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舒适区,对生活有多重要?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4-11

5个回答

所谓的心理舒适区,是一个人习惯的心理模式,包括你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在这个区域内,你会感到舒适、放松,而一旦离开这个区域,你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一个人如果老是处于他的心理舒适区,往好处说就是安于“岁月静好”,往坏处说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懈怠,你无需投注精力和注意力,就能安稳度日,比如刷手机、刷美剧、不思进取。

舒适区对生活的恶性影响,最典型的就是会造成拖延习惯。很多拖延者的日常决策都是由心理舒适区决定的。心理舒适区决定了他们和别人的亲疏关系。太亲密或者太疏远,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拖延成为他们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比如,很多学校里的研究生,在临近毕业时,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迟论文的答辩。因为一旦进入社会,就无法继续得到学校和导师的帮助,这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恐惧。为了能再多依赖导师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拖延着不去做论文答辩。再比如,在单位里,有的同事总喜欢独来独往,如果别人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或者周末一起去玩,他们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掉,就算是答应了,也总是姗姗来迟。表面上看,他们孤僻又不近人情,其实他们很可能只是想用拖延的方式,把想要跟他们亲近的人挡在安全距离以外。尽管这些人用拖延的方式,努力把自己留在了心理舒适区的范围内。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拖延也阻碍了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最终失去蓬勃的生命力。

舒适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就是,无法勇立不败潮头,无法保持基业长青。就像一个人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身上的锐气与棱角会逐渐消磨,企业也是这样。随着一个企业的壮大和扩张,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创新者的窘境”。马云讲过一句话:“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有的人是看不懂,有的人是看不起。企业要想走出创新者的窘境,一直矗立于浪潮之巅,必须走出舒适区,抓住机会谋求自身改变。这对我们个人工作和生活来说也有启发意义,那就是勇于跳出原有知识的包围圈,去拥抱未知、拥抱不确定性,重新思考和定义一切。

心理舒适区,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词。每当想到心理舒适区,我的心中就会产生愉悦感,因为我能很清晰地看到自己心理舒适区的内容与边界,我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能力缺陷在哪里,能预测到在哪些场景中,我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会让我产生焦虑感,甚至是恐惧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个体觉得生活舒适,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很高,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关乎性别、年龄、文化、收入、阶层等。也就是说无论你的生活环境如何,你的心理舒适区是足够充盈的,你能够辨析到边界在哪里,从而对自己的生活风险有一个预测,那你的心理弹性就是非常棒的,你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会比一般人低很多。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

舒适区与压力区的存在与大小及分布需要考虑一个度与平衡性的问题。

压力区的存在可以提升人持续进步的动力,也符合个体追求新鲜感、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心理需求,但如果个体一直处在动荡、压力、焦虑状态,则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而若个体一直处于心理舒适区,过分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缺乏危机意识,尤如温水中的青蛙。或是遇到危机只会逃避,利用阿Q精神来进行自我安慰,不敢进行任何的挑战,如此一来,他的心理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他的生活满意度也会慢慢地降低。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会转化。就是将在压力区获得的能力转化成舒适区的一部分,从而拓宽心理舒适区,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的可能与几率。

祝福题主。

很高兴回答题主这个有趣的问题,现在主流都在讨论为什么要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走出心理舒适区,静下来思考心理舒适区的重要性,也是蛮重要的一件事,我想通过一个例子来分享回答。
假设你是一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学校的位置、师生、课程、环境甚至地域文化习俗等一切都是陌生的,显然你走出了心理舒适区,遇到了成长性挑战,有些兴奋也有焦虑。一年之后,你适应了新的生活,能够在大学自在并愉快地学习,你又进入了新的心理舒适区。那就结束了吗,显然没有,你还想要学业有成,能力拓展,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更好地走进人生的下一阶段,达到一个个新的心理舒适区。
可以看到,心理舒适区是你已经拥有的心理模式,包括你的习惯、知识等很多方面,是你过去和当下顺利生活的必需,是一种在此时此刻带给你安稳的经验财富,还是你追求更好生活的基础。心理舒适区不断地被认识、解构和重建,你也在不断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突破自我。
从经典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心理舒适区就是你个人化的,心理方面在当下时期的生存性需求,让你能在这个世界“活得了”,进而才能去追求更高级的“活得好”。当曾经的非舒适区也成为舒适区的时候,说明你的生活已经在新的层面“活得了”,可以尝试追求下一个“活得好”了。
当然,一直生活在熟悉的舒适区确实会无聊,勇敢拥抱新的舒适区生活才更有意思。期待和您有更多分享。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吴秋凡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 童丽提到心理舒适区,大家就会想到对应的未知区或者恐惧区,以及走出心理舒适区对于个人成长和改变的重要性,大量励志的文章都有涉及到这个话题,甚至成为很多心灵鸡汤的核心选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有了这样一个共识,心理舒适区似乎成了烫手的山芋,等同于怯懦,倦怠,不思进取。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的勇者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并且印象深刻。

但同时,他也说过,人的生命是不断孕育和突破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孕育没有突破会难产而胎死腹中,但只有突破不去孕育,终将精疲力尽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说,与即将走入的未知区域一样,心理舒适区是同等重要的。

也许你要问了,进入未知区域会感到压力,恐惧,焦虑,挫败无力等各种不适。而退回到心理舒适区改变又无从说起。仅仅有勇气,我能真的改变,完成对未知区域的探索,接受那些未知的挑战对心灵的碾压么?

首先,面对和接纳自己想要退回到心理舒适区的心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切勿因此给自己打上懒惰,差劲等消极的标签,改变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进两步退一步或者进一步退两步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其次,不要去跟任何人比较,你能够比的只是过去的自己。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

第三,从你能够接受的小目标做起,比如你想成为跑步达人,而你爬五层楼都会喘,那每天快走5公里的目标显然比跑一个半程马拉松要好实现的多,而且目标实现后带给你的成就和自我认同感会提供给你源源不断的改变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往复,当技能和体能积累孕育到一定程度,没准跑个全程马拉松也会不在话下了。

再怎样无敌的舰队,都需要回到港口获取补给和休养,勇敢的你也是一样,没有母体十月怀胎温暖安全的孕育,何来新生的第一声啼哭?

阿弥陀佛!网友好!

心理舒适区,对生活有多重要?心理的舒适区,主要是不障心灵纯淨纯善的道,为心灵开绿灯,心理的舒适是没有烦恼,没有喜恕哀乐的刺激!保持平静,心灵生万法!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转成良性循环,转烦恼为智慧!转识成智,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随缘做事!道妙暗和!法于阴阳法喜充满正能量!圆满的保证生命质量的精气神!好的人事物财都会转!充满幸福感!

阿弥陀佛王老师敬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