核1例,输尿管畸形l例,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2例。基础方: 醋制甘遂末l。4g(冲),制半夏lOg,白芍药lOg,炙甘草lOg,桂枝lOg,茯苓15g,白 术15g,白蜜15g,(兑入调服)。加减:小便不利加荆芥穗12g,小便欲利而不利者加桔 梗10g;大便不通加大黄7g(后下);腰膝酸软沉重者加黄芪30g,牛膝15g。结果:治 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47%。用药时间最长的54天。最短的5天, 平均用药天数24天。张氏治l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全身浮肿,小便滴沥量少,腹 胀胸满,肠中漉漉有声,便后为快,呕吐痰涎,吐后则舒.舌尖略红,苔黄厚,脉沉弦 有力。辨为痰饮,用甘遂半夏汤加减,l剂后溲量明显增加,浮肿稍减,余症得除。张氏 体会,方中甘草(16g)倍甘遂(8g),故收到如此好的逐水效果。王氏用本方治疗1例 尿毒症。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年。病发10天,周身浮肿,尿少,如洗肉水样,便溏,频 数而尿少。经西医治疗,无明显好转。后病情发展,血压升高出现腹水,周身浮肿加重。 诊其舌红,苔黄腻,脉弦紧有力,略数。予甘遂半夏汤加椒目,药进3剂后,血压下降, 除足跌微肿外,周身尽消。 (5)治肝癌:夏氏介绍,用本方治肝癌。颇有功效。患者向××,男,5l岁。发 现胃脘包块二周,于1987年3月1日就医。证见形体消瘦,神气不爽,心下扪及鸡蛋大 包块一枚,卵圆,质硬,无触痛,推之不移,饮食二便尚可。病前无肝胆病史,有十余 年咳喘、脘腹疼痛史。嘱转诊上级医院。二周后,经重庆医科大学、三军医大附属医院 AFP、CT、B超、肝扫描确诊为肝左叶巨块型肝癌,伴门脉转移。复诊时肿块增至拳头 大,腹皮急,按之濡,如囊裹水、形瘦神萎,饮食锐减,舌瘀红,苔白黄,脉弦滑数。收 入住院。西药间断常规补液、保肝、支持、对症治疗;中药以醋制甘遂、甘草各lg,半 夏、五灵脂各15g,白芍、白蜜各60g,红参6g,枳实、白术各30g为主方随证出入,每 2日一剂,水煎,日3服。甘遂分吞,白蜜兑汁,兼用甘遂末适量调药汁外敷肿块。住院 6月余,肿块无明显增长,病情进展缓慢。后因膨胀便血,家属将实情相告,病情迅速恶 化,自动出院。从发现肿块至死亡,历时7月余。 (现代研究) 据李春响等实验观察,利用甘遂半夏汤的水提取液(浓度为100%), 进行家兔利尿实验,以每公斤体重给药lml。结果在药后30分钟时,5分钟内的尿液与 用药前5分钟内的尿液比较,无明显增加,但在1小时后,5分钟内的尿量与用药前5分 钟内的尿量比较。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提示甘遂半夏汤对家兔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