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附子粳米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制附子9g 半夏9g 甘草3g 大 枣3枚 粳米9g 上5味,、以水8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00ml,日 3次服。 (功效)温阳散寒,降逆化饮。 (主治] 主证:脾胃虚寒,脘腹疼痛,肠鸣,胸胁逆满,呕吐食少,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而紧。 副证: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手足不温,以温经止痛。 (临证加减) L若寒盛痛甚,可加干姜、肉桂,以祛寒邪。 2.呕甚者,加吴茱萸、竹茹,以降逆止呕。 3.胃寒而痛者,加荜茇、陈皮以增强散寒理气之力;痛而 脘闷不食,嗳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 消食导滞。 4.若胃寒甚,服药而反胃者,宜本方加丁香十粒、砂仁半 钱;大便秘结者,加枳壳半钱.[证治要诀]寒疝心痛如刺,绕脐 腹中尽痛,自汗出,气敛绝方,本方)JI)ll椒、干姜、桂心。[太平 圣惠方] 5.吴佩衡运用附子经验初探:吴氏医案88例,运用附子者 57例(65%),涉及多种病症。用量:急性阴寒危重症为60--- 250g/剂,渐增至400g,慢性虚寒证力20~--lOOg/剂。有出生10 天婴儿用lOg/剂,64岁用60g/剂。一例40岁之虚寒患者用达 450g/剂,一例13岁之情危急,不及急煎送服者,可先用肉桂 15g泡水服之。附子贵在煮透,不在制透,必须用开水以文火煎 煮至不麻口为度。用药后3—4小时内忌食生冷,并避风雨。吴 氏应用有以下10个方面:①助阳祛邪;②助阳散寒止痛;③温 化寒湿;④助阳温肾,化气行水;⑤助阳散寒,温经通脉;⑥引 火归原;⑦回阳救逆;⑧补肾益精;⑨温阳益气通腑;⑩温阳安 蛔。[云南中医杂志,1982,(5,:13 6。本方加味治疗下利:加赤石脂,治疗气郁久利,元阳下 陷,泄泻不觉之证,效果良好。此证多表现为长期下利不止,胸 满,纳差,身体消瘦。晰中医,1978,c6,:243 7.本方合大建中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凡见风湿性关节炎 伴有腹痛,肠鸣,下腹感觉迟钝,脉沉细无力者,即可用附子粳 米汤合大建中汤治疗,同时配合慢跑锻炼,有较好效果. 8。本方加生姜、白术、粳米作仓米。治肺虚劳损,腹中寒 鸣切痛,胸胁逆满气喘,名删繁附子汤。[外台秘要] 9.本方加蜀椒、干姜。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 自汗出欲绝。方后云: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急逐寒,上下痛 良,名《小品》解急蜀椒汤。讲台秘要] 10.附子、炮姜、人参、炙甘草、白芍、茯苓、白术、草豆 蔻、厚朴、陈皮、生姜。治中寒腹痛自利,水谷不化,或不欲饮 食,懒言困倦嗜卧,名附子温中汤。[卫生宝鉴] 11。附子、炮姜、葱白、猪胆汁。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 泻利色青气冷,肌肤凛凛无汗,阴盛无阳之症,名附姜白通汤。 [医门法律]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语注解) ①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之声响;切痛,形容腹痛之甚,犹如刀
割。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治。“腹中寒气”指出本方证
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阳气虚衰而阴寒之气内盛。如《素问。举痛论净所说:“寒气客于
肠胃,故痛而呕也.”《灵枢.五邪》所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
肠鸣腹痛。”本条的情况,与其相类。

  本条的主证为肠鸣,腹痛,胸胁逆满和呕吐。由于脾胃阳虚,水湿内停,水湿之邪
挟阴寒之气奔迫于肠胃之间,所以肠鸣如雷,疼痛如切。寒气上犯胸胁则逆满,胃失和
降则呕吐。本方证在临床上其腹痛多喜温喜按,呕吐多为清稀水饮,或可挟有不消化食

物,另可见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证。

  对于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阴寒上逆所造成的腹满痛、肠鸣、呕吐等证,治以附子
粳米汤温中散寒化湿,降逆止呕。

  另外尚须注意的是,本方证与理中汤证均属中焦虚寒,治疗也皆以温中散寒为主,但
理中汤证以中气虚陷明显,主要见下利,治疗兼以补气健脾;而本方证有水湿内停,气
机逆乱,主要见呕逆,治疗重在降逆止呕,散寒止痛。

  (方药评析) 本方中附子为君药,大辛大热,温阳散寒以止腹痛,伍半夏化湿降逆
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扶助脾胃而缓急迫。对本方药物的配伍,程云来有如下分
析:“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大枣、粳米之甘不足以和
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为佐使。”(《金匮要略直解》)朱峻
明认为本方有大建中汤之意,然寒气充塞,治贵温通,无取人参,胶饴之守,且脾为稼
穑之区,胃为仓禀之府,腹痛呕逆,脾胃伤极,用粳米所以承土德培元气也。(《金匮要
略正义》)参照此说,大体可以理解附子粳米汤之方名。

  (文献选录]

   沈明宗:此外寒挟木,乘于脾胃而痛也。外邪以挟内寒,侵于肠胃。邪
正相搏,气郁不通,痰饮阻塞,则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然阴邪上僭,中上阳气
必虚,惟恐胃阳随其呕吐而脱,故用甘、枣、粳米,补胃崇土,拦阻阴邪不复上干。专
借附子补阳散寒,逐阴下行,半夏清痰下逆,而止呕。(《金匮要略编注》)

  尤怡: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
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金匮
要略心典》)

  吴谦等: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而胸胁逆满
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主之以附子粳
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曹家达:此中阳将败,水寒上逆之证也。寒乘中气之虚,故曰寒气.水走肠间,故
雷鸣。寒气结于太阴部分,故切痛。切痛者,沉著不浮也。胸胁逆满而呕吐者,阳虚于
上而肾脏虚寒乘中阳之虚而上僭也。附子粳米汤,用炮附子一枚以回肾阳,用粳米、甘
草、大枣以扶中气,复加半夏以降冲逆。肾阳复则虚寒之上逆者息矣,中气实则雷鸣切
痛止矣,冲逆降则胸胁逆满呕吐平矣。或谓腹中雷鸣为有水,故纳半夏以去水,寒气在
腹故切痛,故用附子以定痛,说殊有理,并存之。(《金匮发微》)

  (临床应用)

  (1)治疗腹痛,据报导本方主要用于胃痉挛、肠疝痛、幽门狭窄、胃
溃疡,胆石症、胰腺炎、腹膜炎等,亦可用于腹部有块,两腿痛,子宫癌等腹痛、肠鸣、
呕吐者。以虚寒性剧烈腹痛,并伴有呕吐、肠鸣者为适应证。

  病案举例:患者为50岁男子,大腹痛发作,大便不通。医师告以肠梗阻或肠扭转。
有肠鸣,因其寒气症状加重,乃与附子粳米汤,服一剂痛止,大便通而痊愈。

  有报导用本方治愈腹痛1例:周××,男,54岁。1985年5月15日诊,十余年来,
患者胃痛频发,近则腹痛加剧,腹中雷鸣,胸闷气逆,腹满呕吐,喜平卧,起坐则自觉
胃部下坠,疼痛较剧,平卧持续小痛,纳差,仅吃少些粉汤,舌苔薄白,脉来细软。此
胃阳虚弱,下焦阴寒上逆,脾虚无力抵御寒邪。拟助阳散阴,降逆止呕,附子粳米汤加
味:炮附子6g,半夏、粳米各lOg,甘草3g,大枣10枚,煅瓦楞子12g。服药二剂,腹

痛减轻,呕吐肠鸣亦止。能起坐或下床活动,饮食略增,精神转佳。以后用炮附子6g,姜
半夏、陈皮各5g,生姜3片,粳米lOg,连服20余剂,腹痛止而饮食正常。二月后随访,
已能上班工作。

  有报导认为要掌握本方的运用,应抓住四点:①剧烈腹痛,时愈时发;②疼痛部
位以上、中为主;③疼痛时,腹部有明显水波冲击声;④呕吐清涎,甚者倾刻间地下成
滩溢流。为保证疗效,还应注意:①附片生用,重者可达20g,半夏生熟均可;②附子、
半夏用量超过12克时,须先煎工小时;⑧一般2—3小时服一次,一日服一剂半,重者
一日两剂。

  (2)治疗泄泻,有报导用本方加减治愈一年轻患者。该患者腹痛泄泻肠鸣二年多,
时轻时重,入冬更甚,昼夜泄泻十余次,如稀粥状,畏寒肢冷,腹痛雷鸣,气逆欲呕,舌
苔白滑,脉细迟无力。处方:炮附子6g,半夏9g,甘草9g,粳米一撮,大枣6枚,山楂
30g,水煎至米熟,去渣服。共服药七剂病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有报导用本方加减治愈久痢l例。杨××,女,、39岁。气郁久痢,元阳下陷,泄
泻不止,胸满,食纳很差,身体消瘦。用《金匮》附子粳米汤加味:制附子9g,半夏9g,
粳米一杯,甘草15g,大枣10枚,赤石脂30g。一剂而泻止.此为业师戴益生经验有效
方。

  (3)治疗妇科疾患,据报导用本方治疗产后腹痛、妊娠呕吐、习惯性流产、经
行腹泻及少女带下等妇科诸疾,每获良效,关键在于抓住脾肾阳虚的病机。

  (现代研究] 粳米对腹泻的治疗作用,据报导目前现代医学用含淀粉类谷物代替
药物治疗腹泻的报导日渐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米汤对治疗腹泻的作用比葡萄糖电
解质溶液好”。据孟加拉国际腹泻研究中心测定,多种谷类都含有80%左右的淀粉,而
80%的淀粗最后可水解为葡萄糖(60g淀粉产生40g葡萄糖)。腹泻是肠道吸收与分泌功
能障碍的结果,腹泻时大量水与电解质(主要钠)从肠道排出,造成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但腹泻时,肠道对葡萄糖吸收尚好,且葡萄糖与钠有着共同载体,可与钠协同运转,如
在肠腔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可使钠、水的吸收增加三倍,从而可有效防止水与钠
的丢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