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元灯节尝元宵--洪丕谟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0
按照道教陈规,一年四季有.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
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一年明月打头圆二正月十五是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
夜,古代人称“夜’为“宵’,于是“上元节’便惯常称之为“元宵
节.了.元宵夜看灯,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最为热闹的一个景
致.因为灯节以后,标志特新年的结束.从此便将投入新一年的紧
张工作了。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条说:“正月十五
元宵……开封府绞绷山棚,立木正对宜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底
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
    肴灯之外,上元节的另一档重要节目.就是全家团口吃元宵。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大观园在元宵节张灯结彩,放烟火,乃至
家宴、吃元宵等一连串庆祝活动.形成了一道钟鸣a食!贵人家
过元宵节的绝佳风景线。
    元宵节吃元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据说这个习惯
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元朝伊士珍撰《娜环记》,书里引用暇兰
元帖》的文字说:“捕峨奔月之后,弄显夜思淮成疾。正月十四夜
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日:‘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
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里室西北方,叫
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有了传说,
色彩就更加瑰丽了。所谓.元宵.,就是‘米粉作丸.的汤圆。南方
一带反享盛名的是宁波猪油汤团一预顺小小R.的,摇米粉握
                      mt%xa
成,中裹馅心,犹如新鲜龙眼,晶莹半透明的皮子里透出核心的幽
褐,未曾品味,先自饱了眼福。北方人吃的元宵要比甫方人来得
大,里面也裹有各种甜咸馅心。
    元宵的馅心有甜有咸,甜的有豆沙、芝麻、枣泥、核桃、百果、
花生、杏仁、山梭等等,咸的有肉糜、火腿、虾米、酸菜。笋丁、豆干、
蓬篱菜等.要紧的是元宵的皮子,要用水磨糯米粉、这样入口便见
细腻、滋润.把做好的甜咸馅心,包进薄薄的皮子,就是所说的包
元宵了。
    元宵不仅可包,亦且可摇。何谓“摇元宵,呢?过去沿街店面
摇元宵.先把馅心捏成馅核,再把馅核一顺顺放进盛有干糯米粉
的大竹匾里,接下来就是摇动竹匾,让馅核在大盛里的福米粉上
滚来滚去,粘满米粉,然后把枯满擂米粉的馅团捞起获水,再下匾
摇滚,这样摇动箩筐一次又一次.馅核粘粉一层又一层。这种店铺
伙计摇元宵的场面,饶有节奏,好比演出,往往引来好多顾客,驻
足欣赏。由于现做现卖,所以到了元宵节,生念就更加火爆,让围
赞的各位大爷小姐不得不乖乖掏钱买几盒带回家里,共享一番围
桌吃元宵的天伦乐趣.
    元宵不仅可以放进水里煮若吃,并且还可煎着或炸着吃。香
港外省馆子有所谓“芝麻炸汤圃’,一只只似核桃大,面上粘满了
芝麻,里面则裹着各种甜馅,炸好后金灿灿的.咬上去又香又描.
这也是一种吃法。关于煎汤圆,潮州馆子有卖,煎好后上面撒一点
花生碎与芝麻、娜丝,也别有风味.
    关于元宵的品牌.清朝初年北京宫廷制作的“八宝元宵’,名
气很大,后来制法渐渐流传到社会上,当时京城出了个善制元宵
的名手马.思远,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走俏皇都,店堂里生意兴隆.几
乎座无虚席。符曾《上元竹枝词》曾提到他制作的元宵道:
桂花香偏斑胡挑.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育。
    个人家里吃元宵,分明记得70年代太、80年代初过元宵节,那
时和妈味、凤妹、洪蔚、洪运,在长宁区工人文化馆人潮中着灯,又
给孩子买回兔子灯玩,回家后吃凤妹做的芝麻汤团的悄.。以后
又与玉珍、洪蔚、洪运‘一起吃过几回元宵汤圆。玉珍巧手,也以芝
麻、豆沙为主,咸汤口在我们家里似乎并不太受欢迎。接下来是洪
蔚远嫁,儿子出国,妈咪到澳洲探亲,只我和玉珍两人留守家中.
于是乎在冷冷清清中,做汤团闹元宵的兴致便大不如前,有时索
性买现成的酒酸小圆子.作为应景‘文章”。往事历历,十几年来
人本全非,在回忆中讨生活,想来也是无奈中的人生一乐。因Lit当
年袁世凯做皇帝梦,听见北京街头小饭叫卖“元宵’,忽然心惊肉
跳,听出了“袁消’两字,于是一身冷汗之中.下令街头禁喊“元
宵”,比起我笼的清冷.又反而感到平民百姓的轻松自由了。其
实,清冷也是一种人生享受.相比之下,衰世凯的称帝喧闹.倒却
是妥罪了.当时曾经有人作打油诗道:
诗吟国子溯前朝.燕化熟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今.沿街不许喊元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