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上海:

 

汇中饭店: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上海开埠后,伴随着来华外国人、传教士的增多,旅馆业开始发展。1854年,中央饭店在外滩19号,与南京东路转角处开业。外滩是西方人眼中的一块投机热土,地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在洋行、银行林立的外滩,中央饭店独树一帜,在一百五十年之前就奠定了其豪华、尊贵的特质。饭店是三层英式风格建筑,刚开业,英租界工部局就在这里召开了董事会。1865年香港汇丰银行在上海开办时,曾租过这家饭店作为营业场所。十九世纪末,英商汇中洋行通过股权转让控制了中央饭店,1903年把饭店更名为汇中饭店。

1906年,汇中饭店拆除旧楼,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六层大楼。新楼由祥泰洋行的工程师施高塔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新楼占地面积2125平米,建筑面积11607平米,砖木结构,墙面主色调为白色,门窗套、檐部、腰线、山花等装饰的使用粉色砖,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此种搭配华丽柔美,在以厚重威严为主题要素的外滩建筑群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汇中饭店底层采用花岗石贴面,正门设木质转门,门窗分拱形和矩形两种造型,转角处的窗户压缩成长条状。窗户上无规则的饰以三角形或弧形的小山花,给建筑以一种自然地点缀。建筑屋顶上建有巴洛克风格的亭子,还有屋顶花园,可惜191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屋顶,后改建为平顶,1999年按照原貌进行了修复。

汇中饭店建成后其英文名为“PALACE HOTEL”,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内有120个房间,每间都有卫生设备,大厅内分别设有酒吧、茶室和餐厅,可容纳三百人,四周装柚木护壁,石膏雕花装饰屋顶。有木质扶手楼梯通向上层,扶手和护栏雕工精湛。建筑内还安装了两部美国进口的奥梯斯电梯,这使汇中饭店成为上海最早置有电梯的建筑。客房分布在二至五层,有100多间高级客房。20世纪20年代初用英文出版的《远东的海港》一书是这样描写汇中饭店的:与同时代的其他上海饭店相比,汇中饭店的位置无疑是它们的中心。奥梯斯牌电梯无声息地升降于6层楼间。餐厅位于五楼,可供250人同时用餐。每当餐厅开饭时,一支乐队会演奏起优美的乐曲。在该楼里还设有会客厅与阅览室,另有一环境优雅、食物精致的自助餐厅。饭店拥有客房130间,皆备有舒适的家具。每间客房都带有浴室,装着现代化的卫生设施,供应冷热水。每个单元都装有专用电话,大部分房间都安装了供冬天使用的热水汀。在楼顶上还建造了一座花园,登楼远望,黄浦江上那万舟穿梭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汇中饭店建成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顶级的装饰享受,立即成为公共租界政治活动的中心,达官贵人上层名流们社交聚会的场所。由此,这里也见证了二十世纪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190921日,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荷兰、葡萄牙、俄罗斯、波斯(伊朗)、暹罗(泰国)13个国家41名代表在上海汇中饭店内集会,召开了首届万国禁毒会。这次会议一直开到26日,共开了14次会议,通过了有关禁止烟毒的9条决议,在世界禁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6年,根据联合国禁毒署的建议,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禁毒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在汇中饭店旧址设纪念标志铜牌——“万国禁烟大会会址19111225日,中国同盟会本部在这里召开大会,热烈欢迎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先生,当晚,汇中饭店宴会厅高朋满座,席间传来了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消息,大厅内顿时群情激昂,欢呼中山先生当选。

抗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汇中饭店为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最初仍由香港上海饭店公司经营,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产权,仍为饭店。1952年歇业,由市建工局使用。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与原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旧址一同组成了上海滩著名的和平饭店。

 

 

 

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位于外白渡桥以北,今虹口区黄浦路15扼苏州河与黄浦江的犄角地带,是与汇中饭店齐名的上海早期著名饭店。礼查饭店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店,它创始于1846年,彼时上海开埠仅仅有三年的时间。由英商阿斯脱豪夫·礼查创办,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最初的地址位于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天的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当时还没有法租界)。

1856年,外滩北端的韦尔斯桥建成,北外滩逐渐形成了上海的航运中心,从海上而来的外国商船、兵舰均在这里停靠。礼查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前景,于1857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的一块面积为221分的荒地,在此建造了一座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2层砖木结构楼房,将礼查饭店从原址迁移到这里。此时的北外滩一带虽然具有无穷的潜力,但交通十分不便,礼查饭店的经营也陷入困难。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Henry Smith)接手经营礼查饭店,改名为Astor House。在的管理下,礼查饭店又开设了弹子房酒吧舞厅扑克室,楼下大厅常有歌舞戏剧演出,以招徕顾客。上海最早的娱乐项目,都是礼查饭店率先引进的。旅馆开始出现转机,外国旅客明显增多。随着上海公共事业的开展,礼查饭店也成为第一批使用上煤气、电灯、自来水的场所。

进入二十世纪,汇中饭店的崛起给了礼查饭店很大的生存压力,为此,礼查饭店拆除了旧楼,新建了一座五层高建筑。新址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1910年竣工。大楼占地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11平方米,建筑以转角处圆柱体塔楼为轴展开立面,爱奥尼克柱和各式的拱窗分布在墙面上,配以复杂的装饰线脚。建筑内部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回廊式中庭,采用开放式的天窗进行上采光。饭店有200多套各式客房,24小时供应热水,房间内还安设了电话。由于饭店的股东、经理多有航海经历,因而饭店的许多设施都仿照轮船内的布置,很有特色。饭店的顶层大厅宽敞豪华,华灯初上时,上海滩的各界名流汇聚于此,浦江之滨的礼查饭店熠熠生辉。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新址建成后,礼查饭店成为世界各地的名人来到上海的钟爱的下榻地,曾先后再次下榻过的名人有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南北战争中著名的五星上将、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Ulysses S. Grant1879年入住礼查饭店410房间)、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1920年)、科学家爱因斯坦1922年)、喜剧大师卓别林1931年、1936年)、《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1931年)等。

抗战爆发后,礼查饭店开始走向衰落。虽与公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但饭店的位置不属于战时中立区,居住在虹口的西侨纷纷迁往公共租界居住,礼查饭店失去了客源。于是英国人将该饭店转让给日本人经营。抗战结束后,英国人收回礼查饭店,交由建华地产公司租用经营。1954年,饭店房产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曾先后作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的办公楼。1958625日划归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1959527日,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正式对外营业,负责接待外籍和华侨旅客。1988年,浦江饭店被划归上海衡山集团。199012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昔日礼查饭店的底层大厅挂牌成立,这是中国证券史上的一件大事。2002年,重新进行装修后,浦江饭店列为三星级涉外酒店

 

 

 

国际饭店: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国际饭店是由四行储蓄会投资修建,19315月动工,193412月举行开业典礼。饭店地上高度83.8米。在1952之前一直是远东第一高楼,并且长期保持中国第一高楼的记录。饭店位于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与派克路(今南京西路与黄河路)交汇处,故又名派克饭店“Park Hotel”

国际饭店由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大楼占地1179平米,建筑面积15650平米,共24层(其中地下2层)。建筑采用钢混框架结构,所用钢材为璜铜钢,具有很高的韧性和防锈性,钢结构由德国西门子洋行设计,中华造船厂分包安装。底部一至三层采用黑色花岗石贴面,四层以上镶嵌棕色面砖,稳重端庄。在第23层和14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从十五层向上,大楼四面呈阶梯式向内收进,形成独特的塔楼。整座建筑充满了装饰艺术派的风格,造型仿照美国摩天楼的样式。大厅内的装饰十分豪华,地坪采用山东玉佛石铺砌,柱子和墙面采用国产黄色和绿色大理石。大厦内安装了先进的自动灭火喷头,冷气设备也是国内旅馆业首家使用的。

国际饭店的一二层由四行储蓄会使用,建有营业大厅及银行保险库等。三层为会客室,四至十三层为客房,有豪华套房6间,高级套房20间,其他房间174间。十四层是摩天厅,这是上海著名的西餐馆。十五至十九层为公寓式客房,其中十八、十九层内有一间相通的二层餐厅,名为云楼,供应正宗的法式西餐。二十层以上是各种设备和机房、冷藏室,顶部设瞭望台。大厦内设有客梯三部,货梯三部,上下十分方便。

国际饭店的拥有者充分认识到,仅有强有力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在上海激烈的餐饮住宿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饭店重金聘请曾在礼查饭店担任经理的瑞士人雪勃勒为首任洋经理。雪卜勒能讲流利的英、法、德语,善于察言观色,深受外籍宾客的欢迎。除招揽外国客人外,中国的许多社会名流、军政领导也常在国际饭店大摆筵席,国际饭店也因此成为上海又一处上流社会活动场所。

1998年,国际饭店进行重新装修,现为涉外四星级酒店。2006610,国际饭店正式被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城饭店: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都城饭店建于1934年,由二战期间上海著名犹太富商沙逊资助兴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的女儿。位于福州路和江西中路转角处,地上十四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5米,占地1236平米,建筑面积10047平米,由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转角处立面呈扇形,入口上方二层开拱形窗,饰有巴洛克风格的花纹,一二层之间以腰线分割。除此之外,整个立面平整光滑,矩形长窗,窗间做纵向划分,突出了摩天楼向上的感觉。十一层两侧设拱廊,楼体由此向上逐渐收缩,最终形成了塔型顶。

上海解放后,都城饭店大楼曾作为办公用,1964年恢复了饭店的功能,并更名为新城饭店,为三星级酒店。

 

 

 

 

虹口大旅社:

 

    虹口大旅社旧址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海宁路转角处,是一幢七层钢混结构建筑,墙面分别用深褐色机制砖和白色仿石砌面,色彩搭配明暗清晰。三至五层部分窗外设外挑式阳台,装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质护栏。转角处顶端建一座风格迥异的亭子,体积巨大,周围开拱券,平顶,整体上呈弧形,与大楼的自然弧度保持一致。另外楼梯间突出主楼部分一层,覆四坡屋顶。旧址现为虹口大楼,整体上保存完好,个别部位稍显陈旧,正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新亚酒店: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新亚酒店于1928年创办于广州,主营粤菜。1933年,在上海开设分店,立即成为上海最著名的粤菜酒店。旧时的旅馆业鱼龙混杂,很多酒店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新亚酒店刚刚成立,就打出了不赌、不嫖、不抽鸦片的三不主义,深受当时社会各界所赞赏。

新亚酒店旧址位于天潼路与四川北路交口处,紧邻邮政总局大楼。主楼占地1733平方米,副楼133平方米,共1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0平方米。酒店高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五和洋行英人席拉设计,桂兰记营造厂承建,楼体采用竖线条装饰,为现代主义风格。大楼主立面外墙用棕色剁斧面,上部用棕色面砖,转角处顶端建有塔楼。建筑底层有两间大厅,还有中菜间、西菜间、茶点部、理发部、鲜花部等,中西餐室内都装有冷暖气管。一至六层有大小房间350余间,客房内都有一部《圣经》,每周酒店还请来牧师布道。七层有可座千人的大礼堂和大花园,屋顶上建有花园,种植花草树木,驯养一些小动物,还建有一些小型的娱乐设施。

抗战时期,建筑被日军占领。抗日胜利后,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暑和美军顾问团使用。直到1949420日复业,重新作为高级饭店使用。八九十年代,新亚的早茶已经成为上海早餐的一面招牌。酒店也重新进行了改建,2003年又进行了规模更大的翻修,除立面保持原本的风貌外,内部的设施更加吻合二十一世纪酒店业的需求。

 

 

 

东方饭店: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7——上海的饭店旧址

东方饭店旧址位于今黄浦区西藏中路120号,与广东路、北海路交口处。旧址建于1926年,1929年竣工,1930年正式开业。建筑由乌鲁恩设计,占地2591平米,建筑面积12240平米,钢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居中的主楼高七层,两翼后部的副楼高五层,立面做三段式划分。二层和五层挑出檐口,三至五层饰有贯通上下的爱奥尼克石柱,柱间窗外设外挑式阳台,做黑色铸铁栏杆。整座建筑曲中有直,方圆结合,庄严高贵。建筑顶部建一座牌坊式的山墙,带有一丝东方的韵味。

东方饭店不仅是个商业场所,还是个文化娱乐场所,饭店内附设有舞厅、弹子房,楼下还设有“东方书场”,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书场,这里将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饭店后来还设了东方剧场和东方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开办了上海工人文化宫,除文革时期短暂关闭外,一直持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