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一、二)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1865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虹口设立培雅书院(Baird Hall)和度恩书院(Duane Hall)。1877年,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被祝圣为中国布道区第三任主教。他总结了圣公会和其本人在华宣教的经验,认为直接宣教在中国举步维艰,圣公会在华传教事业必须有其他的载体,而建立一所教会大学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案。于是在1879年,施约瑟6500两白银的价格,从兆丰洋行老板霍格手中购得了苏州河南岸吴家角一带的土地,将虹口的两所学校合并,在新址成立了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圣约翰的得名是因为主教属意在异教世界宣道颇力的使徒约翰。办学初期,学校开设西学、国学神学三门学科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学校聘请华人界的教育泰斗颜永京担任学监。颜永京在1848年就曾协助美国驻沪领事文惠廉办学,他于1861年毕业于俄亥俄州建阳学院,后获名誉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英国驻沪领事馆以及公平洋行和公共租界工部局任职。在圣约翰期间,他翻译了外国教育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名著,是公认的最早进入教会教育高层的中国人。

    1881年,学校的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圣约翰书院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他是圣约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校长1892年,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圣约翰书院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1913,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抗战爆发后,学校曾迁入公共租界内,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后于1940年迁回原址。直到1947年,学校才向国民政府注册,一直以来圣约翰大学都具有其他同时期大学不具备的优势,因此也吸引了众多富家子弟和名流之后入学读书。1950年,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的院系改革中,圣约翰大学被拆分,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原位于苏州河南岸的校址交给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使用。

    在圣约翰大学七十多年的历史中,走出了很多多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风云人物,如顾维钧宋子文兄弟、邹韬奋贝聿铭、林语堂等等。当你走进位于今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的原圣约翰大学的校园时,你就会不由的为这座美丽的学校发出惊叹,喧嚣的大上海居然还有这样一块闹中取静的宝地。如此幽静的校园,培养出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1994,圣约翰大学旧址被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被上海市长宁区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怀施堂:

 

怀施堂是圣约翰大学中的第一座建筑,由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于1894126日举行奠基仪式,由通和洋行设计。原址是建于1879年的一处四合院,建筑名称取名怀施堂是为了纪念学校的创始人施约瑟。1895年,怀施堂竣工,共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这座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251平米,建筑中央环绕成一处四合院。外墙用青砖砌筑,细部用红砖点缀,设拱形外廊,拱的样式很特殊,形似半圆形实则为矩形,二层拱廊外围中式风格的护栏。南立面中央建有钟楼,原设计方案是一座四层高塔楼,后来考虑加上大钟便于学校师生及周围群众,于是采纳了顾裴德教授的意见改为钟楼。建筑的屋顶极富中国特色,为歇山顶,四角挑檐,屋面铺设中国蝴蝶瓦,钟楼的屋顶的风格样式与主楼相同。

    建筑内共有87间教室,楼下设课堂、膳堂和图书馆,楼上则为学生宿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1921年的毕业生邹韬奋,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至今。中厅院内还立有一座邹韬奋的纪念雕塑。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创建后,该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宿舍。1979年复校后,该楼二层逐步改作教室之用。如今,这座建筑已经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一)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一)

 

格致楼:

      格致楼建于1898年,18997月正式竣工。建筑主要服务与学校的理科学生,设有物理、化学试验室,课室及博物馆等,它是中国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第一座校舍。近代中国开始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在西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出现了格致。格致相当于科学课,专门教授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化学。因为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手段取得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个方法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格致很类似,所以清末把科学课取名格致。一些中西兼备的学校也认为格致这个名字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的结合,所以采用格致作为校名。基于此这座建筑也被命名为格致楼。

格致楼原址上是1879年圣约翰购进的别墅住宅,当时供施约瑟办公居住用。格致楼是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930平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灰砖砌筑,古典主义券廊式风格,券顶饰红色装饰线,底层是落地大窗,二至三层是弧形拱窗,转角处建有圆柱形塔楼。西式的建筑立面上罩以中式风格的瓦顶,形制与怀施堂相仿。建筑内共有房间60间,一、二楼分别为物理化学试验室及课室,以及神学课室,三楼为医学系课室。建筑经费共计3万美元,其中一半,由卜舫济于1897年赴美募得,另一半由上海士绅、学生及西商等多人捐助。 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这里成为学校的党政机关的办公楼,1998年还曾改为学生宿舍。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一)

 

思颜堂:

思颜堂建于1903年,于19041月竣工,之所以取名思颜堂是为了纪念圣约翰大学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颜永京,同时颜永京的儿子颜惠庆是圣约翰的校友,曾任北洋政府总理。

思颜堂建筑面积3737平米,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为券廊式风格,券顶饰以红色的装饰线,券角处的砖柱雕刻精致,券间围网格状护栏。建筑平面呈“U”型,二层屋顶上设大阳台。建筑内共有114个房间,西侧三层均为学生宿舍,东侧二楼设大会堂,原位于怀施堂的图书馆也迁到这座建筑的西南角。

191321日,在圣约翰大学的学期结束仪式上,孙中山先生应邀来到设在思颜堂的大礼堂里发表演讲,中山先生对美国教会传教的同时兴办教育的行为赞赏有加,也对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现如今建筑的墙壁上还立有中山先生演讲的纪念性石牌。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将思颜堂改名为宿舍一楼,1979年复校后,又改称为学生宿舍4号楼。因该楼在河西校舍中排列第40,故又称其为40号楼。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一)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思孟堂:


​19077月,圣约翰大学的教师孟嘉德(ARTHVR SITGREAVES MANN)牧师前往庐山旅行,为营救一个落水的中国朋友不幸溺水身亡。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为了纪念他,捐资修建了一座大楼,并命名为思孟堂,以示缅怀。

思孟堂位于格致楼东南隅,苏州河岸边,建于19089月,19099月竣工,由英商爱尔德公司设计。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平面长方形占地面积819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灰砖外墙,屋顶四角做挑檐,铺蝴蝶瓦。大楼建成后,在一层的楼梯旁设置了一块纪念孟嘉德的铜牌,现在建筑的一隅还保留当年的奠基石。华东政法学院时期思孟堂一直作为学生宿舍,先是作为宿舍2号楼,1979年复校后又改称为学生宿舍5号楼。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小白楼: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图书馆:

圣约翰大学直到1916年才有了一座专门的图书馆,在此之前怀施堂是最先作为图书馆,藏书中有圣公会英文宗教藏书、施氏所藏的中国书籍等。迁到思颜堂以后,学校又接受了许多的捐赠书籍。藏书量的剧增让修建图书馆提上了圣约翰大学的日程。

1915年,图书馆举行了奠基仪式,1916年夏天竣工。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罗氏与其弟捐助书籍甚多,因而馆名则称罗氏图书馆。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因外墙用红砖砌筑,因此也被人称作红楼。入口处为中式的垂花斗拱样式门厅,两侧则用欧式风格的方形壁柱装饰。墙面上分布长方形大窗,檐口下方饰有中式传统花纹,与西洋壁柱相映成趣。

馆内下层为阅览室和教室,上层是书库和阅览室,此外还设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由于藏书量的增多,学校于1936年在上层北大间加筑了夹层阁楼。如今,华东政法学院早已建成了新图书馆,这座馆舍被师生们称为老馆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体育室:

圣约翰大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强健学生的体魄。为此,学校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等体育项目引入中国,可以说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除这些常规的运动项目外,圣约翰大学还开展了拳击、赛船、越野跑、击剑、骑马、垒球、美式足球(橄榄球)等项目。1890年,学校组织了第一届运动会,开创了中国学校运动会的先例。学校还成立体育部,有专职体育教员。

1918年,圣约翰大学在怀施堂以北修建了体育室,1919竣工,命名为顾斐德体育纪念室。顾斐德(F.CIEMENL COOPER)教授于1894年到约大任科学系主任,他是圣约翰大学校徽的设计者,是学校体育运动最早的发起者。他于1915年在英国去世,为了纪念他,学校将体育室以他的名字命名。

体育室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由学校的理科教授华克设计,占地面积421平方米,建筑面积881平方米。红砖外墙,入口处为垂花斗拱外加西洋石柱的组合,门楣上刻有体育室的字样。屋顶为中式的歇山挑檐顶,整座建筑充满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内第一层有来宾接待室一间,浴室和更衣室各两间,机房一间,储物一间。浴室内装置冷热水莲蓬头,墙、地面均用白磁砖。第二层是室内运动场,设施完善。体育室东侧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 这在当时十分罕见。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交谊楼:

1888年,圣约翰大学建起了一座交谊室,引入了西方盛行的交谊舞,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件,在很多中国学校还在诸子百家的时候,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已经开始了以舞会友的时尚生活。

191911月,学校举行四十周年校庆,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黄素娥,决定发起捐建一座新交谊楼。建筑于1927年开工,192912月学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落成开放。建筑建于原交谊室旧址上,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为中西合璧风格。建筑费计银7.5万两,是圣约翰大学耗资最大的一项建筑工程。交谊楼上下二层,底层为水刷石墙面,设有西式的拱廊,二层和屋顶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这样的中西合璧造型还并不多见。建筑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设有大厅,共有11个房间,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195211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就在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西门堂:

西门堂建于1923年,1925年正式竣工,建筑是为了纪念对圣约翰大学教育事业鼎力支持的旅沪商人西门(John Ferris Seaman)而建。建筑主体二层,局部单层,券廊式风格,底层设拱廊,二层设拱形窗,砖木结构,砖和拱券的色调与常规的色彩不同,倾向暖色调,屋顶为双坡红瓦屋面。除主体建筑外,还建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处。

1925年起,西门堂为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部校舍,初中部划归圣约翰青年会中学办理而外迁。后因高中部学生逐年增多,西门堂已难以敷用,于1935年建筑一幢学生宿舍楼,名为树人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设在此楼内。1956年交由华东政法学院使用。文革时期,建筑更名为东风楼。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斐蔚堂:

1939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和师生为纪念学校神学科主任郭斐蔚(F.R.Graves)主教,捐资修建了一座二层教学楼,并命名为斐蔚堂。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建筑面积1071平方米,钢结构,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屋顶为青瓦歇山顶,最富特色的是烟囱的设计,四角挑檐,独具一格。建筑内有13间教室。

解放初期,为纪念学校师生在1925六三反帝爱国运动,将斐蔚堂改名为六三楼。刘三楼的名称使用至今。1998年学校对建筑进行大修后改为行政职能部门办公用房。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81——圣约翰大学(二)

树人堂:

树人堂建于1935年,位于体育室北侧,最初作为学生宿舍。在西门堂中已有介绍,学生数量的陡增使得宿舍入不敷出,故另建筑一幢三层校舍供作学生寝室。取名树人堂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为了学生能够学业有成,学校可谓是煞费苦心。

树人堂占地面积509平方米,建筑面积1526平方米。高三层,入口处设垂花斗拱门,立面朴实简洁,无过多装饰。内部共有54个房间,一层为12间,二、三层各21间。解放后,全国高校调整后,建筑成为华东体育学院办公楼,后划归华政政法学院使用,文革时期更名为鲁迅楼,1999年大修时,恢复原楼名树人堂。

纪念坊:


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修建了一座牌坊。1955年牌坊曾被拆除,1992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校友荣毅仁先生亲自为牌坊揭牌。

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正面,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语为: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是学校校训。

据载,正面的外联,系题联名家嘉定王焘曾撰,由书法家吴兴王震书;中联为嘉定金文翰题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