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及分类,存货属于资产科目——流动资产,是企业的一项实物资产。生产前企业要进行原材料采购;生产结束后要销售产成品;产成品销售不成功则面临存货积压等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涉及到企业资金流入、流出及管理,以及采购部、生产车间及销售部等直接部门的考核。存货于企业的意义十分重要,定期地对存货的经济效益性审计不容轻视。 原材料采购审计 企业采购是采购人员选择供应商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对内部审计部门而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既有的规章制度难以保证采购人员公正地开展采购。 在对原材料采购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若存在质量问题,初始阶段会影响正常生产进度,所生产的产品出现不合格品,进而影响正常销售、发生销售退回,企业信誉受到损害。 (2)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数量过多,会大量地占用企业库存和资金。此外,若无法及时投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未来积压的原材料会由于市场变化减值,给企业带来损失。反之,原材料数量过少则会造成正常的生产意外中断,与其他生产资源的不匹配亦会造成其他资源浪费。 产成品审计 产成品亦属于企业的资产,但是,若产成品的生产能力储备过多,导致积压过多,这些产成品看似是企业的资产,实则对企业有着负面影响。 (1)资金运转。由于大量资金垫在存货及其生产过程无法及时变现,会影响自有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周转速度,造成资金紧张;若这些投入到存货中的资金是企业的外部资金(如银行贷款)而非自有资金,还涉及到资金成本——利息,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外部资金会增加大量的财务费用。 (2)库存产成品损耗。考虑到企业的仓储条件,对产成品储存不当会影响其质量,是一种有形损耗;考虑到外部市场变化,产成品若被极速变化的外部市场淘汰,还面临着资产减值的风险,则属于无形损耗。 小编认为,存货经济效益性的审计主要依赖于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非外部审计部门。根据百度百科对存货审计的定义,外部审计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主要目标是对存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行的审计。可见,外部审计部门仅对存货的现有状况进行直接鉴定,无法事无巨细地关注存货状况对企业的生产运营的间接影响。 相反,根据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作用之一是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为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常设机构,需重视存货审计,不仅将工作重心放在审计存货的真实性上,更应通过分析存货业务流程、深挖资金利用率等,对存货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存货利用率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