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蓦然回首发现中国已经主宰近程防空系统 五角大楼蓦然回首发现中国已经主宰近程防空系统!虽然世界各国很多关注都集中在远程防空系统上,但叙利亚和伊拉克最近发生的事件突出了短程防空(SHORAD)在现代战场上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充分意识到这一趋势,并且出现了几乎涵盖所有角色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近程防空系统。这些系统的起源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有些基于欧洲系统,而另一些基于美国或俄罗斯系统。 HQ-61 起初,中国试图开发自己的近程防空系统。国内第一个系统是1970年代开发的HQ-61导弹。由于中国电子和导弹技术相当时相对不成熟,这种导弹的性能最多被认为是中等水平。到八十年代,解放军认为它完全过时了。起初,在1985年前后,试图用HQ-63导弹计划对这种导弹进行现代化改造,但也因当时中国研究机构的不成熟而受到阻碍,这个计划已被废除。 HQ-7 为了获得一个有效的近程防空系统,解放军向西方看。独立于HQ-61的升级,解放军于1978年收购了法国的“响尼蛇”导弹进行分析。发现它几乎在每个方面比HQ-61都好,因此在1979年开始了对其进行逆向工程。到1983年,中国有了第一款逆向工程的国产原型HQ-7。这在1986年经历了试验,并于1988年被投入使用。HQ-7具有雷达制导,以及电视和红外光学模式。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射程范围为12公里,射高为5公里。最新升级的HQ-7D分别将这些导弹提高到17.6公里,并将导弹的速度从2.3马赫提高到3马赫,HQ-7还在其海军版本中装备了舰艇。 PL-11 除了“蛇尾蛇”之外,另一个中国近程防空导弹系统也有欧洲根源。由于未能在制作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计划时对AIM-7进行反向工程,中国购买了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导——以PL-11的形式创建了自己的国产版本。中国后来将PL-11改装为地对空导弹,称为HQ-6D,LY-60D或HQ-64。它的射程范围略高于HQ-7,射程为18公里,高度为12公里,速度为3马赫,——部署在军事机场作为基地防御。 HQ-17 虽然这些系统很好,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看到了美国阿帕奇直升机攻击和远程直升机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威胁。因此,他们希望获得更有效的近程防空系统。这一次,他们向俄罗斯看齐,购买了二十多套当时先进的道尔-M1近程防空系统。原型是在2002年引进的,2004年进行了试验,并在2008年采用了该系统。在用新的相控阵雷达替换基本雷达并纳入中国IFF和数据链路模块之后,中国将此系统称为HQ-17。 除了近程防空导弹以外,中国还拥有多种类型的近防炮系统。第一个现代化的弹炮合一近防系统PGZ-95于1995年进入试验阶段。装备四个二十五毫米自动炮和四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装置,PGZ-95被用作机动装甲保护单位。有效保护距离六公里。 中国也后来开发了PGZ-09 / PGZ-07近防炮。该系统与德国猎豹自行防空炮非常相似。 35毫米炮的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爆破半径使得PGZ-09比PGZ-95更有效。还有传言说除了近防炮系统之外,还有HQ-10近防导弹的版本,这是一种从TY-90直升机导弹发展而来的轻量级导弹。 陆盾2000 除了移动式自行防空火炮之外,中国还使用一种类似于美国反火箭炮(C-RAM)系统的陆基近防系统,称为LD 2000.类似于美国的CRAM,这只是一个加特林炮与强大的雷达配对。中国的LD 2000不使用美国的六管二十毫米加特林炮,而是使用七管三十毫米加特林炮。该系统的后续版本除了加特林炮以外还包括6个HQ-10轻型导弹。甚至有一个版本,包括一个十一管加特林炮,火力更高。 HQ-10也可作为专用的点防御系统在陆基上使用,可在独立的24单元发射器中使用。由于导引头尺寸较小,因此只能使用红外或被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射程为亚音速9公里,超音速目标6公里。与此最接近的可能是美国的RIM-116导弹,但在美国这是一个海军只有系统,没有陆基。 除此以外,中国也有类似美国复仇者毒刺式的近防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