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
东本愿寺小学:
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程的展开,各国侨民陆续涌入哈尔滨,其中的日本侨民主要聚居在今道里区地段街一带。1922年,日本侨民在这里开办了东本愿寺小学,这是日本在哈尔滨建立的第一所小学。伪满洲国时期,学校的名称是北满特别区第一学区第二小学,1934年12月又更名为哈尔滨市立公园小学校。1948 学校旧址位于今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198号,建于1909年,由俄国人吉达诺夫设计,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以转角处构成立面中轴,向两侧展开,转角处的楼体高三层,大厅为楼梯间,外墙饰以贯通上下的科林斯壁柱,两侧建断裂式山墙,正中立俄式穹顶,覆盖红色瓦楞铁皮,周围立四座精致的宝塔,是典型。两侧立面高二层,墙面刻横槽,窗子的装饰体现了俄国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建筑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是独具特色的一座学校建筑。
犹太教会学校:
北京:
天主教圣母会法文学校:
学校建筑面积5
南京:
金陵中学:
今南京金陵中学的前身是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这是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1890年学校成立中学部。1910年,汇文书院与益智书院、基督书院合并,创建金陵大学,中学部遂更名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抗日战争爆发,金陵中学西迁至四川万县,并开设成都分部。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复课。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合并,改名南京市第十中学,1988年恢复了金陵中学的校名。
烟台:
崇正中学: 崇正中学旧址位于今烟台市芝罘区大马路东段,由天主教方济各会创办于1931年2月,是一所私立男子中学。抗战胜利后,由烟台市政府接管,成为公立学校,与原崇德女子中学合并,更名为滨海中学,后更名为烟台市立第二中学。
主体建筑原为四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和校长院宅(现存两栋),四栋教学楼的平面,立面形式基本一样。建筑平面近似方形,每栋建筑400平方米,为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主体二层,对角的转角处设塔楼,高三层,塔顶为方锥形铁皮顶,开阁窗。屋顶为红铁皮四面坡屋顶,开双面坡老虎窗。外墙用青砖砌筑,清水边柜,双面双层外廊台,使用西方古典式样青砖雕和木雕,二层的木质窗户设计尖拱,为哥特式教堂常用的装饰。旧址现得到较好保护,划入了烟台海滨广场的观光区。
蚕丝学校: 1920年华洋丝业联合会在烟台成立,由英商仁德洋行与敦和洋行参与成立。1922年,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创办了蚕丝专科学校,校长是王嘉猷。这是近代山东第一所蚕丝专业技术学校。学校聘请七位专家担任教师,学制三年,1924年开课,最初只招收女生。1925年开始招收男生。学校在牟平、文登、栖霞等地设有试验场6处,设蚕丝及织染两个系,课程除了植桑、栎等树苗,育蚕种及虫病害的防治外,对于纩丝、织绸、漂染整理,皆属学习研究及实习的范围。学校鼓励民间育蚕,生产蚕丝。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日本丝织品大量涌入中国,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蚕丝业,蚕丝学校的学生因无出路而逐年减少。到抗日战争的前夕已是惨淡经营。1938年初,烟台沦陷,蚕丝学校的校长由留学日本的朱福祥担任,不过所生学生寥寥无几,学校的教学和实验设备严重受损。1940年学校停办。 蚕丝学校旧址位于今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1号,现由桑蚕原种厂使用。现存建筑建于1904年,为二层砖混结构,平面呈矩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东南和西北角各矗立一座塔楼,四方形,转角处用隅石装饰,顶部是红色四坡锥顶,尖端饰有宝葫芦状尖塔。建筑基座用花岗石砌筑,四周是白粉抹灰墙面,墙角及门窗边框均是清水砖饰墙装饰,二层外廊为木架构,支架、护栏、柱式、檐部均为木质材料。1987年建筑被公布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
懿范女子中学: 一战进入尾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在华的德侨陆续撤离,德国教会组织也是勉力支撑,这其中就包括主持济南教区的圣方济各会。一战后,该会前往美国募集资金,却引来了美国玛利亚修女会来到济南。这个修会在天主教洪家楼教堂附近开办了懿范女子学校。收留教徒女孩和孤儿院的女孤儿,最初仅设初小班,1939年改为女子中学。抗战期间,学校曾迁入济南旧城中的高都司巷海星小学院内,抗战后迁回洪家楼原址。济南解放后,学校并入黎明中学,洪家楼校址由山东农学院使用,后来成为山东大学的校区之一。 旧址位于今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北校区内,现存两座建筑,分别是教学楼和修女楼。 教学楼建于1936年,现建筑一角仍保留有竣工的铭文石匾。建筑平面为“H”型,坐北朝南,高二层,阁楼层内为假三层,带石砌地下室。清水灰砖外墙,墙面开矩形方窗,一二层之间做腰线分割,屋顶为孟莎式,红瓦铺面,开折叠式老虎窗。建筑内部为内廊式布局,两侧分布教室,地板铺马赛克地转。
奉天:
南满医学堂:
安庆: 圣保罗中学:
圣保罗中学创办于1903年,其前身为崇实英文男子学堂。圣保罗中学最初只招100名学生,每学期需要50元,对比当时省立中学只收5元,其它私立中学也只收10元的标准,这所学校的学费十分昂贵。学校各科课程,均按上海圣翰大学和武昌文华大学预科编制,优秀学生毕业,也可直入这两所大学。1927年,学校停办,校舍租借给安徽大学。1929年重新恢复,初为圣保罗补习学校,1931年正式复校,设高中、初中共6个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再次停办,直到1947年才再度恢复。1949年8月,教会性质的圣保罗中学正式停办,取而代之的是人民教育的安庆第二中学。 圣保罗中学初建时,校址位于大二郎巷,1910年选址百花亭址新建校舍。主要建筑有教学大楼、小礼拜堂和校长楼等。圣保罗中学拥有当时全国一流的运动场,在这块成地上培养出素负盛名的圣保罗中学足球队,在前四届华中运动会上,这支球队代表安徽,击败湖南、湖北、江西足球队,四夺其冠。 学校旧址现存原校长楼,房屋为砖木结构,红砖砌筑,入口处开拱门,拱顶处饰拱心石,拱套为半圆弧形,入口两侧立方柱。墙面上开矩形窗,窗外开木质百叶窗。上下层之间用明显的腰线分割,古典主义特征明显。
芜湖: 圣雅各中学:
|
|
来自: 网罗天津卫 >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