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98——天津学校(二)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耀华中学:

 

民国年间,居住在天津英租界内的华人数量日益增多,由于英租界内没有华人学校,这些华人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华人子女往往要跑很远的路程到法租界或老城厢的学堂商学。为此,在1926年,英租界工部局华人董事庄乐峰向英租界当局提出申请开办天津公学(Tientsin Kung Husueh),旋即成立了天津公学管理委员会,庄乐峰担任负责人。工部局拿出辖区内中国人纳税的税款18%作为办学费用。1927年,天津公学正式开办,庄乐峰聘请前北洋大学校学监王龙光为校长学校成立初期,有男女生33人,合班分座授课,因为学费昂贵,也被称之为贵族学校学校有小学部、男生中学部、女生中学部、体育馆图书馆等,又从国外购进物理化学生物等仪器。193310月经教育部核准立案,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初级中学。19349月经教育部核准,定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耀华二字取“光耀华人之意。耀华确立了“尚勤尚朴,惟忠惟诚”的校训,学校逐步形成了“治学严谨、管理规范、崇尚民主,广育良才”的办学特色,成为天津一所知名的学校。

抗战爆发后,大批难民涌入天津租界,时任耀华校长的赵天麟毅然决定开办特班,收纳南开中学及全国各地因日军轰炸而失业、失学的师生达1000余人。后来,学生分成二部制上课,名为耀部和华部,原特班学生均入华部,并准华部学生转入耀部,取消特班,全校统一上课。耀部高中二、三年级文理分科,华部课程仍采用三三制。学校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同学会抗日杀奸团等进步组织,组织或开展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期间,耀华师生又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做着坚决的斗争。1949115,成立耀华学校复校委员会,125耀华中学复课,127耀华小学复课。1952年该校改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88恢复天津市耀华中学原名

学校初设时,租用戈登路(今湖北路)原英国学校的房屋作为临时校舍,后来学校迁往红墙道与巴克斯道今新华路与保定道)交口处。 随着学生的增多,旧有校舍已经难以为英租界继,在庄乐峰的主持下,学校购得英租界墙子河畔53亩荒地建设了新校址,新址位于围墙道Elgin Avenue与公学道Kung Hsueh Road之间,今和平区南京路、山西路、营口道之间的三角地带。1929年建成第一校舍,作为男子中学部;1930年建成第二校舍,作为小学部;1931年建成第三校舍,有生物、化学等实验室;1932年建大礼堂;1934年建体育馆;1935年建第四校舍(包括健身房);1935年建图书馆;1940年建第五校舍,全部建筑面积为1.52万平方米。尽管施工时间不同,但校舍的风格始终保持一致。旧址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校舍:

    校舍始建于1927年,由英国永固工程司可克(Cook安德森(Anderson设计,后来由于英方承包价格昂贵改由中国建筑师阎子亨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承包。校舍采用过廊和门厅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呈三角形。主校门设在第一、第三校舍之间,开向南京路。建筑外墙用红缸砖砌筑,楼面和屋顶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为内廊式,墙面开矩形钢窗,嵌白色拱顶石。入口处墙体向外突出,拱形门洞,两侧立倚柱,上方的半圆拱饰以灰色装饰线。整座建筑呈现代主义风格,在细部的装饰上又彰显了古典主义的味道。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98——天津学校(二)

 

大礼堂: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98——天津学校(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98——天津学校(二)

  大礼堂由永固工程司安德森设计,全部费用共耗银28万两,1932年建成。大礼堂共设三处入口,一处连接校内,两处连接校外。位于转角处的校外入口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向两侧展开,正中开矩形门,两侧有方形壁柱装饰,二层围装饰性护栏,正中立三角形山墙。面向南京路的入口设计了高二层的巨大门厅,两侧立有粗狂的方柱,顶端承托起三层的大平台。校内的入口较为小巧,开平肩拱形券门,平列四柱式。礼堂外墙用红缸砖砌就,局部用乳白色的面砖点缀。屋顶因室内格局的变化此起彼伏。

  东边的大礼堂耗银28万两,历时三年建成。礼堂巧妙地利用地形,设计成扇形,并与第一、第三校舍相连,观众厅包括厢座设有1270个座位,是集会、影剧等多种功能的礼堂,礼堂有三个入口,两个对外,以便外单位租用,一个对内入口,师生从校园内直接进入礼堂,有四根方柱,有两层高,上有简化的檐部,中间大门上有半圆拱券及拱石,白色的礼堂入口,在红缸砖墙的衬托下,显得入口更明显。对外入口有两层,两侧各有两根方壁柱支撑,上部有简化的檐部,下部有简化的基座,三层窗台下为带有瓶饰的栏杆,整个门头凹入很深,有高台阶引入,在沿南京路上甚为壮观,强调大礼堂的入口。改革开放后在校舍西边新盖的天文台,沿用原来耀华中学形式,使新旧建筑很协调。这是近代建筑继承西洋古典传统的精华而加以发展的成功范例。

 

 

 

 

 

英文学校:

天津开埠后,外国教会就在租界内开办了教会学校。英国伦敦会在海大道兴办了养正学堂,创始人是天津租界内颇有威望的英国人赫立德(S.L.Hart1902年,养正学堂更名为新华书院,更加准确的名称是中英学校(Anglo-Chinese College)。学校一开始的建制是大学,后来改为中学。学校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均使用英文教材,用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刻直接到英美留学。

英文学校旧址位于英租界怡丰道及都柏林道(今湖北路与郑州道)转角处,现为天津第二十中学校址。旧址建于1926年,由英国永固工程司设计。建筑为砖混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带半地下室基座,木质屋架,筒瓦屋顶。建筑平面呈字,立面讲求对称布局,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面积4967平方米。建筑共设五处入口,分别位于正面居中、两侧翼楼、以及后端。主入口处设大门厅,八根塔司干石柱支撑起上方的阳台,阳台上设第三层,开拱形门,两侧立爱奥尼克石柱,顶部做三角形山墙,与拱顶相连。建筑底层开拱形窗,二层开矩形平窗,底部基座采用仿青石的斩假石。正立面两侧设有次入口,均为倚柱山花样式的风格,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门分别为女生和男生入口。建筑后端设有柱式门厅。

建筑内正中是大礼堂,礼堂高两层,共有600多个座位,前设舞台,后面是放映室,放映室恰好位于居中的三层内。大厅内设置高台阶,磨石地面,有美丽的花纹,折线形天花板,护墙裙及二层看台的U型回廊和栏板均用高级的木材装修。两翼展开的位置分别是教室和办公室,教室内安装可升降黑板,向阳面的窗户镶嵌深绿色玻璃,光线柔和。外檐窗底部开小活扇,以便于通风。

整座建筑比例对称,构图严谨,内部装饰考究,细部的装饰细腻华丽,充满了浓郁的英伦风格。是天津现存的近代学校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欧式精品。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98——天津学校(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