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谈到弓弩,我们必须提到一位毁誉参半的中国导演。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冷兵器的暴力美学被推崇到了极致,所谓的“秦军箭阵”华丽得一塌胡涂,幸好这种煽情还是有依据的。弓箭和后来演化出的弩,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武器,可列入吉尼斯记录,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某些偏远地区发挥作用。 弓的生产周期其实很长,一张普通的弓,大概要耗时一年左右,而一张良弓多半要搭上一位工匠的生命。春秋时宋景公让人造弓,九年方成,宋景公认为速度太慢,而工匠已听不到这种抱怨了,“献弓而归,三日而死”。一张良弓就是精湛技艺与生命精华的完美结合。制造弓干的材料也有讲究,一般用柘木、桑木,弓弦一般用牛筋,但牛筋不如兽筋,兽筋又不如鹳筋,需要射手根据自己的膂力选择。箭的配重也有讲究,全箭的重心在箭杆前部五分之二处,这样箭的射程更远,倾彻力更强。 在秦以前,箭杆的长度相对统一,河北蒿城商代遗址中箭全长85厘米,湖南长沙浏城桥春秋遗址中箭长75.5厘米,秦代的箭则大约在68-72厘米之间,这么长的箭杆引满而发,足以洞穿人体,一击毙命。箭矢的功能其实也是有区分的,例如兵矢专门用来杀伤有生力量;而矰矢的主要作用是对空射击,不需要太强的倾彻力,能射中飞鸟即可。 弩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战术革命,能开强弓的神射手毕竟不多,而普通的弓箭手因体力限制,很难“引而不发”,所以将领们也就无法组织有效的齐射。弓的威力也不如弩,只能对付有生力量,无法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弩则完全不同,由于配备了类似于延时机构的弩机,弩可以集中发射,也可以由多人发射重弩,破坏力不可同日而语。战国后期,甚至发展出以战车为发射平台的连弩,据说铜制的弩郭就重达34公斤,威力惊人。 我们回头再说张艺谋,不可否认,他对古代兵器下了些功夫,《英雄》里秦军箭阵袭击赵国城市的片断颇具震撼力,特别是影片中准确区分了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开弩,相比其他导演,这是值得称道的成绩。 蹶张弩就是射手用脚踹和膝盖顶的办法上弩,单人就可以完成,腰开的方式用于强弩,射手平坐地上,双脚踹入弓担内,钩住弩弦,两手扯腰钩索,双脚用力前撑,身体后仰,手脚一齐发力,挂住弩机。如果要提高射速,一般需他人帮助。我们在《英雄》里的确见到了这种发射方式。不过,张大导演忽略了一点,战国时的强弓劲弩其实多是出自韩国而非秦国,韩国的谿子、少府、时力、距来等强弩,射程都在800米以上。苏秦曾吹嘘韩国士兵“超足而射,百发而不暇止”。秦国的小弩号称可射100米,大弩可射900米,但从兵马俑来看,出土的弩多达34具,可全是小弩,根本没有大弩,因此所谓“秦军箭阵,天下无敌”,与其说是艺术加工,不如说是人们对大一统王朝强大武力的臆想而已。 一些激进分子认为,弩可以实现精确射击。因为从西汉以后,弩机大多安装了被称为“望山”的瞄准具,以西汉刘胜墓出土的弩机为例,上面的“望山”分出了5个刻度,每度又有2个分划,它是根据勾股弦定理确定的,功能类似后世步枪的标尺。在一些人看来,训练有素的弩手简直就是《生死狙击》里的斯瓦格。其实,人眼的有效分辨距离只有300米,超过这个距离就很难目视瞄准了,因此强弩的射程虽远,却不可能像狙击步枪那样精准,它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大群的士兵和车辆。 当然,我们可以用另一项世界记录补偿失落的爱国者,冷兵器时代的最远射击记录是由中国保持的。孱弱的宋朝军队虽然留下了屡败的恶名,但他们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北宋真宗时,作坊使魏丕和知客押衙陈从信改进了当时的床子弩。标准的床子弩射程已达700步,约合1074.5米,改进后的床子弩射程达到了1535米,这是不可思议的记录。 |
|