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圣保罗教堂:

青岛圣保罗教堂旧址背临观象山,位于今市南区观象二路1,靠近胶州路、江苏路、热河路、上海路4条干道的交汇处。旧址原为德国俱乐部,建于德占时期。一战结束后,德国信义会的财产转让给了美国信义会。美国信义会于1925年组成了海外差会,并于同年8月派首任监督郭约翰牧师来青岛。10月第二批传教士到达青岛。并改组成立了鲁东信义会。青岛公会的会址就设在德国俱乐部内。1940年,在原址上新建了信义会堂,命名为圣保罗堂。

圣保罗教堂建于1938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分大堂、钟楼、教会楼三部分。所有建筑外墙均用红砖砌筑,砖间用白灰勾缝。钟楼高24米,成为整座教堂的构图中心,是青岛著名的六大塔楼之一(上面提到的圣弥爱尔教堂和福音堂的钟楼位列其中,此外还有胶济铁路青岛站、胶澳警察署以及欧洲人监狱的塔楼),平面呈四方形,开半圆拱券门窗,塔顶建有二层的瞭望台,四面立多立克风格的石柱,窗口砖砌拱券,体现了罗马式风格的特色,成为租借地北部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教堂依山而建,主入口设在东侧,平面呈不规则的布局,基座用花岗石砌筑,屋面上覆盖红瓦,双坡屋顶。开窗均为半圆拱形,祭坛的位置墙面弯曲成弧形,以便充分展开祭坛的空间。大堂内可容纳300多人做礼拜,高12米,半圆形穹顶,后部还建有唱诗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堂被日军查封,几经交涉才恢复了宗教活动,自此走上了自立的道路。1948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并印发了50周年纪念特刊。1958年,青岛的教堂进行合并,最后仅留七个聚会点,其中就包括圣保罗教堂。文革时期,教堂一度关闭。1981年,产权归还教会,1995年恢复了宗教活动。1999年,旧址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圣言会(斯泰尔修会)会馆: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圣言会(Divine Word Missionaries)是一个设在荷兰斯泰尔的国际性天主教传教修会,创办于1875年,创始人是杨生神父Arnold Janssen1879年,圣言会德国籍传教士安治泰Johann Baptist Anzer)和奥地利籍传教士福若瑟(Josef Freinademetz)来到香港,开始学习中文,为深入中国内陆传教打基础。由于方济各会在山东传教多年却一直无法打开鲁西南的局面,1882年罗马教廷将山东曹州府、兖州府、沂州府和济宁州划为德国天主教圣言会的传教区,安治泰和福若瑟来到山东,在阳谷县城北的坡里庄村传教。这些外籍传教士适应了当地艰苦的环境,不辞辛苦,克尽职守,穿中式的长袍马褂,留着辫子,吃中国乡下人简单的食物,靠双腿步行,走遍半个山东省,热切的到处讲道、探访,施行圣事。在他们的努力下,山东南境代牧区成为全中国扩展最迅速的天主教教区。1897年巨野教案后,德国藉此占领了胶澳租借地,1898年,青岛、即墨、胶州、高密、诸城等地也划归山东南境代牧区。

1899年,圣言会在胶澳租借地柏林路芦伊特波尔德路合围呈的街区(今曲阜路、浙江路口)内修造了本会驻青岛的会馆。这块区域在最早的青岛城市规划中,正是宗教用地。会馆有两处入口,分别位于西立面和南立面,建筑高二层,为砖木结构,德式文艺复兴风格,由白明德神父设计。底层采用券廊式布图,看半圆拱窗,墙体用清水灰砖砌筑,带半地下室,开拱窗,还在拱顶处饰以拱心石。二层墙面处理成白色,与底层形成鲜明对比,开矩形窗,带木质百叶。上下层之间以明显的腰线做划分。转角处的塔楼是建筑的亮点之一,塔基处模仿中国古代建筑,设须弥台,塔身为三面体,每个立面上均有开窗,二层窗下方还做尖拱样式的窗裙。塔身二层上方还设有夹层,开圆形小窗洞,窗边饰以隅石。塔楼顶端做四坡铁皮盔顶,带有鲜明的日耳曼风格。会馆在朝向教堂的立面正中还建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巴洛克风格山墙,集涡卷、花饰、断裂式山花于一体,是这座建筑的另一特色。建筑的屋顶结合了双坡式和孟莎式的特点,开尖顶老虎窗。在建筑前面狭小的区域和中央的内庭,还建有花园,鲜花绿草环绕整座建筑。在建筑内设有小教堂、修会的办公室还有一个印刷厂。

一战时期,会馆变成了战时医院,用于收治伤员。解放后,青岛市宗教局还曾在此办公。

 

 

位于今青岛市南区江苏路与湖南路(原胶澳租借地俾斯麦路与太子路)交口处西南角的房子,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花岗石基座,隅石包边,拱形门窗,四坡红瓦屋顶,两侧建有德式风格的塔楼。在面向江苏路的一侧楼面刻上有1899字样的石匾,证明了这座建筑的修建时代。对于这座建筑的业主历来存在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曾经是圣言会著名传教士安治泰的住宅。

    安治泰,1851年出生在上普法尔茨雷根斯堡主教辖区万利斯,1863年,移居到了小城普里恩斯坦,幼年时就受到了天主教氛围的熏陶。中学毕业后进入神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875年,圣言会刚刚成立,他就成为该传会的第一位加入者,1876年在荷兰乌德勒支接受祝圣,成为了神甫。1879年被派往中国。1882年被任命天主教鲁南传教区的副主教,1885年,升为教区的主教。安治泰通过德国使馆向清政府要求官阶,1893年他得到了三品顶戴,第二年又获得二品顶戴。巨野教案发生后,安治泰通过德国外交机构提出在中国建立教堂的要求,后来又积极鼓吹德国占领胶州湾。1903年,安治泰在罗马去世。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圣心修道院:

 

天主教方济各玛利亚传教女修会成立于1877年,创始人是苦难玛利亚修女(Hélène Marie Philippine de Chappotin de Neuville),最早创立于印度的Ootacamund。苦难玛利亚修女原名海伦玛利婓列比纳夏波登,1839年出生在法国,在她出生后的第二天就在南特的圣格肋孟堂受洗。1864年,圣母升天节,她穿上了铺辱会的会服,改名叫做苦难玛利亚修女。1865年前往印度传教。

1886年,这个修会来到中国,先后在北平等数十地建立了分支组织。1901年至1902年间,驻在上海的该会修女在青岛建造圣心修道院,培养修女协助传教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修道院建在了青岛最初城市规划的宗教用地内,具体是在不莱梅路与卢因特坡尔德,今肥城路与浙江路交口处。这一带是青岛天主教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在修道会的东侧是圣言会会馆,而两座建筑中间的空地上是圣弥爱尔大教堂。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修道院由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是典型的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L”型,以两街交口处的转角为轴展开立面。转角处建有两座对称的巴洛克风格塔楼,塔楼突出为三面体,顶部罩绿色铁皮盔顶。两座塔楼间夹一座漂亮的山墙,内做浮雕装饰,边缘呈曲线形。1902年,修道院又开设了一座供外国女孩就读和寄宿的学校,还办有一座幼儿园。1905年起,这所学校开始招收中国籍的富家女,学校由修女任教,用德语授课,课程设宗教、德语、法语、英语、汉语言文学、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制图、绘画、家政、女子手工艺、音乐、雕塑、簿记等。注重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以及上层社会女子应有知识技能的培养。后来修道院进一步扩建,在原有二层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层。增设了孤儿部和小教堂。

1902年,一位驻青岛的修女对她居住地方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当初我们想像中的住处是中国式的。与此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很漂亮的一座地道的欧式楼房。所有的设施都十分完美:修道院、大小厅堂、餐厅、厨房还有二层楼那条开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这里毫无缺少空间和光线的感觉。优质的壁炉将温暖送向每个角落。……楼上是我们的住房而城市在我们的脚下。从这里可以望到一幅秀丽的海景……”可以想象,在一百年以前,当人们漫步在威廉皇帝海岸的时候,必将驻足欣赏在不远处高地上,站立着的圣心修道院的塔楼和圣言会的塔楼,三十年代,高耸的圣弥爱尔大教堂落成后,这两座建筑的光环暗淡了一些,不过良好、严整的城市规划,使其与教堂相映成趣,拱卫教堂的同时使其具有了别样的风情。解放后,这座建筑长期为山东省仪表研究所使用。

 

 

 

 

 

浸信会礼拜堂:

 

美南浸信会青岛礼拜堂旧址位于今青岛市北区济宁路31号,旧址是一座古希腊神庙样式的建筑,立面做三段式划分,礼拜堂高三层,底层外墙用粗糙的蘑菇石砌筑,二至三层中部做六颗贯通上下的爱奥尼克石柱,涡卷状的柱头承托起三角形的大山墙。

1908年浸信会信徒开始在今青岛四方路处聚会,后来迁到海泊路,又迁到大沽路,1923年,美籍牧师崔怡美在华人集中的大鲍岛上端的济宁路修建礼拜堂,礼拜堂由教徒于墨林捐资修建。1958年基督教合并后,该堂为联合礼拜聚会点。后来曾由一家工厂使用,旧址现由凯越国际青年旅馆使用。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2——青岛教堂建筑(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