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q1338 2018-04-10

近年来,以乳酸菌饮料为代表的益生菌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无论中国消费者还是美国、日本消费者,对益生菌的兴趣都越来越高涨。不少企业也开始通过布局益生菌产品这颗棋来向大健康产业进军。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国内可食用益生菌名录尚有成长空间

可食用益生菌品种的扩充主要受限于国家标准。

目前,益生菌产业上游原材料主要可分为益生菌干粉、发酵活菌种以及发酵原液三种形式,在加工工艺一定的情况下,可食用益生菌菌种的供应能否多样化主要受国家标准的限制。

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益生菌种有40种,日本厚生劳动省认可的有65种,2016年我国已有9大类菌属被政府准许在人畜食用产品、膳食补充剂中添加,与美、日两国相比仍有成长空间。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研究开发与配套政策:起步晚,奋力追赶

我国对益生菌研究开发晚。早期对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为欧洲大陆在益生菌开发中的领先奠定基础;日本在益生菌应用中的追赶始于1930年,仅用5年就历史进程推向了产业化时代;美国1989年由CFDA正式确立了益生菌的地位;我国对益生菌的应用正式开始于1999年,当前正处于由“益生菌产业化开启”向“益生菌产业化成熟”的过渡时期。

我国益生菌配套管理政策尚未全面跟进。我国对于益生菌的研究始于1988年,但真正允许益生菌在终端产品中的添加还要再推10年。

日本在健康食品方面的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91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出台特定保健用食品FOSHU(FoodsforSpecificHealthUses)规程来管理对人体生理功能有作用的食品以及具有保健作用的声称标签,同样,加拿大对益生菌产品也有3种声称标签。

而我国尚未出具如此明细的规定,国内市场监管模式粗放,与传统益生菌大国还有15-30年的差距。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全球市场:平均增长率约在10-15%

全球益生菌市场增长率稳定约10-15%。益生菌对于健康的调节作用具有全球性共识,益生菌相关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与流通也一直保持较好势头,产品形式也因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而变化。

根据产业分析公司GIA数据,2005年至今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的增长率约为10%-15%,是全球高速增长行业之一。

另有数据显示,2010至2014年间全球益生菌市场容量从257亿美元上升至369亿美元,CAGR约为13%。

在全球益生菌行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亚太地区整体市场规模表现抢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数据显示,2016年亚太地区益生菌消费规模占全球规模的份额进一步扩大,高达47%,其次是欧洲22%(西欧15%、东欧7%)、北美16.5%和中东6.5%。下载本文完整报告,请在PC端访问乐晴智库网站: www.767stock.com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晚,增速略高于全球平均。

中国的益生菌产业开发落后欧洲、日本等地区约15-30年,正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进入21世纪后,国内益生菌市场呈现奋起直追的态势。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约222亿元,至2016年上升至473亿元,平均保持在17%的增长率。假设我国益生菌市场以当前的增长率保持在17%左右,预计2020年国内益生菌市场容量将达到879亿元。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产业链:上游外国垄断,下游多点开花

上游: 专利申请强者恒强,原料供应寡头垄断。

目前,产业链上游主要可分为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益生菌原料销售与益生菌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三类,我们认为全球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具有以下特点:

1. 国际专利多为发酵菌种。

数据显示,1985-2004年间全球益生菌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植物乳杆菌(80件)、干酪乳杆菌(68件)和嗜酸乳杆菌(113件)三种,均属于发酵用菌种。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发酵食品是益生菌产业中的开发重心。

2. 从应用层面来看,益生菌专利多集中在乳制品加工制作、生物生长调节剂、医疗卫生以及生物酶等应用领域。

从国家层面来看,已公开的3种益生菌发明专利中,俄罗斯(含前苏联)持有71件,日本64件,美国36件,我国7件,可见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基本由传统的研发强国垄断。

以嗜酸乳杆菌基础专利号为例,日本雪印乳业、养乐多公司,美国(BiotechTechniquesLab)所拥有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别为10、4和2条,我国尚没有公司在该时间段内拥有IPC。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3. 全球益生菌原料供应市场复合增长率约5.6%。

2008年全球益生菌菌粉、发酵液、胶囊等原料市场规模约7.9亿美元,至2013年原料市场的规模增长到11亿美元,CAGR为5.6%。

其中,作为酸奶制作中重要原料之一的乳酸杆菌整体销售额约占整体益生菌原料市场的61.9%。

目前,全球益生菌原料供应前两名分别为丹麦科汉森与美国杜邦,根据年报,2016-2017年科汉森发酵剂、益生菌及酶业务营收6.17亿欧元,有机增长率稳定保持在7-8%;杜邦营养与生物科学销售收入由2016年9.7亿美元上升至2017年2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9%。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4. 国内厂商另辟蹊径,提供差异化技术外包服务。

目前,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为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两家公司,约占国内整体原料市场85%,其余厂商约15%。

国内厂商中,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规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江苏微康生物、北京科拓恒通、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润盈生物四家公司,2017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仅有江苏微康生物,该公司专业专注于益生菌的研发、生产及应用。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下游:涉及食品、饲料、保健与益生菌原料多种领域

作为发酵食品、保健食品、药品、日化用品以及农畜牧等产业健康转型的探索方向,益生菌产业下游产品横跨发酵乳品、乳饮料、休闲零食、膳食补充剂、日化用品及动物饲料等多个领域,产品品类丰富。

从应用角度出发,全球益生菌下游产品主要可分为功能性食品(85.9%)、保健食品与药品(8.6%)和益生菌原料(5.6%)三大类。第一是由益生菌参与发酵的、后期添加活性益生菌的功能性食品,主要类别有酸奶大类、乳酸菌饮料、泡菜等,经过益生菌发酵后具有肠道润滑、调节血压血脂、增进消化等促进健康的效果。

2013年,全球含有益生菌功能性食品市场价值约为170亿美元,预计2017年可达到400亿美元,5年CAGR为18%。第二是被赋予特殊功能特性的保健食品及药品。如益生菌奶粉、各类益生菌粉冲剂、整肠产品、促消化药物。

2013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价值约为17亿美元,其中胶囊产品的销售额最大,占比约为75%。

根据BCCResearch预测,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价值将达到88亿美元。第三是各种益生菌菌种原料、发酵果蔬汁、发酵乳原料,可用于循环生产,或作为市售果汁、酸奶的浓缩原料来源。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重点产业介绍之一:酸奶与乳酸菌饮料市场未来空间大

我国发酵乳制品的消费规模占国内益生菌整体市场的78.4%,是国内益生菌产业重要增长动力之一。

现代生活随处可见的酸奶类产品就是最经久畅销的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全球约有4-5亿消费群体定期消费益生菌发酵乳制品。

作为酸奶消耗大国,2007-2013,美国酸奶消费量保持8%左右的高增长率,2016年全美益生菌发酵酸奶市场规模超过95.2亿美元。

常温酸奶与低温酸奶对比:

常温储运便利、低温品质纯正。目前,我国对于酸奶中乳酸菌浓度规定为106cfu/mL,但根据灭菌方式,市售酸奶又可以分为常温酸奶、低温酸奶和活性乳酸菌饮料,不同种类实际所含有的益生菌浓度其实大有不同,总体来说低温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益生菌消耗量大于常温产品。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重点产业介绍之二:看好未来肠胃健康益生菌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面向人群:亚健康人群。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中心数据,截至2014年5月,我国已批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为133个,约占已批准保健食品总数的0.9%,产品形态可涉及硬胶囊、片剂、口服液、饮料、粉及颗粒等多种形式。

保健食品是狭义上的功能性食品,它虽然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以调节人体健康为出发点进行开发,在法律上归属于我国2016年7月1日颁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管理。

国内电商平台膳食补充剂市场现状:由外资品牌占据。

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方面,我国市场依旧主要由外资品牌占领,大量外资品牌选择避开需要“蓝帽”申请的药店渠道进入电商国际平台进行销售。

数据显示,2017年淘宝平台销量前三甲为澳洲lifespace、美国swanson和日本酵素reperfe,占整体规模的65%。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市售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关键词:母婴、肠道健康。

我们整理市售9种(功能太过重复者未列举)益生菌菌粉的功能声称后发现,孕妇、婴儿、肠道健康是益生菌菌粉产品的主要关键词,免疫力增强次之。

从价格分布来看,普遍在100-200元/盒/月,属于家庭可承受的合理范围。

▌益生菌市场未来生存指南

差异化与电商化,走在益生菌产业浪潮前端。

指南之一:

消费升级下,差异化的益生菌产品将更受欢迎。以发酵乳制品为例,我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提升传导到乳制品消费端表现为居民对乳制品的保健功能与种类多样化提出更高要求,我国乳制品消费即将进入以“档次高、品种多”为特点的成熟期。

市场上普通白奶销售受挫,酸奶、含有活性益生菌的乳饮料销量持续上升,酸奶引申品类中的发酵果蔬汁、发酵植物蛋白饮料等创新产品出现良好增长势头:

(1)奶源差异化:酸羊奶、发酵植物蛋白等。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酸奶是以牛乳为发酵原料制成,原本集中在云南、内蒙古、陕西等地质植被以及气候条件舒适的地带。

目前,植物蛋白发酵饮料在欧美等国开始流行,我国市场上流行的是大豆酸奶,目前体量约为6.35亿元。

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寡头垄断,下游多领域开花

(2)消费场景差异化:奶酪、发酵果蔬汁、发酵茶等。

奶酪为西方舶来品,进入我国后已经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经改良后大部分属于即食奶酪或餐饮配料,2016年国内奶酪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以当前平均18%增长率计算,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亿元。

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奶酪市场CR5达61%,外商占据市场份额达到40.73%。发酵果蔬汁为我国近两年兴起的饮料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市场约有7-8种活跃的发酵果蔬汁饮品,主要销售渠道为便利店、水吧等地。

指南之二:搭上电商快车,释放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

根据尼尔森数据,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当前购物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有84%的消费者使用手机购物,数字化电商平台成为当前最为高效的营销渠道之一。

同时,我国快递业务快速发展,2017年乡镇物流覆盖率已达到70%,预计2020年可达到100%。

便捷的网络购物将地级市与县市级的消费潜力最大程度释放:数据显示,2006-2013年间乳酸菌饮料、酸奶在省会城市以上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下降19%、23%,两种品类在县级及以下城市的销售增速分别为47%、32%,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得到了释放。随着我国移动设备购物渗透率与快递覆盖率不断上升,预计电商平台将为益生菌产品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报告来源:中泰证券 / 分析师:范劲松)

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