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shàng lián 2 英文参考Shànglián LI9[中国针灸学词典] Shangli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Upper Rhomb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àngliá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上廉: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穴别名。 4 人体部位名·上廉上廉为人体部位名,指前臂上侧缘[1]。廉即边缘;上廉即某处的上侧缘[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5 经穴名·上廉
上廉为经穴名(Shànglián LI9)[1]。代号LI9[2]。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上廉[2]。属手阳明大肠经[1]。上即上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的上方,故名上廉[1]。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经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腹痛,肠炎,肠鸣,腹泻,小便黄赤等。 5.1 上廉的别名手上廉(《圣济总录》)。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5.3 穴名解上即上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的上方,故名上廉[1]。 《说文》:“上,高也。”对下而言。廉,有侧边之义。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臂上廉”,因穴在此处,故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上廉”。[3] 5.4 所属部位前臂[4] 5.5 上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5][6]。 上廉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3寸处[2]。 上廉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之[1]。 上廉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上廉穴的位置(肌肉) 上廉穴的位置(骨骼) 5.6 取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3寸处取穴。 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之[1]。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7]。 5.7 穴位解剖上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温溜(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后,入桡侧腕短伸肌,再进旋后肌,直抵桡骨后方的拇长展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6]。 5.7.2 穴区神经、血管同下廉穴。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6]。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2]。 5.8 上廉穴的功效与作用上廉有调理肠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上廉有调腑气,通经络作用[1]。 下廉、上廉两穴功能略同,有舒筋活络、理气通腑之功,治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尤其有关大肠者效果更佳,与上、下巨虚作用相近[3]。 5.9 主治病症上廉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经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腹痛,肠炎,肠鸣,腹泻,小便黄赤等。 上廉主治头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腹痛、肠鸣、腹泻[6]。 上廉主要用于脘腹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肠炎、腹痛、腹泻、小便黄赤、头痛、眩晕、半身不遂、上肢神经痛及麻痹等[1]。 上廉主治头痛,目眩,肠鸣腹痛,肩膊酸痛,手臂麻木,上肢不遂等[2]。 上廉主治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腹痛,肠鸣[7]。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 其它:肠鸣腹痛。 5.10 配伍上廉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腹痛[1]。 上廉配上廉、下廉,有通利小便作用,主治小便难黄。 上廉配下廉治小便难[1]。 上廉配肩髃、合谷,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痿软。 上廉配肩髃、曲池治肩、肘、臂痹痛[1]。 上廉配气冲、足三里、下巨虚,治胃中热[7]。 上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便秘[7]。 上廉配天井、曲池、外关、支沟、合谷,治手臂麻木[7]。 5.11 刺灸法5.12 刺法直刺0.8~1寸[6]。 一般直刺0.5~1寸[1][2][7],局部有酸胀感[7],向下放散至手[7]。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至手。 5.13 灸法可灸[1][6][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脑风头痛,小便难黄赤,肠鸣气走,疰痛。 《针灸聚英》: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 《针灸大成》: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滞,脑风头痛。 5.15 研究进展在X线观察下,针刺上廉穴,可增强胃蠕动,解除胃痉挛,促进胃内滞留液排空[1]。 6 经穴别名·上廉上廉为经穴别名,即上巨虚[1]。
上巨虚为经穴名(Shàngjùxū ST3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8]。见《千金翼方》,《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上廉;别名上林、足上廉、巨灵上廉[9]。属足阳明胃经[8]。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8]。上即上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上方,故名上巨虚[8]。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 6.1 上廉的别名巨虚上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上廉(《针灸甲乙经》),巨虚(《太平圣惠方》),足上廉(《圣济总录》)。 6.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 6.3 特异性大肠的下合穴。 6.4 穴名解上即上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上方,故名上巨虚[8]。 巨,大意;虚,隙意。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穴在下巨虚的上方,胫、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故名之。跷足抬腿,上巨虚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软处,并象腿之善走。《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取之巨虚者举足。”杨上善曰:“足胻外独陷大虚之中,名曰巨虚。”《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膝下三寸、胫外三里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上廉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下廉也。”杨上善曰:“三里以下、三寸之上下处,上际为上廉,下际为下廉。”以在胫骨外侧,故名为廉,与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参。[3] 6.5 所属部位小腿[10] 6.6 上巨虚的定位标准定位: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5][11]。 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8]。 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6寸;或于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一说在“膝下四寸”(《针灸大全》)[9]。 上巨虚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上巨虚穴的位置 上巨虚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上巨虚穴的位置(肌肉) 上巨虚穴的位置(骨骼) 6.7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9]。 在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屈膝取之。[8]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犊鼻到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向上2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在胫骨前肌上取穴[12]。 6.8 穴位解剖上巨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血管、神经的分布同足三里(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两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经过。 6.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胫骨后肌[8]。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1]。 6.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11]。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9]。 6.9 上巨虚的功效与作用上巨虚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上巨虚有通肠化滞,理脾和胃,疏经调气的作用[8]。 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腑之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故上巨虚主要用于胃肠病的治疗,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主穴。局部也可用于偏瘫及下肢病证。[12] 上巨虚为大肠之合穴,四肢关节气血濡养所经之处,邪气不得留止。如淤滞不通生病时,刺之可治。有调理肠道、疏络利湿之功。[3] 6.10 主治病症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 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下肢痿痹[11]。 上巨虚主治肠、胃及下肢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脐腹疼痛、饮食不化、胸胁支满、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等[8]。 现代又多用上巨虚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8]。 上巨虚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脚气,膝胫酸痛,下肢痿痹;以及阑尾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9]。 上巨虚主治肠痈,肠中切痛,肠鸣,腹胀,泄泻,便秘,痢疾,挟脐腹痛;胃脘痛,食欲不振;中风偏瘫,下肢水肿,痿痹,脚气[12]。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6.11 配伍上巨虚配天枢、曲池,治菌痢[12]。 上巨虚配支沟、大肠俞,治便秘[12]。 上巨虚配天枢、中脘,治急性腹痛[12]。 上巨虚配天枢、内关、曲池、公孙,治痢疾、腹胀、腹痛[12]。 6.12 刺灸法6.12.1 刺法一般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9][11]。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尖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行至足;针尖略向上斜刺,其针感沿本经循膝股至腹部[12]。 取上巨虚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腧穴,均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3]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5.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注意:上巨虚穴不能针刺过深,以免造成内出血、皮下血肿[12]。 6.12.2 灸法可灸[8][12][1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6.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针灸甲乙经》: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胸胁支满,恶闻人声与木音,巨虚上廉主之。大肠有热,肠鸣,腹满,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狂妄走善欠,巨虚上廉主之。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骨髓冷疼痛,小便难黄。 《备急千金要方》: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壮。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针灸大成》: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挟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伤寒胃中热。 6.14 研究进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应用针刺上巨虚、天枢等穴,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随着症状的好转,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较针前有显著提高,IgG、IgA、Ig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刺上巨虚可影响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如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3次,针后用墨汁定量比色法测定,发现肝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于针后逐步增强,1周左右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2周左右下降至对照水平以下,出现抑制相。对非特异性免疫,如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其血浆杀菌活力增强。针刺上巨虚、天枢,观察对急性菌痢患者的血清总补体含量,结果,针刺第3日较针前有明显增高(P<> 针刺上巨虚,可使嗜酸性白细胞明显下降,嗜中性白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玫瑰花结试验均趋明显提高,另可使血浆杀灭痢疾杆菌的能力明显提高。[8] 针刺上巨虚有抗切口痛和提高腹皮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8] 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电针上巨虚、足三里、内关有助于大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非针刺组。 针刺上巨虚可增强胃与阑尾蠕动,促进阑尾排空[8]。 急性腹泻 穴位注射用水1~2ml(左右穴交替),每日1次,连续3次为1疗程,治疗35例,效果较好。 婴幼儿腹泻 东莨菪碱(每次按0.006mg/kg计算,加生理盐水至2ml)双侧穴位注射244例,效果良好。 便秘 配大肠俞,埋线治疗顽固性便秘29例,有较好的效果。 肠痈 配足三里,手法以重刺激为主,治疗165例,对瘀滞型、蕴热型效果好,热毒型效果欠佳。 7 参考资料
|
|
来自: steventwotwo > 《穴位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