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多问一句话,孩子脾气少一半

 昵称1553622 2018-04-10

1

一大早起来,就看到4岁儿子和我妈在客厅对峙。

初春微寒的天气,儿子只穿了件蓝格子的衬衣站在墙角,我妈拿着他的红色毛衣,壮烈得像要炸碉堡。

“非要穿这件衬衣,外套也不肯穿,感冒了怎么办!这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老太太朝我大声抱怨,“太任性了!得好好管管了!”

老的快炸,小的快哭,局面可以说是很危急了。下一步大概就是我妈表示要回老家去,不帮我管孩子了……

(中年妇女的日常,你们也都很眼熟吧?)

还好我刚睡醒情绪比较稳定,想着先问他:“天这么冷你干嘛要穿这个衬衣?”

结果,儿子拿出一本绘本,是昨晚的睡前读物,翻啊翻啊翻:“妈妈你看!我就是这辆动车!”

画面上正好是一辆蓝白相间的动车,圆头圆脑,真的跟我儿子挺像。

“我今天就要当这辆动车!我就要穿这件蓝色衣服!”他大声宣布。

这就好办了嘛!

“你知不知道这个动车有圣诞特别版?”我说,“就是穿红色毛衣的特别版喔!”

(此处省去若干汪汪队圣诞版如何如何的描述)

这下他要穿红毛衣了,简直迫不及待。

外婆犹自愤愤,觉得我惯孩子,我劝她,“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对待他啊!”

仔细想想,局面搞僵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2

隔了一两天,家里发生了另一件事。

儿子自己坐在小桌子边吃饭,地上掉了一勺饭。

老公走过去,略带埋怨说,“你怎么把饭菜掉地上了。”就蹲下要动手收拾。

这时候,儿子干了件特别招打的事情:他又舀了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掉到地上了。

这下不得了,在男人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啊!

“不好好吃饭就不要吃了!下午我们出去玩不带你了!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

这些话太耳熟了,简直是基因里自带的,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被爹妈这么说过吧?真是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顺嘴冒出来。

小孩能怎么办?当然是嘴巴一瘪,哭了。

我走过去先抱住儿子。再次激怒了男人:“都这样了你还护着他!再惯惯坏了!”

每到这种时候,老人就会开始护短。

我妈及时出场搅局:“哎呀小孩子哭成这样了,你不心疼我心疼哪……全忘了自己之前还言之凿凿这小孩要管教了。

好了,局面又再度危急了,一个搞不好就要捉对厮杀了。

(鸡飞狗跳的家庭日常,你们也很眼熟吧?)

还好我刚吃饱饭情绪比较稳定,想着先问他,“你干嘛要故意把饭倒到地上?”

“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了,我要示范给他看是这样掉到地上的啊!”小孩抽抽噎噎地说。

(此处省去若干我给他讲道理的描述)总之我告诉他几件事:

1.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2.爸爸的表达方式不对,他不是不喜欢你,是希望你知道不应该浪费食物;

3.饭掉在地上弄脏了,现在我们一起收拾好。

感谢我稳定的情绪,家里所有人都被灭火了。


3

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思考点。你们看,外婆和爸爸犯的错误,是不是大家最容易犯的:

在你要求孩子听话前,你有没有先听一听孩子要说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着急了。急于让孩子服从,急于给孩子立规矩,惟恐不够严厉,失了威信,将来更难管教。尤其是孩子顶嘴了、故意做些更让你生气的事情了,比如:孩子不肯穿外套,把饭打到地上,那简直就更不得了了——熊孩子都开始挑衅咱当爹妈的权威啊!

等一下,难道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急着管教孩子、急着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却不能留出一点时间来,先听听孩子怎么说,这是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育儿僵局。什么“共情”啦、“尊重”啦,这个时候就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的想法和意愿,真的会和大人完全不同。”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当我们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得到尊重。——这是美国家教类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当你太着急教育孩子,把沟通的渠道堵上的时候,就会一次次错过了听到孩子怎么说的机会。

我们总是责怪孩子不听话,可是又有多少时候,我们有蹲下来抱着孩子,先问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听听他的话呢?

“听话”这个词,本就不该成为对孩子的形容词,而应该成为亲子沟通的一种途径:彼此聆听,用聆听去交流,不是谁对谁规则的强加,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条可以一起并肩行走的道路。

其实很多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方法,也同样的适用于孩子——当你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相处,越了解,就越容易。越尊重,就越顺利。

请记住,没有一个坏孩子。除非大人要这样定义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