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可以解决你生活中所有的不快乐

 yangtz008 2018-04-10

 编者按:

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快节奏的生活、不如意的职场、逃不开的催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混杂在一起变成心头挥之不去的“疲惫感”。我们需要回到伊壁鸠鲁的时代,学习“愉悦”这门课程,那是现代文明社会,每个人欠修的一门课。

没有谁是“生命高手”,快乐是一辈子的学习。

面对“快乐”这道难题,始终伴随争议却也一路潇洒前行的陈文茜修炼出一套自己的“愉悦哲学”。它不教你成为终身笑匠,那只存在于卓别林剧场,而是教你如何面对人生,面对自己。


  • 什么令你迷茫?你可以很快列出一串清单。

  • 什么令你愤怒?名单更长。

  • 什么令你快乐?答案可能犹豫不决。

伊壁鸠鲁曾经列出他的快乐清单:品尝美食,聆听美妙的音乐,看见美丽的事物,性的欢愉,还有哲学的思索。

哲学通常与禁欲苦修连结,伊壁鸠鲁则毫不犹豫地将“快乐”加入哲学的行列,在二千多年前的那个年代,当然引人侧目。伊壁鸠鲁的衣着干净而朴素,他可不想像苏格拉底般蓄胡、不洗澡、光脚,穿着臭衣裳。

伊壁鸠鲁的某些理论乍听之下,好似接近感官的享乐主义远超过对心智思辨的热爱,但伊壁鸠鲁自有一套他的理论。他认为人免不了坠入痛苦的深渊,例如死亡、朋友的出卖、爱情的欺骗……

某些痛苦未必能完全依赖冷静的理智分析克服,此时美食、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花朵与风景,正如头痛生病时寻找医生开的暂时止痛药方,是一种转移,把人从最深的痛中拉出来,然后再以“哲学的思辨方式”引导人们得到真正的释怀与快乐。

刚刚过世的文化人,一般称之“美食作家”的王宣一,在她的著作《国宴与家宴》中写到她的母亲出殡,家人如何以复制一场“家宴”的方式悼念母亲:

母亲过世后出殡那天,我们并未依习俗到庙里摆素席,而是所有临终时陪在她身边的子孙们,联手做了一场家宴,将母亲宴席中常见的菜肴一一做出来……那天,酒量都还称得上不错的我们,几乎都有些醉了,但我们谈笑如常,就像她的菜色,所有深沉的悲痛,都像那只不起眼的茄子,深藏不露,以家常的姿态呈现出来。可是我们都知道,母亲风华一时的国宴家宴随着她的故去,再也不会原味重现。

人生不能预约。佛语所述的“无常”,我们听来“平常”,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地掉入黑暗深渊,爬不出来。脱离黑暗的方法,伊壁鸠鲁开的处方竟与王宣一悼念母亲的聪慧方式相符。

整整横亘两千三百五十年,科技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但人性不会变。没有谁是“生命高手”,快乐是一辈子的学习。

遇着逆境,换个角度思考,换个方式度过,为自己或所爱的人插一盆花,写一首诗,与家人合煮一桌菜。每一个伤心都因为它背后包含了某种“爱”,把其中的“爱”发展成欢愉的仪式,然后从“伤心”里,慢慢优雅地走出来。

许多事,不是非嚎啕大哭不可。


在伊壁鸠鲁学说的影响下,希腊及地中海各地曾将饮酒聚会与哲学思辨结合。希腊的饮酒聚会,原文为Symposia,等于如今研讨会Symposium一词的前身。参加思辨饮酒会的人,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高声辩论,可针锋相对,但不许口出脏话,否则从此成为谢绝户。

希腊哲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曾喻语这么做的理由:“酒可以透露一个人埋藏心底的事。”回想两千年前的饮酒思辨会,等于包办了今天心理学家所做的事,让你放下,充分表达自己隐藏的情绪,然后理性地对待,冷静地思考。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 276—194 BC),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及诗人,曾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最为人熟知的贡献是设计了经纬度系统,计算出地球直径。

一个真正了解自己黑暗面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识于此,且对自己的黑暗不自觉的人。

所以快乐的功课,是一条既长又弯曲的道路。它不教你成为终身笑匠,那只存在于卓别林剧场,而是教你如何面对人生,面对自己。面对人生一路走来不可避免的挫折、创伤、心碎、困顿、恐惧,面对亲人逝去,以及冷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有趣的是,现代人相信“快乐”的前提之一是:“拥有爱情”。但打从两千三百五十年前起,所有谈论“快乐”的哲学,鲜少包含这一项;惟一勉强有点关联的是性的满足。

爱情可以成为文学、电影、诗歌、音乐,让人欢喜让人悲,但哲学家们普遍相信“朋友”“自由”“思想”“食物”比爱情重要。一个英俊又温柔的男子坐我身旁,和一只波士顿大龙虾上桌,我的眼睛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朋友为什么比情人重要?


朋友不会妨碍你的自由,她或他可以给予你思想的触媒,在你挫折时朋友给你扶持,他没有义务,随时可以走开,你没有权利可以尽情要求。

平等及自由,使友谊往往比爱情长存。而且爱情的本质掺杂太多复杂的动物本能及利害计算,友谊相对单纯。尤其友谊不太牵涉恼人的占有、自尊心、嫉妒……这些人一进入爱情就必须吞饮相伴的发狂事物,并不存在于友谊。

有一份幸福的爱情,挺好;一个人的幸福,也好。但没有朋友的人生,代表的是全然的孤独,自我的局限,这样的人不可能快乐。

“愉悦派哲学家”为了凸显什么是快乐的条件,什么不是,曾列出一个简易表格,我大致抄袭如下:

  • 1.自然且必要的:朋友、自由、思想、食物、庇护、衣服。

  • 2.自然却不必要的:豪宅、私人大浴室、盛宴、仆人。

  • 3.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与权力。

根据这份快乐表格,我们很快地发现现代人不快乐的理由。现代人除了相信爱情会带来快乐外,还相信金钱等同快乐,奢华则等同快乐的极致。

昂贵的物品,以一种商业广告宣传模式渗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相信物质的拥有,代表宣传上所象征的古典、高人一等、时髦、微笑及幸福。奢华物质的憧憬,取代了现代人的心灵重整,模糊了人与知识、自省之间的关系。

而精神医学报告证明,自杀率与贫富几乎没有关联;在非洲只有他杀,或饿死,鲜少自杀。欧洲多的是在美轮美奂的古堡中自杀的例子,奢华只是假象,无法使人免于伤害。

李白把酒当生命,“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杜甫把酒当朋友,“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郑愁予把最美的回忆给了酒后的“微醺”……

这些人品酒,在乎情境、在乎酒伴……甚少谈什么年份,追问什么橡木桶、哪一家酒庄。狂舞吟诗的李白等,其快乐应该远远多于现在的品酒专家吧。在我眼中,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的快乐清单,少了“换位思考”这个快乐项目。

当我十七岁外婆骤逝,回到严厉母亲的家时,我一度自怜以为自己是孤儿,结果我当起了孤儿院义工,于是马上明白我不是孤儿,日子好得很,只是给钱的妈妈“态度不好”。

三十几岁一度饱受舆论骚扰时,走避香港南丫岛,那里的人吃着濑尿虾,管你是谁……

五十多岁又遇到不可思议的人事时,狠心地让自己一个人至纽约流浪,不到十天想通怎么回事,而且还用微博玩了一个“中央公园快闪”,来了近百个朋友,雪地里一起吃热炒花生。

没有谁是生命高手,快乐,是一辈子的学习。

作者:陈文茜 来源:文茜大姐大(ID:sisy-worl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