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出一篇写好的诗词出来,通常评价的有三类人,一类夸赞,盲目的夸赞可能源于不懂,也可能真有亮点吸引人。还有一部分人指指点点,指指点点的大多会以格律挑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默不作声,至于是了然一切还是不敢妄加评论那不重要,至少这部分人算是比较有修养。 没必要挑刺,并不是说前两类人没有修养。只是想对那些喜欢诗词的初学者给一些建议。第三类人,对大家造成不了什么影响。第一类人,或许会让大家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这就需要大家调整心态了,毕竟谦逊也是一种修养。至于第二类,除了面对他们时保持你的谦逊,还要了解格律。 懂诗词的人,一定懂格律。而懂格律的人,却不一定懂诗词。在之前文章中,牙璋曾做过一个比喻。告诉大家,格律重要,但不要一开始就苛求。 当然,好事之人一定会说,你不懂格律,当然不苛求啊!好吧,这篇文章就说说格律吧! 格律,顾名思义就是格式、韵律。韵律大家都明白,小学时学拼音都学过。押韵,就是特定的某一句最后一字韵母相同。唐诗中律诗和绝句都有固定的格式。查查度娘就能知道。韵律相信很多人都能掌握。 关键是格式,格式中大家常说的就是平仄,除此之外,还有对字数、句数、对偶的要求。所以,牙璋很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拿格律说事儿,偏偏只谈平仄,其它一概不说?是不懂?还是其他人诗中除了平仄没其他毛病? 平仄的问题,说起来很高深,毕竟古人发音与现代普通话有区别,古代自隋朝开始,陆法言就对此提出了总结。一直到宋朝,都相继有人不断总结完善。比较能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宋代金人王文郁的《平水韵》。 真的很高深吗?平仄那么重要,《切韵》《广韵》《平水韵》全部读完,是否能写出好诗?这几本书的作者,写出什么诗了吗? 说白了,平仄是古人发音的四种方式,分为平、上(三声)、去、入。但是我们现在普通话中,入声化成两部分,一部分归到上声和去声当中。一部分归入平声当中,而平声分成阴平、阳平。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相当于现在汉语拼音中的(ā、á、ǎ、à)。所以,用现代汉语判别平仄会经常有错误。 比如,“拍”这个字儿,算是平声还是仄声?按照现代汉语它算第一声,那么算平声吗? 现代人写古诗,其实要注重平仄并不难。记住这首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升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 入声短促急疏藏。 当我们在使用某一字时,是第一、二声,它通常可归为平声,那它有没有可能是仄声,则看它发音是否短促,如果短促则归为仄。举个例子吧: 毛泽东的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拍”是第一声,但发音短促,所以是仄声,云是第二声,属于阳平,也自然归于平声。 弄清了平仄是怎么回事儿了吗?然后熟悉一下平仄的格式,搜一搜平仄简表,你就知道平仄怎么用了。不过,能写好诗吗? 肯定不能,为什么? 因为平仄是干嘛用的?它和诗之间有什么关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唐诗?求不求格律?谁说古诗一定要求格律的?不成格律既不成诗?且不说现代诗。就说古诗,哪怕仅说唐诗。唐诗也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李白就写过许多古体诗。讲格律的仅仅是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绝句或者律诗,它工整严格,讲究的不仅仅是平仄。 中国诗歌文化传承几千年,不是让我们纠结于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种形式。从《诗经》到骚体诗再到汉乐府经过多次的文化演变又形成了唐诗中的古体诗,之后又产生了近体诗。为什么格律在近体诗之后开始有一定要求? 因为诗,属于诗歌。即是诗歌那么从前,它是可以吟唱的。但是中国历史多次兴衰,古曲散失之后,人们根据古诗歌的规律总结出格律。格律的出现,让人们知道诗除了可以传唱,还可以诵读。换句话说,格律不仅仅指导人们写诗的,而且还能指导人们诵读诗的。当诗人写完一首时候,我们通晓格律,明白诗应该怎么读,知道抑扬顿挫,更能领会诗中情感。比如“探”字,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然而李白却在《送羽林陶将军》中用作仄声: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现在有多少自诩通晓格律的人,会认认真真按照格律去读诗呢?现在写诗的人,苛求格律时,是否考虑过诗文内容是否真适合格律的激昂又或是短促低沉的情感表达呢? 格律仅仅是中国诗歌文化中,某一类诗的要求。诗最宝贵的是它丰富的精神内涵,当一首诗有了它的意境,丰富了它的内涵,有时候不求格律也会有一番独特的味道。后期,牙璋会陆续介绍诗词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好的诗词,并且会制作相关段视频,供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牙璋,多多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