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减负减了谁的负?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4-10

80后读书时,就出现了“减负”这个提法。直到今天,80后有了子女,却发现孩子比自己过去更忙更累了,面对更大的竞争和攀比,而更多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了。孩子减负未果,自己做为家长却“增负”了。到底为什么多年减负却仍成迷局?也许在我们去探讨这个原因的时候,也应问另一个问题,孩子这么忙这么累的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家长、孩子和老师这么拼,我们孩子是不是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国际上,是否更具备竞争力。这值得教育者认真思考,重新审视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引导社会朝正向发展。

有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提出,多年的减负没有实质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升学的“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如果小学阶段减负了,那么中学阶段呢?最后大家都要走高考的路,谁了,谁等于“坑了”孩子。那么减负就只有等待上游的改革。提到上游改革,目前很多南方省市也开始尝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比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以扩大学生选择权为突破口,围绕国务院文 件提出的试点目标,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扩大学生选择权,实现文 理融通、学其所好;增加考试机会,分散考试压力,改变“一考定终 身”。”上海则是“本科阶段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模式。考生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本科阶段以院校专业组方式开展招生。”

以上办法听起来不错,但无论是哪种改革试验,学生家长对于“公平性”的担忧大于一切。所以,任何“应试”性的考核方式对于家长来说都是相对更加公平的,因为可以用分数说话,可以避免由于考核与录取方式灵活而带来的潜在的非公平竞争。因为分数是不可以改的,是最可以说明“实力”并体现公平的。比如如果学生只需要考几门考试,而同样可以以课外活动、业余爱好或推荐信来获得大学的录取,那么家长则认为富裕的家庭可以有更多的钱提供给孩子课外的教育,而推荐信在人脉关系如此重要的中国,不但可以让一个分数一般的学生因为家长的人脉而进入好大学,还有可能催生更加恶劣的腐败。所以广大家长中的绝大部分,站到了高考灵活录取方式的对立面,也站在了减负的对立面。而中小学阶段,对于暂时不能改变的现状,以升学率为考核方式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教育者也无法作出实质的改革。面对如此恶性循环,中国20余年,没有走出真正可行的方案。

这种宁要“公平”也不要“能力”的想法和做法到底是有利于孩子还是害了孩子,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到底需要能力还是分数?很显然,从“公平”获益的孩子只存在于所有考生的前20%,而多数考生则沦为“公平”的牺牲品。因为真正每个省市的孩子竞争的、大家认为“最好”的资源在几乎大家心目中前20%的学校中。截至2017年5月31日,教育部统计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高校建设名单,共有42所一流大学、140所高校的465个一流学科入选。也就是说孩子们唯分数论是为了拼到前4%。而对于渴望名校的学生和其家长来说,除了进入这学校的孩子,甚至包括进入这学校的孩子,大家都某种程度上成了此种应试化考试制度的牺牲品。

当然,这里要值得一说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已经在现有的状况下,做的非常好了。因为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甚至全球教育系统领先的欧美国家,近年在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和教育的一成果方面,其重视程度也未必强于中国。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小,甚至有英国的学校引进中国的数学老师到其学校任教。当然在教育方式上,中国教育者更侧重结果和分数,不大重视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对此英国教育者对此争论不休,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在一方面的教育成就-争论就是某种程度的认可。同时,我们的教育程度的普及,我们的毕业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对中国教育进行盲目的批评,并认为中国教育一无是处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但我们还是要继续探讨,我们如何追赶欧美教育的步伐,甚至分析我们国家的需求,以及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更优化的教育模式和思路。所以根据以上的探讨,我们继续来讲,为什么要考虑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现有的应试制度。


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对我们年轻人的需求。

1,灵活的思维方法2,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意识 3,创新能力 4,沟通能力 5,宏观思维与远见
6,主观能动性
7,灵活性
8,细节注意

而社会对于精英人群的需求:

1,领导力 2,责任感 3,前瞻性 4,改变的意志和力量
5,操作执行力
6,坚强的毅力7,全球意识

我们目前的制度下,“应试教育”侧重分数,无论教师和学校做怎样的改革,只要最终是要一个好的分数,那么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会被追求“升学率”、“名校率”而失去效果。唯分数论造就的结果与我们的社会需求和青少年的成长需求背道而驰。


I. 社会需要的能力比如灵活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无法在现有体制下得到培养和发挥。所以无论是谁,在这一个所谓“公平”的制度下,都全部没有从现有的教育中获得本可以有的能力培养。

比如灵活的思维方法无法得到训练,是因为唯一标准答案是应试教育必须遵守的,所以一切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思维方法,而是追求“准确”。你只要得到标准答案,思维的过程以及其中可以培养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就完全缺失了。你无法通过追问老师为什么,而进行深化的思考,因为你没有这个时间。你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弄懂这个问题,然后快速答题,多做习题,巩固知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得到了强化,但是我们的教育点到为止,对于最重要的追求真相和本质,却并不提倡了。多种学科的教学,在此方式的教育中,我们培养了学生了解越来越难的问题,但整个过程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缺乏让学生具备主观能动性去提问。应试化教育逐渐熄灭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向对正确答案,完成答案的追求。当然,这里依然有极少数的学生保存了自己的好奇心,但往往这孩子在学校里是“问题少年”,如果他们有勇气挑战标准答案,那么他们就成为了老师最头疼的学生。而往往这学生具有更高的潜力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应清楚的是,当你步入社会,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唯一标准答案。当沃尔玛在美国因他强大的物流系统而可以将成本拉低,成为美国价格低廉的连锁超市明星的时候,他来到中国,却严重水土不服,连续十几年在中国挣扎。这在美国成功的“答案”,在中国就行不通。甚至在中国也一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多数时候,你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除了地域,还有时代也造就了当年的“答案”不一定是未来的“答案”。当年做工人,参加工人阶级就是就业的“标准答案”,而今天,没有人再提“工人阶级骄傲”这样的字眼。显然,这样的选择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标准。

世界是不断的向前发展的,而我们的孩子却在应试制度下被无形中培养了一种固化的思维。不问其他可能性,没有养成多问一句为什么,也不去思考。因为在漫长的16年的教育中,他一直被教育,这样想是对的,那样想是错的,只有唯一标准答案。我想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前10%-30%的学生,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去接受,原来,从象牙塔出来,就没有考试和分数去证明自己的实力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可以遵循了。


II. 哪怕对于一心想进入清北的精英少年,应试教育下,他们缺失了重要的能力培养,比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强健的体魄等。

多少少年为了追求名校,每天都在教室、和家里。我们的孩子体能较弱,大都戴着近视眼镜。和欧美学生相比,我们的孩子很明显的体弱。近年,更是有学校不敢在体育课上做严格的要求,因为学校也怕孩子由于运动而出现身体状况,学生家长在这一点上是未必理解学校的用意的。然而,学生进入社会,除了拼智商,体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外,我们现有的模式更鼓励竞争,每一个学生只需要担心他自己的成绩就好了。因为应试教育是无法考量一个团队的,因此,我们的孩子除了在拔河比赛中和联欢会上锻炼一下团队协作,除此之外,我们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独自学习上。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得不到培养,对于社会协作与分工无从接触和理解。然而,这都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品质。

我们教育,为了筛选精英,目标不在于培养以上的能力,也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并应用。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都考了99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必须要分出“胜负”。所以我们高中的考试题已经脱离了理解、消化、应用和创新,只是不得不设计一挑战性的“脑筋转弯题目”以拉开学生的“档次”和“距离”,这样才会有4%的人进入到名校。所以,我们设计的考试也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们没有时间告诉学生,甚至给学生了解团队协作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用拔河比赛这种依然是竞赛的东西去凝聚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所以我们更容易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但这种荣誉感,只有在竞赛时才体现,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完成一个小组的作业或项目。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合作,一个不懂合作的个人和企业都无法在社会更好的生存。而所有的这,在本可以在无忧无虑的年轻时期去学会的东西,却要在16年后才有机会去学习。


III. 与社会彻底脱节。在其他好学生都在教室里读书用功的时候,很显然,孩子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了。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的课程安排来看,教学占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好不容易放个假,也要在补习班和各种班的学习里度过。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被赛满了知识和技能,唯独缺了本有的好奇心、热情和对社会的了解。

孩子们是没有时间去真正体验世界的运转,社会的运行的。他们所有的东西都在课本中学。他们学到了社会的心酸苦辣,甚至学会了历史的更迭,学会了器械的原理,但是他们却没有亲手拆过一台发动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自了解这个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他们以为他们都懂了,但却什么也没懂。

他们的整个假期除了玩手机、补课、写作业、打游戏,他们不去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或者他们中非常少的人利用假期有机会去接触社会,做做义工,参观一下工厂,出了国,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并不了解真实的社会。但是他们却要在这个时候选择一个自己的专业,一学就是四年。他喜欢吗?他无从得知。如果不喜欢你的专业怎么办呢?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的大学允许你在大三时再选择自己的专业。

孩子进了大学,也只有少部分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因为他们的课程太满了,也缺乏灵活性,他们没有时间去做与社会接轨的东西,只有他们中极少数的人可以做到。他们从象牙塔里出来的时候,是一个装满了知识储备,看似懂很多,却又不着地的小天使,企业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打磨这年轻人,去重新培养他们。这个问题为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其他的能力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

是时候寻求真正的改变了。作为教育家,不能被非教育者质疑的昏了头,迟迟不敢做调整。教育家要敢于突破,而且从现在来看,目前的方向是好的,比如我国已在1995年起鼓励企业、机构或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营学校应敢于挑战现有的招生制度,灵活招生,并敢于大胆做新的教学尝试和改革。在教育上游层面,可以出现更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同时如果无法突破目前排名体系带来的影响,那么是否可以多创建新的排名体系。这样,下游才能游刃有余。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校长的考核,应更有灵活性,而不以“一本率”来做要求。这样,高中才能获得自由。高中自由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的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

未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淘汰掉只会记忆和按要求做事的年轻人,无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能够完成的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被可以几秒中掌握一门学科的电脑代替。我们已从过去掌握知识就可以掌握命运的时代,与百度和谷歌竞争,这两个免费的搜索引擎掌握的东西比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掌握的多的多。我们的未来的年轻人要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但那只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了,更进一步的,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综合思考,协作,国际化意识,创新思维等等,是未来不被机器淘汰的重要能力。我们的教育需要尽快的行动改革。

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决定了下游的教育改革。因此,我们应就此做更多的探索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